王 晶
農安縣靠山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農安 130200
豬回腸炎主要是由細胞內勞森菌感染引發的以腹瀉為癥狀的疾病,致病菌使回腸和結腸隱窩里沒有發育成熟的腸細胞發生了腺瘤樣的增生,使得患病豬表現出消化吸收不好的情況,腸道出血,生長發育不良,臨床主要表現是頑固性或間歇性的出血,免疫力下降,有時會將該病和豬血痢類疾病混淆。確診該病可以在感染高發時期的糞便里檢測出內勞森氏菌,及時采取最佳的治療,可避免豬群的生長速度減緩,減少給養殖場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豬回腸炎也叫作豬增生性腸炎,其是由豬身體細胞內勞森菌感染出現的一種病原菌性疾病,一般會在生長5~20周齡的肥豬身上出現,臨床上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出血性、頑固性、下痢性的消化道疾病。當豬患有回腸炎后會生長緩慢、飼料不吸收。
豬在患有回腸炎后會抑制豬群的健康生長,且導致飼料轉化率低、養殖效益不佳等,豬回腸炎病發率較高,人們容易忽視。這種胞內勞森菌會對豬腸道內的絨毛膜產生損害,降低豬腸道吸收功能,并嚴重影響哺乳期的仔豬生長,對于肥豬的撫育也會產生影響。另外,急性回腸炎會導致豬群出現便血的情況,嚴重者直接死亡,最終為養豬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對于急性型豬回腸炎出現概率比較低,基本上會在4~5月齡的豬以及4~12個月的母豬身上出現。最為明顯的臨床表現是急性出血以及貧血。發病情況較為突然,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對食物厭惡,糞便呈現為黑色柏油狀。少部分豬的腹部會出現膨大的情況,死亡率大概在5%。若豬群的營養不佳,病程將會有所延長,糞便里面有血絲。同時個體的皮膚較為蒼白,少部分豬盡管糞便沒有異常狀況,只是皮膚十分蒼白,從而出現突然死亡。懷孕的豬則有癥狀產生后,6 d之內就可能發生流產,而所有余下來的豬就會喪失原有的繁殖能力。
對于慢性型疾病來說,相關病例最多,主要會出現在6~20周齡的豬身上。在臨床上面,主要有兩種表現,分別是腹瀉和增重速度下降。發病率不會高于50%,若整體管理較好,發病率會降低在10%~15%。當豬患有此病的時候,初期階段糞便會變得較為松軟,時間一長,食欲就會有所下降,變得消瘦貧血,體溫為39~40 ℃。
通常來說,亞臨床型并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癥狀,有一定概率出現輕微下痢,但在飼料轉化率以及生產性能方面有所下滑。少部分豬在出現腹瀉情況之后,就會變得十分消瘦。多數豬經過幾天時間,基本上就能自動痊愈,大約1%~10%的豬會逐步演變為慢性型疾病,從而發生死亡的情況。
在豬場之中,一旦回腸炎開始蔓延,持續擴散,基本上很難進行凈化,根除難度也很大。因此在進行防控的時候,除了要加強飼養管理之外,還要參照豬場本身的具體狀況,嘗試在水液和飼料里面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
對于肥豬出欄的整齊情況進行檢查,如果豬生長效果不一致,則需要檢查豬是否患有回腸炎,一般需要查看該養豬場內的豬是否有回腸炎病史,對于有病史的需要對其早期用藥記錄、治療效果等進行檢查,并且檢查其接種疫苗情況。可以根據豬群出欄整齊度、覓食情況、糞便的數量和大小、形狀和顏色等,飼料變質情況、飲水情況、豬場環境等判斷臨床癥狀,如果存在以上臨床癥狀,則可以初步診斷、確診為豬回腸炎。另外,還需要進行實驗室確診,對于病豬或者出現疑似病例的豬,需要對其腸道內的病理特點、變化情況等進行檢查,檢查其回腸部位是否出血、是否有凝聚血塊、是否有凝固的血塊。一般可以使用WS銀染,促使細胞內的勞森菌變成黑色,以此檢測細菌基因組,或者通過糞便進行檢測,或者對豬進行解剖后對組織進行檢測,以此判斷其病原菌體。
堅持采用自主繁殖和自主飼養的方式,盡可能降低種豬的引入量。在完成引進之后,隔離觀察的時間不能少于一個月。在這一期間,需要在飼料里面加入一定量的泰妙菌素,時間為7~10 d。管理工作必須做到全進全出,將飼養階段存在差異的豬放入不同單元里面,在該單元之中,豬出欄后,需要將區域打掃干凈。在完成干燥處理后,展開消毒工作,整個圈舍必須保持7 d空場的狀態,接著再將新的豬種引入進來,以防出現交叉傳播的問題產生。在每一個星期,至少需要使用三次碘制劑展開消毒,各個豬舍的門口都要專門設置一個消毒池,定期展開消毒藥的更換,尤其是靴子方面,清潔工作更為重要。做好糞便的管理工作,每一批豬在出欄之后,都要進入到圈舍里面,將角落位置的糞便清掃干凈,并完成消毒。避免糞便堆積發酵,以此隔絕病原菌。其中,母豬糞便通常是最為重要的病毒傳播源,因此當其進入到哺乳期之后,就要采取特定的措施進行清理,并實行隔離斷奶的方法,以此將仔豬和這些糞便接觸的概率降低。豬舍需要一直處于清潔的狀態,保持干燥,有著良好的通風效果,真正做到冬暖夏涼。對于飼養密度應當合理設置,盡可能降低混群、轉群等應激因素,同時在應激相對偏高的時候,在飼料里面采用脈沖投藥的方式。所有使用的飼料必須是全價飼料,但凡飼料質量有所下降,未能達標,堅決不允許使用,而對于其中的具體結構,也要有所關注。若豬場的條件達標,就要投入一些青綠飼料,并嘗試在里面提高粗纖維的占比,將多糖的含量控制到最小。如此,腸道病原體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以防出現回腸炎問題。另外,工作人員也需要對自身的衣服、鞋子、防護用品、運輸車輛等進行消毒、清潔,并做好滅鼠工作。
對于回腸炎問題,為了能夠展開有效預防,最為常用的方法便是敏感藥物。基于早期的研究工作可以得知,在這些藥物里面,大環內酯、林可胺類的效果最佳。而在處理胞內勞森菌的時候,青霉素、桿菌肽以及氨基糖苷都沒有什么作用。此外,在飼料里面還需要加入大量添加劑,像是重金屬元素,也就是銅元素和鋅元素,基本上也沒有什么效果。
對于豬回腸炎來說,基本上主要會出現于應激情況,在欄區轉換、飼料更換、運輸以及疾病流行的時候,就需要在飼料里面加入一定量的泰妙菌素,使用時間在7~10 d,從而會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并完成疾病控制。如果育肥豬或者后備母豬出現了回腸炎問題,在應用藥物預防時,可采用以下方式。
其一,加入泰妙菌素,其藥量為100 g,而對于金霉素,其藥量為400 g,所以后備母豬在正式配種之間,每個月都要進行使用,時間為7~10 d。而對于后備母豬,在開展配種工作之前以及配種結束之后,需要連續使用7 d,以此防止會有早期感染情況產生。當仔豬進入斷奶階段之后,需要對其進行換料,并連續使用,時間為10~13 d,如此不但可以對回腸炎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而且還能對一些由于細菌導致的呼吸道疾病展開防范。
其二,在產房之中,當仔豬斷奶到30 d的時候,可以在飼料里面加入泰妙菌素,藥量為100 g。而在進入31~40 d的時候,泰妙菌素的實際投入量為50 g。而在41~130 d的時候,泰妙菌素的實際投入量為30 g。而超過131 d之后,則不需要再加入任何藥物。
其三,藥物保健。豬回腸炎是一種胞內勞森氏菌,選擇的藥物需要對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敏感度,確保進入豬腸道上皮細胞后藥物濃度高。且在臨床上需要給豬口服或者靜脈注射泰樂菌素等藥物,用藥時間在14 d內,以此避免豬進行二次感染。或者在豬群轉群后在其飼料中加入治嗽靜、萬特肺靈和綠益態等,使用14 d后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采購德國勃林格企業生產的豬回腸炎活性疫苗,給予口服,或者采購荷蘭英特威企業生產的滅活疫苗給予肌肉注射,并在接種疫苗7 h后不能使用其他抗生素。
在進行治療工作的時候,涉及的對象除了出現臨床癥狀的豬,也有與其發生一定接觸的豬。在感染問題產生之后,應當立刻進行藥物使用,而且實際投入量不能太小。若某些豬的發病狀況十分嚴重,則需要采取隔離治療的方案。一般來說,可以嘗試在飼料、飲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敏感藥物,同時針對豬的肌肉展開注射也可以。不論采用哪一種方法,時間都不能少于14 d。而一些豬相對較為瘦弱,存在貧血的情況,同時進食量偏低,此時可以針對每一頭豬至少注射一次牲血素,劑量2.5~3 mL。另外,如果大批豬都病發時需要及時用藥治療,可以選擇內勞森菌治嗽靜、富樂克等對于癥狀較為敏感的豬進行保健治療,間隔使用時間為半個月,以此有效控制豬的臨床癥狀。并以此使其食欲有所增加,快速恢復原有的健康,促進身體發育。
綜上所述,對于豬回腸炎來說,一直都是豬場內部發生概率相對較高的疾病形式,對豬的個體生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就要提高重視程度,結合早期工作的情況,分析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如此,疾病帶來的影響就會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