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涌
白城市洮北區林海鎮綜合服務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
1.1.1 癥狀
種豬初期感染呼吸系統疾病后,會持續咳嗽,呼吸加快,食欲減退。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中后期種豬體溫會逐漸升高,甚至出現肺炎癥狀。此時養殖人員若無法及時治療,則種豬會持續惡化,也會影響整個種豬群的健康。
1.1.2 防治
為了避免種豬出現呼吸系統疾病,養殖人員應做好預防管理工作,豬舍定期通風,保持2~3 h。夏季高溫時還應定期噴灑殺菌消毒藥物,避免滋生細菌。外界氣候變化也會導致種豬出現呼吸系統疾病,此時養殖人員應隨時觀察舍內的溫度變化情況,保證溫度保持在最佳狀態。冬季來臨時還應設置防寒措施,避免受涼。在治療期間,應利用土霉素或阿奇霉素藥物治療種豬呼吸系統疾病,病情嚴重時可以注射土霉素,但應控制在3 mL以內,不得大劑量注射。除此之外,還可以綜合使用金霉素、強力霉素等藥物,以達到綜合防治的效果。
1.2.1 癥狀
種豬出現消化系統疾病時會表現大便不成形,顏色為黃綠色、青綠色,食欲減退,形體消瘦等癥狀。出血性腸炎與下痢均屬于種豬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且均因豬舍通風時間短、溫度過高等因素引起,滋生大量細菌。
1.2.2 防治
為了有效防治種豬消化系統疾病,養殖人員應定期做好豬舍衛生工作,每天定期通風消毒。飼料問題也是感染消化系統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飼喂時應定期添加抗生素藥物,并保證飼料的新鮮度,避免發霉。同時,還應定期更換水槽中的飲水,避免種豬飲用臟水。
出血性腸炎、病毒性腹瀉以及細菌性腹瀉均屬于常見的種豬消化系統疾病,此時養殖人員可以注射痢菌凈與林可霉素治療,其中痢菌凈注射量保持在10 mL,林可霉素注射量保持在15 mL。注射兩種藥物時應保持一定的間隔時間,避免混合注射藥物。當種豬患有病毒性腹瀉時,可以根據種豬體重注射腸毒痢克,注射劑量為1支/100 kg,1次/d,連續注射2 d。當種豬患有細菌性腸炎時,可以注射慶大霉素或諾氟沙星等藥物。當種豬病情見好,可以增加注射5 mL乳酸環丙沙星,保證治愈效果。
1.3.1 癥狀
種豬肢蹄病主要發生在種豬蹄部,關節嚴重腫脹,影響種豬的正常活動。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豬蹄疼痛感加強,甚至破裂,此時種豬食欲減退,精神萎靡,無法保證良好的出售效果,更不能通過肉質檢驗,降低了經濟效益。
1.3.2 防治
為了有效預防種豬肢蹄病,養殖人員應做好舍內的衛生打掃工作,定期清掃、通風、消毒,為種豬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當豬舍地面存在污物時還應及時清理,排出污水,保證地面的干燥性。種豬生性兇猛好斗,很容易出現打斗行為,驚嚇其它豬只。對此,應分群飼養種豬。為了保證適宜的養殖環境,工作人員應定期消毒,及時清除舍內的細菌與病毒。
當種豬患有肢蹄病后,為了徹底治療,養殖人員可以為其注射10 mL安痛定與15 mL復方磺胺。或者注射10 mL地塞米松與160~320萬U青霉素。種豬患病初期可以進行簡單活動,此時可以為其注射7 mL醋酸可的松,以消除疼痛感。之后內服阿司匹林藥物,注射5萬IU普魯卡因青霉素,直至徹底治愈。
1.4.1 癥狀
種豬患有皮膚病時,全身會出現刺癢感,表皮出現黃豆粒大小的結節,為了消除刺癢感,種豬會反復磨蹭欄桿等,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影響種豬皮毛,后期食欲減退,形體消瘦,無法保證豬肉品質。
1.4.2 防治
豬舍環境較差會為細菌、病毒提供滋生的溫床,以致誘發種豬皮膚病。此時養殖人員應定期做好豬舍衛生清理工作,嚴格通風消毒。當種豬初期出現瘙癢癥狀時,養殖人員可以利用高錳酸鉀的稀釋液定期清洗種豬患處,每頭種豬約使用20 mL,且還應聯合注射鏈霉素,以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
1.5.1 癥狀
種豬鏈球菌病屬于人畜共患的疾病,傳染性極強,包括關節炎型、淋巴結膿型、敗血癥型等,種豬體溫升高,持續發熱。若養殖人員沒有及時治療,不但會影響其它種豬,甚至還會傳染人類。
1.5.2 防治
鏈球菌病對種豬的危害最大,為了有效預防此病的發生,養殖人員應全面消毒豬舍,以防滋生細菌、病毒。同時,還應及時為種豬免疫接種,比如皮下注射5 mL豬鏈球菌病氫氧化鋁膠苗;皮下注射3 mL濃縮菌苗;肌肉注射1 mL豬鏈球菌弱毒菌苗。且每年春秋季節均需注射一次。除此之外,養殖人員嚴格做好豬場出入管理工作,對引進的豬只嚴格檢疫。對于已經患病的種豬,應及時根據癥狀隔離治療。
1.6.1 癥狀
種公豬在爬跨母豬或自淫時擦傷龜頭,傷愈后,與母豬交配時極易破裂出血。
1.6.2 防治
飼養時最好種公豬一豬一圈,且避免互相攀爬,在配種時還應增加人工輔助措施。一旦發現此病,種公豬應停止配種20 d左右,傷口愈合后再進行配種。若出血嚴重時,還應及時采用止血藥物。
1.7.1 癥狀
種公豬不喜歡爬跨發情母豬,主要因為種公豬運動不足、過肥、過瘦引起,缺乏先天經驗。
1.7.2 防治
養殖人員應嚴格執行種公豬的養殖程序,不得過度飼喂青年種公豬,利用發情旺盛母豬進行逗情。或者采用人工輔助方法,將種公豬扶上母豬。必要時,當其它種公豬交配時,可以使其在一旁觀看,以激發性欲。
1.8.1 癥狀
種公豬包皮不潔時,極易滋生大量細菌,包皮受到刺激后便會發病。比如當包皮外傷時,潛伏的細菌便會侵入,引起包皮炎。患有包皮炎后,種公豬尿道口紅腫、包皮腫脹,患處可見腫脹物,擠壓會存在大量異味黏稠物。同時,病豬還會出現體溫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膀胱也會腫大,引發尿毒癥。
1.8.2 防治
養殖人員沿著尿包方向,擠壓種公豬排尿3~5次,利用溫和的消毒劑清洗包皮中的污垢、異物、
滲出物等,再涂抹抗菌素軟膏,病重時還可以喂食磺胺類或青霉素藥物。
一是采用區劃管理方式,將種豬場合理分為生產區、隔離區、養殖生活區等,并分類種豬,包括懷孕母豬、分娩母豬、空懷母豬、原種公豬、仔豬等,嚴格分群后采用區域化的管理模式。隔離區應遠離種豬場,盡量建設在人煙稀少的區域,并嚴格限制養殖人員進出,保證進出均徹底消毒;二是制定進出管理機制,原則上只出不進,禁止引進不明豬只。種豬場應盡量采用自繁自養措施,確實需要引進時,應嚴格檢疫,隔離1個月后,全面檢查疾病情況,無誤后再混群飼養。出售種豬時避免進入外來車輛,盡量搭建臨時進出入通道;三是建立完善的預警管理制度,種豬養殖場應合理劃分每位養殖人員的職責范圍,采用定期上報制度。飼養人員與獸醫人員應及時檢測種豬群的健康情況,及時診斷疾病,向管理人員上報健康情況。一旦發現患病種豬后,應及時隔離治療,并無害化處理病死豬;四是及時進行疫苗接種,種豬場應制定科學可行的免疫流程,根據當地流行疾病與豬體抗體情況,確定疫苗接種類型與時間。一般極易發生疾病的地區優先接種疫苗,再根據疾病情況接種其他疫苗。疫苗接種時應全面覆蓋,做好登記,以免漏打;五是進行常規消毒,養殖人員應根據流行病特征,制定針對性的消毒程序,并出具科學的流調報告,選擇高效的消毒藥物;六是保證豬場環境整潔、衛生,種豬場中存在大量污水與動物糞便,養殖人員應每天定期清理,并及時將污染物運出生產區域,避免滋生細菌與病毒;七是強化養殖人員技術培訓力度,要求其掌握科學的飼喂方法與衛生防疫知識,可以在養殖過程中嚴格執行防疫生產制度。一旦發現患病種豬,養殖人員還應及時上報,避免暴發疫情。對于獸醫人員,也應及時參與培訓,提高疾病診治水平,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八是制定緊急事件處理流程,種豬養殖人員應根據疫情的緊急程度確定預防方案,包括緊急疫情下養殖人員的特殊權利、獸醫有權隔離病豬與消殺權利、管理人員全面封鎖豬場的權利等。當發生重大疫情時,若人畜均可患病,養殖人員有權及時撤離,避免出現混亂場面。
種豬存在多種常見疾病,危害嚴重。對此,養殖人員應仔細觀察種豬的健康情況,一旦發現初期癥狀,應及時隔離治療。且日常還應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全面預防,保證種豬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