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娟 游錦龍
(1.廣東粵路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35;2.廣東省交通運輸規劃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101)
“十四五”是廣東省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廣東省建設交通強省的重要時期。普通國省道作為公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最基礎、最廣泛的特點,是服務和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先導性設施[1]。本文從路網設施、運行服務和路面狀況3個維度,對比2015年和2020年普通國省道發展情況,分析了廣東省普通國省道“十三五”發展成就和存在的問題,為廣東省普通國省道“十四五”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
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普通國道、省道分別為9182km和19020km,普通國省道面積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21.76km。其中,二級以上普通國省道里程18708km,占廣東省普通國省道里程的66.33%。隨著《國家公路網規劃》和《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的印發實施,“十三五”廣東省普通國省道呈現出“雙顯著”(網絡規模顯著擴大、平均技術等級顯著下降)的特點。
網絡規模顯著擴大,覆蓋范圍提升明顯。2020年廣東省普通國省道規模是2015年的1.64倍,國、省道分別是2015年的2.45倍和1.41倍,國省道網絡規模增加明顯。普通國省道服務范圍主要為鄉鎮[2],隨著普通國省道網絡規模的迅速上升,廣東省鄉鎮與相鄰普通國省道距離從2015年的2.16km下降至2020年的0.75km。全省鄉鎮普通國省道1km覆蓋范圍由2015年的64.31%上升至2020年的81.20%,2km服務范圍從2015年的7.86%上升至2020年的9.17%,超過5km的服務范圍從2015年的16.76%下降至2020年的2.10%。截至2020年底,普通國省道10km未能覆蓋的鄉鎮有珠海的桂山、擔桿、萬山和湛江徐聞的龍塘(珠海的3個鄉鎮為海島),普通國省道已基本能有效服務全省鄉鎮。

圖1 2015年和2020年鄉鎮與相鄰普通國省道距離分布情況圖
原普通國省道技術狀況穩步提升。對于2015年普通國省道路線(調整前路線)來說,一級公路占比從2015年的34.00%上升至2020年的36.08%,二級及以上公路占比從2015年的83.22%上升到2020年的84.12%,四級公路占比從2015年的6.39%下降至2020年的5.58%,原普通國省道技術狀況總體穩步提升改善。
技術等級亟需改善。《國家公路網規劃》中普通國道規劃目標為“基本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3],《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中普通省道規劃目標為“到2030年,普通省道均達到三級及以上公路標準,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80%以上”[1]。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普通國道三四級公路里程約920km、約占普通國道的10%。全省普通省道四級及以下公路里程約3287km,其中等外公路23km、四級公路3264km,二級及以上公路占比為54.85%。“十三五”末,廣東省普通國省道技術狀況與相關規劃目標存在一定距離,公路技術等級亟需改善。
網絡服務仍需提升。2020年廣東省仍有32個鄉鎮(含農林場、人口合計約50萬)與相鄰普通國省道距離超過5km,除珠海市海島鎮以外,比較明顯的有湛江徐聞東南側、遂溪西北側,國省道網絡覆蓋范圍仍需擴大。
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普通國省道總體技術狀況指數(以下簡稱“MQI”)為87.95、MQI優良路率為85.37%。其中,廣東省普通國道MQI值為90.66、MQI優良路率為93.75%,普通省道MQI值為86.42、MQI優良路率為80.65%。


圖2 2015年和2020年普通國省道MQI分類情況圖
管養改造持續投入。就與技術狀況關系密切的路面改造來看,“十三五”時期,廣東省普通國省道完成路面改造工程6758km(其中普通國道2022km,普通省道4736km),與“十二五”時期建設規模相當。完成投資約302億元,較“十二五”同期增長20%[4]。
既有國省道路況逐步提升。據2020年統計,全省普通國省道中約62.86%路線為2015年普通國省道(包括行政等級不變的普通省道調整為普通國道路線,以下簡稱“既有普通國省道”)。既有普通國省道路線,2015年MQI值為89.38、MQI優良路率為89.23%,2020年MQI值為90.50、MQI優良路率為93.61%,路線技術狀況持續改善提升。
廣東省普通國省道總體技術狀況有所下降。與2015年相比,2020年全省普通國省道總體水平有所下降,普通省道尤其明顯。以普通省道為例,2020年全省普通省道MQI值下降2.33,MQI優良路率下降6.97%。這主要是由于新納入普通國省道的部分路線為低等級農村公路,新納入普通省道的路線MQI為83.23,遠小于既有的90.26。MQI優良路率為70.26%、遠低于既有的93.17%。“十四五”時期,提升改善新增普通省道技術狀況是重點任務之一。
東翼山區短板明顯。分區域來看,珠三角和西翼普通國省道技術狀況最好,普通國省道MQI值分別為89.37和89.69,MQI優良路率分別為89.26%和90.54%。北部山區次之,MQI值為87.07、優良路率為83.37%。東翼較差,MQI值為83.94、優良路率為72.26%。需要指出的是,珠江三角洲數值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肇慶市技術狀況總體拉低了珠三角的平均水平,肇慶市普通國省道MQI值為82.43、優良路率為67.93%,兩個指標均位列全省第20(僅高于汕尾市)。若不考慮肇慶市,珠三角其他地市普通國省道MQI值為91.44,優良路率為95.63%。MQI指數低于85的地市有汕尾、肇慶、揭陽、潮州和梅州5個地市,主要位于東翼和山區。
利用廣東省普通國省道交通量調查情況,分析2015年和2020年同一觀測點(包括觀測點位置、觀測點所在路線行政等級等)交通量情況。2015年和2020年信息不變的普通國省道觀測點有452個,其中普通國道119個、普通省道333個。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分析對象為2015年已布設、且行政等級未變更的觀測點,該部分路線規劃使用年限較長,交通量相對于新增路線大,本次分析交通量很可能高于全網絡普通國省道交通量。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普通國省道觀測點很可能小于正常年份。
國省干線功能明顯,承擔交通量穩步上升。根據統計,2020年普通國省道交通量觀測點日均機動車折算數為23548PCU,“十三五”時期年平均增長率約0.5%。其中,2020年普通國道和省道交通量觀測點日均分別為36167PCU和19039PCU,“十三五”年平均增長率為2.10%和-0.50%。普通國省道交通量觀測點平均值均達到一級公路設計通行能力,普通國省道在公路網絡中干線功能明顯。
區域交通量有所差異,總體交通量較大。2020年,廣東省分區域普通國省道交通量最大的是東翼,日均約3.9萬PCU;其次是珠三角,日均約3.3萬PCU;再次是西翼,日均約2萬PCU;山區最小,日均約1.1萬PCU。除山區普通省道交通量平均值小于1萬PCU外,其余區域普通國省道平均值基本超過1.5萬PCU。需要說明的是,東翼普通國省道日均交通量超過珠三角,這主要是由于珠三角高速網絡發達和城市道路網絡完善。以2020年為例,珠三角高速公路面積密度約為每百平方公里8.94km,遠高于粵東每百平方公里6.83km的水平。
高等級道路建設需求明顯。《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規定,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和四級公路日均設計交通量分別宜大于15000pcu、5000pcu~15000pcu、2000pcu~6000pcu,小于2000PCU[5]。統計2020年普通國省道交通量觀測點,國道交通量觀測點日均交通量小于5000PCU的有3個,占普通國道交通量觀測點的3%,這與《國家公路網規劃》發展目標基本一致。對于普通省道,日均交通量小于2000pcu的觀測點有23個,約占普通省道觀測點的7%,而且21個在北部山區,這與《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發展目標也基本一致。對比交通量觀測點所在路段現狀技術等級和交通量,最為顯著的是一級公路供給和需求矛盾最為凸出,現狀452個觀測點中147個觀測點為一級公路,日均交通量超過1.5萬的為230個,差值約83個,占總觀測點的18%,重點路段擴能需求明顯。
本文以2015年和2020年廣東省普通國省道為對象,從基礎路網、技術狀況和運行情況3個維度定量分析其發展成就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的來看,“十三五”時期廣東省普通國省道持續投入,普通國省道路網覆蓋顯著提升,既有國省道技術等級穩步改善、技術狀況穩步提升。但廣東省普通國省道網絡存在技術等級亟待提升、網絡覆蓋仍需提升,部分新增普通國省道技術狀況差,國省道供需矛盾凸出、高等級道路需求明顯等問題。由此可見,“十四五”時期,廣東省新增普通國省道低等級道路改善和供需矛盾凸出路段提級擴容是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