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逸
題記:“方老人洼之戰”,是我英勇的抗日軍民在安徽方集狙擊日軍“掃蕩”,克敵制勝,使得百姓免遭日寇殺戮的一次戰斗。烽煙飄過80多年,感恩先烈謹記之。
1939年2月,皖中第一峰——浮槎山東麓巢縣(今巢湖市)方集村,年味馨,寒氣凝。村民在兵荒馬亂的歲月迎來農歷春節,不料想,一場大戰即將在這里打響。
是時,侵華日軍從淮南鐵路線沿途的合肥、撮鎮、橋頭集、烔煬河、巢縣等地,調集日軍第六師團、第十七師團及偽軍1000余人,向巢縣肥東交界的浮槎山區集結。這是日軍罕見的步兵、騎兵、炮兵的聯合行動,要對活動于皖東中地區的新四軍4支隊8團進行大規模“掃蕩”。
2月19日(農歷正月初一)拂曉,合肥日軍200余人,首攻肥東梁園新四軍4支隊8團團部。8團團長周駿鳴率警衛營迎擊。警衛營戰士王國友緊隨周團長左右,邊擊敵邊保護首長安全。日軍退至距梁園5里的大劉崗一帶與我軍對峙。雙方相持數小時,日軍撤兵。
周駿鳴團長觀敵瞭陣,敏銳察覺日軍隨后更大規模“掃蕩”的態勢,立刻命令王國友將此敵情機要密件,火速送往駐巢縣方集村的8團駐地。
身高一米八的“飛毛腿”王國友,從1938年春天隨8團離開大別山根據地,由信陽邢集出發開赴抗日前線,東進皖中,輾轉戰斗已近一年。其時,新四軍初創維艱,一個班只有三四支“漢陽造”,其余都是匕首、大刀和長矛。
在東進行軍途中,王國友常聽沿途人們議論:“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能打日本鬼子嗎?”王國友聽了也不免心存疑慮。
對戰士們里像王國友一樣的情緒,正在8團巡視的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明察秋毫。2月18日大年三十晚上,他親自進行戰前動員。
在一盞明亮的馬燈下,身材魁梧的張云逸將軍聲若洪鐘:“侵華倭寇暴寇、小日本鬼子沒什么可怕的。六百年前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滅寇,大長了中國人民志氣!倭寇再兇殘,我們也決不做縮頭烏龜。只要不怕死,敢打敢沖,勝利就屬于我們!”
王國友想著首長的激情話語,翻山越嶺,趕往方集村。
方集村原名“方老人洼”,史傳明朝永樂年間,大儒方孝孺族人逃到這里,發展形成;村民忠厚勤勉,民風純樸。至康熙年間,該村有三位高齡老人,故名“方老人洼”。因有逢集習俗,先稱“方老洼集”,后簡稱為“方集”。
在方集村的8團駐地,8團參謀長趙啟民從王國友手中接過周駿鳴的密件,立即下達按預案殲滅敵人的戰斗號令。8團為保百姓平安、安度春節,先期部署全團三個營計1000余人及巢縣人民抗日游擊隊(簡稱“巢抗游擊隊”,馬忍言、馮文華任正副司令),在方集村形成品字形宿營:2營駐村內,3營駐村東北,1營及“巢抗游擊隊”駐村南。
2月20日(正月初二)深夜,日軍集結700余人,經肥東昂集繞過浮槎山,直撲方集村。
21日(正月初三)晨,東方始泛魚肚白,日軍逼近方集村。8團各營在趙啟民參謀長指揮下迅速行動,協同作戰。2營首先疾進拒敵。3營向村東大塘(今安樂塘)作迂回包抄,與敵接火。
日軍為突破缺口,組織強攻。3營營長李木生身先士卒,指揮全營干部戰士利用地形優勢,沉著應戰。一面組織步槍、機槍火力封鎖前沿陣地,一面以近距離投擲手榴彈,連續數次擊退敵軍沖鋒。與此同時,其他各營占據有利地形,迅速展開全面攻擊。1營和“巢抗游擊隊”從東北和東南的軍高、司家塘側擊。
日軍在前后受阻、左右被夾擊的情況下,即以擲彈筒、92式炮為掩護,發起三面攻擊。8團各營利用地形地物作游動轉移,既避開敵軍炮火,又阻擊近前之敵。
日軍很快從第一波打擊的懵懂狀態回過神來,集中火力向2營陣地壓過來。為避免死打硬拼,2營長指揮部隊快速避敵,疾進村北搶占有利地形。
眼看著一股日軍咆哮著就要進入方集村。一位“憨秀才”副連長高喊一聲“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率領七人敢死隊,用刺刀、大刀與日軍展開肉博,殊死殺敵,最終全部壯烈犧牲。七位英烈的鮮血染紅了方集大地。正是:“無名義士屠倭鬼,有道英靈壯國魂。”
時至午后,日軍攻勢減弱。8團指戰員得到方集父老鄉親援助,斗志更高。趙啟民參謀長當機立斷,組織反攻。送達機要的王國友也請求參戰,獲準進入與敵最近的2營陣地,投入戰斗。
這是王國友自參加新四軍以來,第一次與日軍近距離交鋒。在掩體中看著頭戴鋼盔的日軍端著上了剌刀的槍蜂擁而來,他咬緊牙關,緊握手榴彈以待。一百米、五十米……敵人進入投彈范圍,2營長一聲令下:“打!”王國友奮力一擲,彈落敵前,幾個日軍應聲倒地。
戰斗持續到黃昏。日軍傷亡較大,不得不撤退。趙參謀長遂令2營一部乘勢追擊。王國友越打越勇,繼續請纓,參加追擊。他手提“漢陽造”、腰別手榴彈,一路邊投彈邊射擊,又擊斃兩名鬼子,還俘獲日軍一匹戰馬,跟隨部隊追擊日軍,一直追至浮槎山東山口的肥東西山驛。
王國友凱旋復命報捷,并轉達方集村民向周團長、向8團指戰員拜年致敬!
“謝謝方集鄉親們!”周駿鳴團長使勁拍了拍在戰斗中成長的王國友的肩膀,興高采烈說道:“這一仗證明了毛主席‘兵民是勝利之本’思想!”
此役日軍傷亡百余人,我方傷亡30余人,是新四軍江北部隊首次從小規模游擊戰向較大規模阻擊戰發展的成功戰例,也為之后以8團為基礎組建新四軍第5支隊、壯大抗日隊伍創造了條件。
(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