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 王振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疾病譜也發生了變化。醫院肛腸科前來就診的患者以肛門墜脹為主癥的情況呈明顯上升趨勢,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居多。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門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通常有半年至數年不等的病史,主要癥狀是自覺不能順利解完大便,每次解便后就開始感覺肛門墜脹,有時甚至小腹部也連帶一起墜脹。這種墜脹到了下午和晚上更加嚴重,甚至脹痛到完全無法坐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一天中最舒服的時候是早晨起來還沒有上廁所解大便的時候,晚上睡覺也并不影響睡眠。
患者為此到處就醫,有診斷為肛竇炎的,有診斷為痔瘡的;也有醫生給患者做了諸如腸鏡、肛周B 超、核磁等一系列檢查,但檢查結果往往都是正常的,而且肛門口的局部用藥沒有什么效果。讓醫生束手無策,有些醫生甚至無奈地建議患者去看精神科。而患者卻因為擔心得了什么不治之癥而越來越焦慮,陪伴患者看病的家屬因為看過多個醫生都診斷不出什么病,而且檢查結果也都是正常,也認為患者是精神出了問題。最終導致患者四處就醫、越來越焦慮,家屬不厭其煩。其實,這類患者很多都是患了直腸黏膜內脫垂。
直腸黏膜內脫垂的誘因有很多種。長期慢性腹瀉或便秘的患者,年輕時候從事強體力勞動的或多次生產的中老年婦女等是好發人群。
本病也屬于退行性病變的一種。隨著年紀增大,以往長期對腸道以及肛門部的肌肉慢性損傷,最終導致人體在坐位或直立時直腸黏膜陷入肛管,刺激齒線區高度特化的感覺神經終末組織帶(排便運動的誘發區),從而產生肛門墜脹感,進而引起排便不盡感。
肛門指檢多有肛門括約肌松弛,收縮力減弱,臀溝變淺,直腸黏膜松弛,活動度增大,有繞指感。用力排便后可在肛管直腸環上方觸及折疊腸壁或有黏膜堆積感。
典型的臨床表現為排便困難、肛門下墜感及便后不盡感,部分患者需用手壓會陰或陰道后壁協助排便。患者經常依賴服用瀉藥、灌腸或用手協助排便,以女性多見。臨床除有排便困難,肛門、會陰部下墜等脾虛氣陷常見癥狀外,通常還伴有腰膝酸軟、水腫、乏力、性欲低下、尿頻、尿不暢、尿失禁、頭暈耳鳴甚至經少經閉等腎氣不足的癥狀。
診斷直腸黏膜內脫垂的檢查方法主要有排糞造影和醫生直腸指檢以及根據患者的癥狀綜合判斷。
排糞造影檢查操作較為不便,檢查時要向患者的腸道灌入鋇劑。如果是女性,還要在陰道打入鋇劑,讓患者在模擬常態靜息、收縮肛門和模擬排便的三種狀態下拍攝X 光片,看X 光片是否有直腸黏膜的脫垂。這種檢查操作時間較長,同時對腸道黏膜有一定的損傷,有些甚至會加重病情。因此,大多數醫院不做這項檢查,由此直腸黏膜內脫垂診斷率較低。
另一個檢查方法是醫生根據肛門指檢的結果和經驗治療來判斷。如果肛門指檢感覺患者直腸的黏膜都松軟地包繞在檢查的手指上,尤其是讓患者模擬排便的時候,直腸內有明顯的黏膜擁堵感覺,那么大部分肛門墜脹的患者就是由黏膜脫垂而引起。
由于黏膜脫垂是一個動態的變化,會受重力影響,當患者躺下,松弛的黏膜不對肛門造成壓力,也就不會產生癥狀。而患者用力向下排便,或一整天站立或疲勞后,下墜的直腸黏膜壓迫肛門口,導致肛周血管充血腫脹就會產生墜脹的癥狀。而這一類癥狀卻偏偏是腸鏡和B 超無法發現的。由此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檢查的結果都是正常,患者的癥狀卻真實地存在。
因為直腸黏膜內脫垂是一個退行性的變化,和不正常的腸道功能以及生活運動習慣有關,所以預防第一要點是糾正慢性腹瀉或便秘,同時要注意不要過度做腹部壓力增高的運動,如負重深蹲,超過體能承受范圍的跑步、舉重等。
年輕女性要注意在生產后做盆底修復的凱格爾運動,其他人群也可以做提肛運動來提高肛周肌肉的收縮力,預防墜脹的發生。具體的做法是有規律地往上提收肛門,然后放松,一提一松就是提肛運動。站、坐、行均可進行,每次做提肛運動50 次左右,持續5~10分鐘即可。
一旦出現了肛門墜脹的癥狀,首先要設法避免引起墜脹的原因,同時在有經驗的醫生檢查后,給予靜脈增強劑聯合中醫藥辨證治療。根據具體病情,采取補中益氣、溫補脾腎等治療方法來消除癥狀,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