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忻睡眠門診副主任醫師 彭旭
我們時常聽說一些醫學的“奇跡”。比方說,某患者莫名其妙的失明了,到醫院后,醫生只是簡單的幾句問診、吃了點藥,患者就慢慢看得見了;有癱瘓在床的病人,跟醫生“溝通”后竟然能站起來了……
如果有人問我:“醫生,這些傳說是真的嗎?”我會認真地回答說:“這些案例真的會發生。”
我們一直強調醫生不是神,醫學治療有上限,今天卻認同如此駭人聽聞的案例,實際上是想借著這些特殊的案例來告訴大家一種特殊的疾病——軀體形式障礙。
我們常把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稱為“醫院流浪者”,因為這其實是一種“心病”,但現實中,即便醫生做出了診斷,患者也很難相信自己是心理出了問題。
他們中有的人身體持續疼痛已經好幾年,今天頭痛,明天胃痛,下個月背痛;有的人性功能出現障礙,卻根本找不到原因,而且久久不能治愈;有的人甚至身體突然失去知覺,或者一瞬間看不見了,聽不見了。
他們會因為這些“莫須有”的疾病或感覺流浪在醫院各科室,反復進行檢查和治療,卻因為癥狀并未緩解或緩解之后又頻繁復發,總覺得醫生沒有找到自己的“病根”。
他們每天都在抱著困惑走進醫院大門:我這么疼這么痛苦,為什么醫生說我沒病?為什么兩個醫生給我診斷的病不一樣?上次醫生明明治好了我,為什么沒多久又復發?
百香果汁、胡蘿卜汁、白砂糖、接種菌種、穩定劑黃原膠∶CMC(1∶1) 的添加量分別控制在4.0%,25.0%,10.0%,1.0%,0.1%;然后將滅菌溫度分別控制在85,90,95℃,研究產品的最佳滅菌溫度。
其實,大腦有時候就是個“騙子”,很多人都上過他的當。“疼痛感”就是大腦常用的“行騙”工具。
調查顯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慢性疼痛之中。這里面有些疼痛是來源于軀體疾病和外界刺激,這些刺激信號被神經末梢感受到,然后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導到達大腦,激活痛覺感受器。而有些疼痛則是大腦的“自娛自樂”,在沒有接收到刺激的情況下,也會“創造”疼痛感。
調查顯示,抑郁癥患者遭遇慢性疼痛的概率比常人高,說明疼痛感與精神狀態存在一定相關性。這也是為什么軀體形式障礙中有一類患者身體會出現持續、嚴重的疼痛感,但完全不能通過生理過程來解釋,也根本無法檢查出任何軀體病變。
那他們的疼痛是真實的嗎?是他們在“裝病”嗎?
實際上,這些疼痛對于軀體來說是假的,但對于患者的感受來說是真的。這類疼痛感的始作俑者,不是外傷,不是炎癥,而是與情緒、心理、精神呈正相關。
心理問題會讓身體出現癥狀嗎?答案是肯定的!
情緒和心理問題,可能導致多樣、多變的軀體癥狀,涉及身體的各個器官,臨床上稱之為“軀體化”。這類患者常存在明顯的抑郁和焦慮,通常在社會、人際或家庭行為方面也存在障礙。本質上這是一種退行性行為,就像嬰幼兒沒有完好的述情能力,會把遇到的恐懼、焦慮表現為軀體癥狀。
常見的軀體癥狀有:胃腸道癥狀(反酸、惡心嘔吐);呼吸、循環系統癥狀(咳嗽);泌尿生殖系統癥狀(性問題、月經問題);皮膚癥狀或疼痛癥狀,等等。
很多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拒絕認為自己存在心理問題,堅信自己只是身體上的問題,這種堅持也會誤導患者選擇錯誤的治療方案。借用《紅樓夢》里的一句話來形容軀體化障礙——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回到開頭的“神醫傳說”,醫生真的是治好了患者的重癥軀體疾病嗎?顯然不是!醫生只不過是通過心理治療,解決了患者心理上的問題,從而讓軀體癥狀“消失”了。
軀體形式障礙有多種臨床表現,但一言以蔽之:患者軀體的問題遠沒有心理問題嚴重。為何出現這樣的“心病”?患者通常有3 方面的共性。
1.部分患者會有類似的人格特質。常見的人格特質有:強迫性人格、易焦慮人格和表演性人格等。
強迫性人格特點:追求完美、有計劃性、過度整潔、過分注意細節、行為刻板、觀念固執、怕犯錯誤等等。
易焦慮人格特點:經常性的緊張焦慮、對未發生的事物憂慮不安。
表演性人格特點:行為富有戲劇性,情緒變化無常,經常積極的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這類人格普遍會有述情障礙,也就是無法感知到自己的情緒和他人的情緒。
2.受到過來自外界的應激事件刺激與暗示的影響。比如:見到身邊的親友經歷重大疾病,或者遇到突發性的事件。或者是經常接收類似于“喝碳酸飲料會導致骨質疏松”這樣的信息等等,身體就會出現相應的癥狀感覺。
3.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或者情緒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通。這些積壓的負面能量,可能會在生理上以不舒服的形式體現。
這種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可能從幼年期就在逐步形成:就像小孩子經常會說自己肚子疼,不想去上學,這未必是撒謊,很可能是因為對學校生活或同伴關系的抵觸與恐懼,真的感覺到自己肚子疼。
目前,尚未完全明確軀體形式障礙的發病機制,但可以確定的是本病的發生和心理因素存在較強的相關性。所以,主要以心理治療的方法來消除患者的焦慮與恐懼,再以適當的藥物作為輔助治療。
在心理治療中會經常使用催眠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系統脫敏療法、森田療法等;藥物治療中會根據患者不同的癥狀表現,精準使用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
關鍵點1:正規醫療機構就診超過2年無法確認軀體疾病,應高度懷疑軀體形式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的特殊性在于患者的主訴通常是軀體上的問題,并且對這些軀體癥狀的感知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癥狀表現多種多樣。
任何疾病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在未達到診斷標準之前,醫生不能也不會對患者進行盲目的確診。但如果軀體癥狀發生和發展超過2年,排除所有的器質性病變,我們就要高度懷疑是否患上了軀體形式障礙。
關鍵點2:充分的相信醫生,并積極配合治療。
由于病因和表現形式特殊,對于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來說,充分相信醫生,接納自己心理問題的存在,是診療過程中最難也最重要的一步。
這類患者往往過分敏感,對于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對于藥物使用過程中的細微身體變化都非常在意。這就需要醫生進行詳盡、真誠的交流。在充分信任醫生的前提下,患者把自己治療過程中的疑惑和想法都全盤托出,相信醫生會給出一個可信賴的答案。
關鍵點3:平時心理過分敏感的人,要格外注意心理健康。
我們強調身體-心理-社會醫學模型,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身體的不適、心理的痛苦與社會關系的不良高度相關。
當我們無法自行調節自己的身體不適,就會自然而然的去看醫生,但當我們無法走出一段心理痛苦或承擔一段讓人悲傷的關系時,卻往往不知道及時求助。但心理和社會關系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絕不亞于身體受到的傷害。當身、心、社會關系、道德品質都達到健康的狀態,我們才是一個完滿的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