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羅學宏
82 歲的嚴先生,8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但精神尚好,平日還常外出參加攝影活動。前不久,因坐凳不小心跌倒,繼起右臀部疼痛,不能行走,經檢查被診斷為“右股骨頸骨折”。做股骨頭置換術3 天后即下床活動,患者為此感到欣慰。但欣慰之余,卻開始疑惑,為何一個小小的跌倒竟可引起骨折?這和糖尿病有關系嗎?
骨質疏松是老年人骨骼衰老的表現,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結構的破壞。隨后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而患糖尿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骨質疏松。據統計,糖尿病患者中有1/2~2/3 伴有骨密度減低,其中近1/3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糖尿病患者因骨質疏松發生髖骨或股骨頸骨折者比同齡非糖尿病者高2~6倍。
糖尿病患者易發生骨質疏松與下列因素有關:
◎高糖可致滲透性利尿,致鈣、磷從尿中大量流失,鈣負平衡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多,可刺激破骨細胞,使溶骨作用增強,進而導致骨質脫鈣及骨質疏松。
◎成骨細胞表面有胰島素受體,胰島素對成骨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調節作用。糖尿病患者體內分泌的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會使成骨作用減弱。
◎糖尿病并發腎功能損害時,腎臟羥化酶的數量及活性降低,活性維生素D合成減少,從而影響腸道對鈣的吸收。
◎相當多的糖尿病患者并發性腺功能減退,而性激素的缺乏會促進和加重骨質疏松。
◎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變及神經損害時,會影響骨的營養供給,造成骨營養障礙和骨質病變。
◎首先要從預防骨質疏松做起。
1.積極治療糖尿病 有研究認為,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與患者病程、糖化血紅蛋白、血糖、尿白蛋白水平呈負相關。積極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是防治骨質疏松癥的關鍵。
2.戒煙戒酒控飲食 過量吸煙、大量飲酒、過量飲咖啡或茶水均能促使尿鈣排泄增加、骨鈣溶出,進而發生骨質疏松癥。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飲食,保持均衡營養。每日鈣攝入量不少于1000 毫克,還要接受足量的陽光照射,適當補充維生素D,以利于鈣的吸收。
3.積極適量運動 進行慢跑、步行、爬樓梯、打太極拳及其他鍛煉,有助于增強骨骼,減少骨質疏松。
4.配合藥物治療 鈣劑是治療骨質疏松的基本措施之一,每日應補充元素鈣500~1000 毫克。碳酸鈣含元素鈣最高,且不增加尿鈣排泄。服用鈣劑有時可引起便秘,可分次服用。
◎其次,預防跌倒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站穩立場”有4 點注意事項。
1.慢半拍 即改變體位時不能太猛。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病變發生率很高,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當從坐、躺、蹲突然站起來時,可因腦供血不足而暈厥。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動作要比一般人慢半拍,起立的動作要分解成先坐起,暫停幾秒,然后再站立。上廁所要選擇那些有把手的地方,選擇坐廁而不是蹲廁,起身要緩慢。建議晚上在床旁使用便器,睡眠時可將床頭抬高25厘米。
2.走平路 從安全角度出發,有糖尿病的老人特別是并發腦血管病或較胖的患者,最好在平路上鍛煉,并且要選擇平整的路面。
3.根據身體情況選擇鍛煉時間如為了避免低血糖,最好在餐后活動。感覺十分疲乏,或出現低血糖時就暫停鍛煉等。
4.外出時不要一個人 當感覺頭暈目眩、站立不穩時,旁邊有人扶一把,就能更好地防止跌倒。
研究發現,在65 歲以上和80歲以上的人群中,每年發生跌倒的概率分別為30%和50%,而糖尿病患者跌倒的概率比正常人高4倍。有些不完全性或嵌插性骨折在受傷后骨折端沒有分離,癥狀比較輕,仍能勉強行走或騎自行車等活動,易造成誤診和骨折移位等,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老年人平地滑倒或被撞倒,應立即停止患肢活動,并及時送醫院拍片檢查和治療。
如果確診股骨頸骨折,建議及早進行人工股骨頭替代術或全髖置換術。由于股骨頸局部的解剖特點,骨折部位受力較大,另外股骨頸骨折后,斷端血液供給被阻斷,影響骨折愈合,并且可能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率約為20%~40%。
一般來說,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年齡在60 歲以上居多,且往往伴有一系列的慢性疾病,骨折后長期臥床,極易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如肺炎、血管栓塞、腦血管意外、褥瘡等,這些并發癥不但影響骨折的愈合,甚至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既有利于骨折的固定和愈合,又可減少患者臥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