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江蘇寧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12月30日,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城際交通要道——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段至無錫段通車,意味著蘇錫常南部高速正式從項目建設階段轉入運營管理階段。為確保前后兩個階段的順利過渡,江蘇寧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將工作前置,在做好運營管理理念和項目建設有效融合的同時,確保了項目通車運營后各項工作的高質高效開展。

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無錫段(以下簡稱“蘇錫常南部高速”)既是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確定的支撐“三大戰略”發展的地方高速公路項目,也是江蘇省“十五射六縱十橫”高速公路網規劃中“十五射”的重要組成部分,滬寧間的第二條高速公路通道。蘇錫常南部高速全長43.9公里,其中無錫段長22.43公里(含太湖隧道10.79公里),常州段長21.47公里(含邀賢山隧道1.47公里)。全線共設運村、太湖灣、馬山、軍嶂4個收費站及武進太湖灣服務區一對,由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于2018年1月開工建設,2021年底正式通車。
為確保蘇錫常南部高速建設與運營兩個階段的無縫銜接,力爭將其打造成新時代江蘇交通的建設名片,全國交通領域領先的“示范工程”“品質工程”“樣板工程”,江蘇寧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滬公司”)作為受托的運營管理單位,在項目建設期間,便選派專人全程跟進,在積極做好運營管理理念和項目建設有效融合的同時,確保了項目通車運營后各項工作的高質高效開展。
圍繞項目開通籌備工作,寧滬公司以“鼓足干勁、科學組織、周密安排”為總要求,按照“三級管理”模式成立開通籌備領導小組,齊心協力聚智攻堅。經營層小組負責項目開通籌備工作的“頂層設計”;職能部門負責人小組,以部門為單位,列出“計劃表”,并明確各部門在項目開通籌備各環節中的時間節點;現場籌備組則是收集現場工作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做好與建設單位溝通的無縫對接。通過將任務逐級分解,增強工作的“匹配度”和“透明度”,提升“責任感”和“緊迫感”,寧滬公司形成了上下一心“圍著目標轉、盯著任務干、保障迎開通”的濃厚氛圍。
蘇錫常南部高速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太湖隧道在太湖梅梁湖水域“一隧穿湖”,是目前國內最長的水下公路隧道,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兩側行車孔單孔凈寬17.45米、凈高7.25米,穿行其中,視野寬闊,明亮舒適。隧道內設置了智能視覺系統和洞口距離提示特色標志,側墻裝飾有藍、黃、綠三種色帶元素,隧道頂部打造有3處LED可變景觀帶,交替呈現“藍天白云”和“夜晚星空”主題,可有效緩解司乘因長時間駕車所引發的壓抑、疲勞等問題。
作為交通運輸部科技示范工程、全國首條“未來隧道”示范工程,太湖隧道結合5G、北斗定位、光纖檢測、多目標雷達跟蹤、光譜檢測、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開發出視覺疲勞喚醒系統、交通事件檢測及預警系統、智能無極調光照明系統和隧道通風運營節能系統。同時,太湖隧道還依托隧道運營管理平臺及聚合平臺,憑借數字孿生技術手段,實現了隧道環境溫濕度與風速的智能感知及人員定位可視化;火災報警智能分析,交通事件、危險駕駛監控預警,重點車輛運行軌跡跟蹤;車道信號燈、可變情報板、廣播、通風消防、供電照明、人行車行橫道門智能聯動與遠程控制;智能救援與溝通,交通事件確認與預案聯動、交通事件路網銜接誘導、北斗導航及隧道氣體檢測疏散疏導。
然而,針對后期隧道運營管理既有可參照標準不足,管理難度大等問題,寧滬公司緊扣江蘇交控“國內領先”的企業愿景,堅持先行一步、善謀勇為,以“走出去”的方式學習隧道管理先進經驗,以“綜合管養+智慧平臺”為基礎,探索“內外協同”的管理模式,積極打造“一體化”“智慧化”的隧道綜合管理新標桿,努力形成高質量工程、高品質服務、高科技支撐的隧道養護、運營發展新格局。
優秀的團隊是高效開展工作的關鍵因素。在蘇錫常南部高速通車運營后的人員管理事項上,寧滬公司圍繞降本增效,展開深入思考,統籌謀劃,認真分析崗位需求,打出了“管理人員內部選拔+清障崗位和部分收費崗位人員外部招聘”組合拳,在合理降低用人成本的同時,確保各項工作高質高效開展。不僅如此,寧滬公司還在現有員工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外包崗位特點,制定公司外包人員管理規范,蹚出人員管理新思路,開拓員工隊伍建設新路徑。
蘇錫常南部高速起自常州武進區前黃鎮,跨越錫溧漕河改線段、常漕公路及新長鐵路,與錫宜高速公路交叉后,經雪堰鎮穿越常州太湖灣旅游度假區,下穿邀賢山后進入無錫馬山境內,穿越太湖梅梁湖后在無錫南泉接無錫環太湖高速公路。蘇錫常南部高速建成后,將在滬寧間新增一條高速通道,可有效緩解滬寧高速通行壓力,實現蘇錫常三市繞城高速間交通自由轉換,進一步促進長三角地區的交通、旅游、產業融合,對打造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促進蘇錫常都市圈建設、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具有引擎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