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紫燕 圖 福建省泉州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近年來,福建省泉州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泉州公路中心”)以生態為先,在“低碳”轉化和利用上做加法;以科技賦能,在生產、建設“高碳”上做減法,走出了一條公路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國道358線南安鎮山段一路綠樹繁花
2021年,“雙碳”火了!年內接連發布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農村公路中長期發展綱要》等文件也無一不涉及碳減排。
交通運輸行業作為“排碳大戶”,低碳發展勢在必行。當前,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紛紛加快推進綠色公路建設,探索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公路養護新路子,積極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努力實現節能降耗減碳的目標。
公路不僅是交通動脈,還是生態綠脈和旅游景脈。為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福建省堅持規劃先行,在普通公路建設中凸顯綠色理念,出臺了《福建省普通干線綠色公路建設實施細則(試行)》等規范性文件,采取了系列措施,以集約節約、路地和諧、節能高效和服務提升來推動福建省公路建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泉州公路中心以規劃為引領,系統開展綠色公路建設、打造美麗交通生態公路,以科技賦能公路養護,切實將“增綠”“減碳”工作搶在前、干在前。如今,驅車行駛在泉州公路上,大有“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之感。
“從前國道355線的綠化都是小打小鬧,沿線還遍布廢瓷廠,像一塊塊難看的傷疤。”泉州公路中心德化分中心(以下簡稱“德化分中心”)辦公室主任陳志團介紹道。原來,泉州境內多山,山區縣德化更不用說,公路多蜿蜒穿行山間,用地緊張。工業垃圾尚且無處可棄,又何來空地添綠?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如何既修好路又保護好生態呢?德化分中心給出的答案是:變廢為綠。
2012年以來,在一趟趟掘土機、裝載機的輪番作業后,一塊塊裸露的廢瓷廠、廢渣雜地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目之所及的濃濃綠意。綠地回歸后,德化分中心又順勢規劃、建設了4處公園式停車區。停車區內綠意盎然、曲徑通幽,不僅方便司機、游人停車休憩,更成為公路沿線亮麗的生態景觀。
幾年來,通過這種模式巧為國省道添綠的案例不勝枚舉:
國道355線南安高來格段,一處棄土場變身青年園,園內樹木錯落有致,花草點綴其間,讓人心情舒暢,怡然自得;國道358線南安官橋鎮塘上村路段,新舊南官公路改造后遺留的夾縫地被有效利用,通過遍植蓮花、松柏等寓意高尚品格的植物,建設廉政文化宣傳欄、楊震雕像、清風長廊、四知亭等景觀,變身為“四知”廉政公園,既美化了公路環境,還進一步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道355線安溪官橋、龍門路段沿線,廢棄的采石場通過合理規劃,成為服務公眾出行的溫馨驛站……
在泉州公路中心負責人盧海東看來,這樣的生態治理模式,既能降碳提效,又能拓展公路的服務功能,還避免與民爭地,在解決公路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同時,實現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多重提升。
實際上,回看近幾年泉州專養公路工作不難發現,“讓生態跑在修路之前”早已是泉州公路人的共識:
——在邊坡施工中,同步開展生態修復,并以生態防護替代工程防護。如國道355線水口至城關路段,采用工程生物手段,合理利用掛網噴漿植綠等方式及時修復大面積裸露邊坡地表。雖然同步生態修復會導致部分施工交叉進行,但減少了因施工造成的地表裸露,有利于及時復綠,恢復生態。
——在公路改造過程中保留原生植物,如在國道358線安溪友聯汽車城平交叉口改造過程中,為保護一株安溪八大景觀樹之一——百年古榕,施工單位特意調整方案,改道繞行,為此多投資了200余萬元。
項目讓樹,公路讓生態,從而讓出了泉州公路可持續發展的新天地。得益于“讓生態跑在修路之前”的精雕細琢,一條條生態路、景觀路不斷在泉州的版圖上涌現,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和幸福出行的小康路。
如今,驅車行駛在泉州公路上,大有“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之感。
確保了綠化,讓春來滿眼皆綠,秋至層林盡染,就做到“碳中和”了嗎?
其實不是。
如果說,植樹造林是在利用和轉化“低碳”上做加法,那么科技減排就是在生產、建設“高碳”上做減法。在盧海東看來,要走好“碳中和”之路,勢必要緊盯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
2021年,由泉州公路工程人員承擔、依托國道358線友聯汽車城至安溪茶都段開展的福建省交通運輸科技項目《高彈高粘液體瀝青微薄罩面和AC-10混凝土研究與應用》課題順利通過驗收,吸引了許多業內人員專程來到試驗路段考察交流。
這段試驗路的亮點在于,應用了泉州公路中心研發的微薄罩面技術,該技術具有持久抗滑、抗滲耐水、壽命耐久等優勢,而且還非常節約資源和能源。
這項新技術猶如給公路穿上“金鐘罩”,能夠更好地保護公路、延長路面的使用壽命及路面大中修周期,節約公路運營成本,大幅降低施工期間對交通資源的占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減少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此外,該技術還能大幅減少石料和瀝青原料的用量,是典型的綠色低碳技術。
給公路穿上“金鐘罩”,只是“碳中和”路上泉州公路人向新技術、新工藝要效益的個案。其背后,是他們孜孜不倦的科研追求:
翻閱泉州公路的科研成果,近兩年,泉州公路自主研發的《一種廢舊輪胎粉改性瀝青及其制備方法》榮獲國家專利,《濕熱地區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典型結構與施工成套技術研究》《橡膠瀝青技術在水泥路面改造應用與研究》分別榮獲泉州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推行的“白加白”低碳新工藝,在路面重鋪過程中,將舊水泥路面擊碎振動作為底基層,在此基礎上鋪設水泥路面,既減少了采石量,又有效解決了舊水泥路面廢料“出路”,僅2020年一年,南安公路產生水泥、瀝青面層舊料2.89萬立方米,就地利用2.82萬立方米,舊料回收、循環利用率高達97.6%……
這些自主研發或積極推行的新技術、新工藝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無不兼具經濟和低碳優勢,為泉州公路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和科技減排插上了起飛的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