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醫醫院腫瘤科 朱為康
門診實錄:“朱醫生,你說為什么呀?我最近總覺得頭暈乏力,精神不濟。”女生在問。
“你最近不是在健身嗎?怎么反而體力不支了?”我笑著問。
“我辦了2 張健身年卡,上健身課都是免費的,我1 周一共上14 節課,2 天練力量,1 天練瑜伽,我現在連馬甲線也有了!”女生得意中。
“讓我把一下脈,來一探究竟,看看到底為什么你會不舒服。”一分鐘后……“我說,你最近不要練得太頻繁了。你脈象很細弱,氣血不足,你需要體息一段時間,我開一副藥調理一下。”
“朱醫生,你開玩笑吧?我天天鍛煉還身體不好?”
“嗯,你又不是奧運會冠軍專職天天訓練,何況你還要上班,晚上你睡得很晚,睡眠不足。你在節食,營養也跟不上,你這不是在‘健身’,顯然在摧殘身體呀!”
“難道天天鍛煉也有錯?”
“天天鍛煉也許沒錯,但是天天過量鍛煉就不對了!你的馬甲線恰恰說明了你的不健康!”
天天高強度的運動負荷對于非運動員的普通人來說,是對身體的損害,如上面這一位“馬甲線女生”本身身體條件就一般,一方面追求身材,一方面考慮年卡不能浪費了,一周滿負荷14 節健身課,平均一天2 節,遠遠超出她的能力范圍。
不過,因為運動是會給人有興奮和欣快感的,所以在運動后自身異常感覺并不明顯,但日積月累身體是要提出抗議的。
人類的軀體并不會說話,而是靠“乏力”“精神不濟”“睡眠不好”等信號告訴主人應該體息了。只是這一類信號往往被主人誤讀或者忽視,甚至于有些人還會再增加運動量試圖來消除這一類信號,因為主人只知道天天鍛煉能獲得健康的觀點,不知道過度的運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現代人的生活極度不規律,工作強度大,作息時間不能保證,怎么能負擔起天天運動的壓力?有句老話叫“小酌怡情,大醉傷身”,換作普通人的健身也是一樣的道理,適當的運動量是對身體有益的刺激,但勞逸需要結合,一味猛練,不配合休息,那身體如何吃得消?
這里建議大家比較合理地分配運動和作息時間。人一旦到35 歲之后,體力恢復的能力會和18 歲時大相徑庭,應根據自己的年齡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強度,這也是一門學問。讓身體有一個充分恢復的時間差,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一樣,要學會自行調整。
很多人不知道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大部分健身博主和網紅明星的身體雖然看上去很美,但不一定健康。上述女生雖然通過超負荷的運動獲得了“馬甲線”,但并未獲得健康,從醫生的角度上來說,身體反而出了點問題。
總之,健康與“馬甲線”并不矛盾,但需要通過合理的方法,而不是用極端的手段去獲得。因為,只有身體健康,才能開啟真正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