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鈺斌 張相安 安永康 牛 麗 陳淑君 潘 慧 史孟華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診療中心,河南鄭州 450000
尿潴留是肛腸疾病術后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為38%~52%,男性多于女性[1],主要表現為術后6~8 h內未排出小便,膀胱儲尿量高達800 ml,或殘余尿量>100 ml[2],極易誘發尿路感染、結石和腎積水等現象,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影響肛腸術后康復。目前現代醫學以間歇導尿、膀胱按壓、藥物治療等綜合治療為主,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都存在治療周期長、遠期療效不佳等問題。針灸方法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患者接受程度高,在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方面獨具特色。本文將針灸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相關研究進展進行歸納總結,為臨床提供參考。
目前體針應用于肛腸手術后尿潴留的選穴多為腹部穴位,其中關元、中極等穴居于首位[3]。同時下肢選穴治療該疾病也已廣泛報道于各類臨床研究中,且效果不亞于腹部取穴[4]。黃斌等[5]以足三里、陰陵泉等下肢穴位為主穴施以平補平瀉針刺手法治療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發現針刺組不良反應少,效果顯著,在降低導尿率、減少殘余尿量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中極、關元、水道、氣海、三陰交、陽陵泉等穴是臨床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常用要穴,趙永嬌等[6]通過針刺上述腧穴,觀察到患者排尿困難癥狀明顯減輕,其機制可能是針刺具有降低肛周局部肌肉痙攣,重建排尿反射的功能[7]。現代研究表明,針刺可能通過調節神經系統功能,刺激骶髓排尿中樞,從而興奮副交感神經,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內括約肌開放,引起排尿[8]。
電針療法與單純毫針針刺比較,具有刺激量大、療效好等特點,接上電針儀以后可以對其波形及刺激量進行設定,可以代替手法運針,節省人力且不容易產生耐受性。杜駿等[9]通過電針聯合臍部貼敷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與常規導尿、熱敷治療比較,該方案的患者首次排尿時間縮短且伴隨著排尿量增多。盆底肌功能訓練目前是臨床康復重要組成部分,多用于改善盆底肌松弛、漏尿、排尿困難等癥狀,有研究使用電針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10],發現電針組排尿時間明顯縮短,殘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明顯下降,總有效率高達97%。術前采用電針干預,術后誘導排尿是有效預防肛腸術后尿潴留的主要手段。目前臨床中將其用于術前干預的研究較少,龍慶等[11]對行外剝內扎術的混合痔患者采用術前電針(中極、關元、三陰交、膀胱俞)干預,頻率為2 Hz,波形為疏密波,術后通過熱敷膀胱及聽流水聲誘導排尿,與僅使用流水聲誘導的患者比較,聯合組尿潴留發生率降低,首次排尿時間縮短。
腹針療法與體針比較,具有無痛、高效、方便、安全等特點。腹針常用穴位主要以關元、氣海、中極等穴為主穴,以補元氣、調水道和利尿閉為主要治則,用于解決肛腸術后尿潴留問題。鄧永文等[12]將腹針與體針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的效果進行比較,發現腹針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體針組,且首次排尿時間縮短,排尿后腹脹及尿急癥狀明顯改善。腹針療法加用辨證施針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是一創新之舉,根據證型將尿潴留分為腎氣不足證,施以補法或隔姜灸;濕熱下注證施以針刺中極、三陰交、膀胱腧等穴快速捻轉后行針;氣滯血瘀證施以瀉法,經治療后,發現患者總排尿量及排尿次數增加,尿潴留癥狀明顯改善[13]。劉聰聰[14]通過將腹針與下肢針刺結合,在當日靜脈補液量完全一致的情況下,聯合組尿潴留發生率、導尿率、肛周疼痛、焦慮情緒均顯著優于單純下肢針刺組。
耳針是指使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內分泌等作用,可協助尿液的排出,緩解或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其療效已得到認可,該方法簡便、快捷,受到廣大臨床工作者的采用。劉先娣等[15]觀察子午流注低頻治療儀聯合耳針預防重度混合痔吻合器痔環切除術后尿潴留的臨床效果,與傳統鎮痛泵療法比較,新特色治療具有無傷口、無感染、療效優的優點。生活質量指數是臨床恢復效果的重要參考指標,有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入耳針治療,患者生活質量指數明顯升高[16]。卓悅等[17]創新將耳穴埋豆與艾灸結合用以預防痔瘡術后尿潴留,術后創面愈合時間縮短,有效改善了肛腸術后尿潴留。耳針治療是針刺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耳針選穴療效對比目前仍較少,需進一步研究。
火針在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方面獨樹一幟,與普通針刺比較,其既有針感的刺激作用,還保留針的熱傳導效應,以通腑化瘀為治則,起到溫經通絡、溫陽化氣的功效。葉細節等[18]采用火針療法,對中極、關元、大赫、氣海等穴進行針刺治療,直刺不留針,治療后1 h之內鼓勵引導患者進行排尿,火針組臨床療效為95%,顯著優于常規基礎排尿法組。目前,全國多數醫院已將火針療法作為一種特色療法,并將其轉化為科技成果[19],指導多項特色臨床用品的研發,以求改善尿潴留狀況,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目前火針治療的臨床研究仍較少,患者常因恐懼緊張等情緒導致數據缺失,因此仍需搜集大樣本進行驗證。
雷火灸是利用藥物燃燒時火熱效應,并通過艾灸刺激相關穴位,使藥物療效深達腎臟與膀胱區域,促進膀胱氣化,幫助水利下行[20],具有藥力強、火力猛、療效快等特點。在研究雷火灸聯合中醫護理臨床療效時顯示[21-22],聯合組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康復護理組,究其原因可能與雷火所產生的熱能,紅外輻射作用于膀胱附近組織,可使逼尿機收縮,膀胱括約肌松弛,促進殘余尿量的排出。雷火灸療法聯合穴位貼敷防治痔瘺術后的尿潴留主要是通過雷火熱效應及穴位貼敷經皮滲透之功效,使膀胱得以氣化增強,經筋經脈溫則舒緩,尿道得通,進一步排尿調暢[23]。因此,雷火灸聯合穴位貼敷可明顯改善患者術后尿潴留,縮短住院時間,且痛苦較小,值得臨床推廣。
隔姜灸治療尿潴留是依托姜與艾葉溫熱之性,從而發揮溫中散寒、通水、行水、利水之效。陳育珊[24]使用導尿管留置聯合隔姜灸(次髎穴、脾俞穴、膀胱俞穴、腎俞穴)治療,患者排尿功能評分、疾病復發率、殘余尿量、首次排尿時間明顯得到改善。單純導尿管留置易導致尿路感染,中醫康復療法早期介入,可縮短住院時間,盡早拔除尿管,恢復自主排尿。隔姜灸與蠟療結合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較為罕見,但效果顯著,依托艾灸辛溫通陽之功效,蠟療加速代謝循環之理論,經治療后患者尿潴留的發生率明顯降低[25]。近年來有文獻報道,采用隔姜灸治療可通過增強膀胱順應性,減少殘余尿量及排尿次數,達到控制自主排尿的目的,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6]。可見,在治療尿潴留方面,隔姜灸操作簡單,可成為懼針、暈針患者的最優選擇。但隔姜灸遠部取穴對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是否有效、遠部取穴穴位標準及時間參數等尚未報道,有待進一步研究。
麥粒灸療法屬于直接灸,是指將小艾柱置于施灸部位上,涂抹萬花油后,待艾柱快燃盡時,及時取下小艾柱,該療法能充分發揮艾灸的溫熱的滲透性效果,直達深層肌肉的效果。劉訪等[27]將麥粒灸于中極、關元、水道和氣海等穴,每穴5 柱,以皮膚溫熱不起泡為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前景較廣。近年來,研究發現肛腸手術后尿潴留癥狀主要與疼痛、麻醉、肛門填塞刺激及心理因素密切相關。麥粒灸于中極、氣海、關元及水道等穴,諸穴皆有調氣補氣、調理三焦之效,可以充分放松膀胱周圍肌肉緊張的組織,緩解疼痛,減少恐懼心理,通利小便[28]。麥粒灸與其他灸法比較,深透力強,直達病所,但作為直接灸的一種,應注意施灸安全性,以免燙傷。
熱敏灸是通過對局部腧穴進行艾灸時,出現某腧穴的傳熱、透熱、擴熱、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及出現酸麻脹痛的感覺,該穴即為熱敏穴,對熱敏穴予以回旋灸或雀啄灸協助不適感的消失,此種方法即為熱敏灸。楊勤[29]在氣海、關元、神闕、中極等穴附近施以熱敏灸,以回旋灸和溫和灸等方式進行熱敏穴的探查,予以治療后,發現常規護理加用熱敏灸能明顯縮短排尿時間,增加排尿量,其機制可能與熱敏灸能緩解尿道外括約肌痙攣,幫助協同尿道內外括約肌功能,使膀胱神經功能得到一定恢復,實現自主排尿。也有臨床觀察發現,尿潴留患者下腹部為熱敏穴主要探查區域,施以熱敏灸治療后,患者首次排尿時間、小腹癥狀評分均得到明顯改善[30]。
溫灸盒在臨床上已經應用較為廣泛,與傳統艾灸比較,患者施灸時更為舒適,安全性高,更容易保護患者隱私。溫灸盒一般置于腹部[31],以完全能蓋住神闕、關元、中極和氣海等穴為標準。趙虞文等[32]將溫灸盒置于神闕穴治療肛腸手術后尿潴留,神闕穴因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且無脂肪組織,皮膚、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故艾灸于神闕穴最有利于刺激膀胱氣化,調節膀胱功能,促進尿液的排出。何媛明等[33]通過溫箱灸結合凱格爾運動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因肛周部位血液豐富、痛覺敏感,施以艾灸具有行氣活血、溫經止痛之功效,凱格爾運動可以有效恢復盆底肌,恢復排尿功能,二者相結合可使患者精神放松,緩解術后疼痛,改善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的痙攣狀況,從而恢復正常的排尿功能。
綜上所述,目前針灸療法治療肛腸手術后尿潴留已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其效果確切,不良反應少,患者接受程度高,可為臨床治療肛腸手術后尿潴留進行補充。“調暢氣機,恢復膀胱氣化”多是中醫在臨床治療術后尿潴留的常見方法。針灸治療不僅可以減輕疼痛,疏通經脈氣機,促進膀胱氣化,還可以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恢復術后骶神經調控排尿功能,緩解尿道括約肌痙攣,增強膀胱肌肉的局部收縮力,從而減少術后尿液潴留。
但針灸療法仍存在不足,對針刺及艾灸干預時機及參數目前仍無固定標準,如在針刺手法上,對于針刺的深度、時長、方向、刺激方法及灸法的施灸壯數、時長、操作手法等均對治療效果有一定影響,因此應盡量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對照試驗,以探究其最優參數,為臨床治療肛腸手術后尿潴留提供循證依據。此外,在腧穴的選用上,仍較為單一,主要以腹部腧穴神闕、關元、中極、氣海等近部取穴為主。目前針灸在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的機制研究仍然較少,后期的應加大機制研究,為臨床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