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筱卉
(蘭州中衡建筑技術設計有限公司,甘肅蘭州 730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來文化逐漸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在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看不見”的特殊遺產,也被人們愈發重視。2016年11 月30 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山區鄉村以農耕為主,依節氣勞作,村落固定,已經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中國人發明的這一時間知識體系運用于當前的社會生活——如改善居住條件等方面,無疑可以更好地繼承和發展節氣文化。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人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山區鄉村居民在改善居住條件的時候對景觀的設計日益重視。因此,如何打造有品位、有中國特色的山區鄉村居住環境,將我國節氣文化這一獨特的元素融入其中,將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領域。
二十四節氣發源于黃河流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早在2016 年,二十四節氣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作為我國獨特的文化符號,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和尊重。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歷歷法中表示氣候變化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季節的自然變化與規律。它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各有三個月,每月各有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自然節律的變化,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黃河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的日常生活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而且還包含有非常豐富的民俗事象,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指導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重要依據,二十四節氣各自對應不同的物象要素,具體癥候如下:
立春:東風送暖,蟲類蘇醒,魚兒水面游動;雨水:水獺捕魚,鴻雁歸來,草木萌芽;驚蟄:桃李綻放,黃鸝鳴叫,燕飛來;春分:下雨打雷閃電;清明:白桐花開,雨紛紛;谷雨:降雨增多,浮萍生長,布谷鳥出現,播種季節到;立夏:蛙聲一片,蚯蚓掘土,王瓜生藤蔓長;小滿:麥子成熟;芒種:螳螂生;夏至:蟬始鳴;小暑:蟋蟀出行,熱浪陣陣;大暑:天氣悶熱,螢火蟲出現;立秋:涼爽季節,寒蟬鳴泣;處暑:粱、稻成熟;白露:天氣轉涼;秋分:雷聲漸少;寒露:鴻雁南遷;霜降:樹葉枯黃;立冬:水結冰、地結凍;小雪:轉入嚴寒;大雪:天氣寒冷;冬至:陽氣初生;小寒:喜鵲出動;大寒:松樹柏樹立挺[1]。
節氣的變化能給人帶來不同的情感。自然景觀和氣候隨著節氣的變化而變化,人們的情感感觸也隨之有所不同。春季來臨,萬物復蘇之際,人們會感受到一種希望和幸福;夏季來臨,萬物生長茂盛,人們會感受到一種充盈和飽滿;秋季到來,進入收獲與萬物更替的季節,人們會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到了冬季,北國世界一片潔白,一切都在白雪的覆蓋下,人們在家中體會到溫暖的舒適感。
節氣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情感變化也使諸多文人墨客有所感觸,在不同的季節抒發不同的情感。如描寫小暑時節,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再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寫的便是立春時節的景象,描寫其他節氣的詩詞同樣數不勝數。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依據,結合農業生產的節氣諺語也非常之多。立春的“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于春,農業生產創高優”,春分的“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白露的“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攪土”[2],等等。
節氣文化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梳理節氣蘊含的豐富內在含義,可以很好地將人文要素與自然物象結合起來打造獨特的鄉村節氣景觀。
在山區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堅持再現地域的原則。所謂再現地域,即節氣文化融入的山區鄉村景觀設計要具有當地特色,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景觀,即當地的天時地理特色;二是人文景觀,即當地的文化傳承與文化特色。從自然景觀來講,二十四節氣包括一年四季的諸多自然景物,那么鄉村景觀的設計就要根據當地節氣最顯著和最有代表性的變化進行設計,且景觀規劃要符合生態原則,要保持自然景觀的多樣性與完整性,不僅宣傳二十四節氣,更要打造一個符合人類生活的恬靜適宜的良好生態環境。從人文景觀來講,二十四節氣都有著對應的民俗活動和生活習慣,可以對此進行發揚光大。同時,還可以將與節氣文化相關的風土人情進行開發利用,將節氣利用傳統服飾的形式表達出來,與節氣相關的名人典故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推廣,加深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深刻認識,以實現節氣文化與農村景觀和諧發展的目標。二十四節氣屬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注意對節氣文化進行傳承發展,將山區鄉村打造成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
節氣文化融入的山區鄉村景觀設計需要具有多樣性,如果太單一,既體現不了節氣文化厚重的內涵,發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而且也不易讓人們對節氣文化產生興趣。以節氣文化為基礎的多樣性鄉村景觀,要考慮景觀依地形地貌布局的結構合理性,以及體現景觀地域節氣文化的多樣性。景觀設計的內容廣泛,節氣文化涉及鄉村的生態、生活以及生產等多個方面。在生態方面,二十四節氣涉及到的自然物種多種多樣,可設計的景觀也具有適配性。如小寒時可以設計梅花景觀,立春時賞櫻花、迎春花、望春花。在生產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鄉村經濟不再依靠以往單一的農業經濟,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升級,融入了旅游業、手工業等多種產業,節氣文化也應融入到多種產業結構中。在生活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文化軟實力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鄉村不再是以追求物質生活為唯一標準,也逐漸開始注重精神文化。節氣文化本身就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可以將節氣文化通過人們的生活進行傳承發展,不僅豐富了鄉村景觀的形式,也使節日文化得到繼承與發展。
山區鄉村景觀設計既有宏觀的鄉村整體設計,又有微觀的一家一戶設計。但在山區鄉村景觀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一定是全局通盤的計劃和整體的設計,所以基本思路應該是把山區鄉村景觀設計作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由多種要素組成,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功能,是自然與人文共同作用形成的區域綜合體。因此,在進行節氣文化融入的山區鄉村景觀設計時要注意考慮鄉村景觀設計的整體性,讓節氣景觀設計與鄉村規劃一致,與鄉村自然環境協調。同時,要以整體視覺去分析景觀、把握景觀,避免出現節氣文化所體現的人文元素與自然元素的重疊。
鄉村景觀設計一般有以下幾種模式。其一,四時造景。結合鄉村現狀,采取營造生態景觀林的自然柏類、灌草、板栗混交林、自然封育林進行林相修復,構成富于變化、完整的四季林景觀,達到春季山花爛漫、夏季濃蔭鋪地、秋季層林盡染、冬季松柏蒼翠的效果。其二,庭院情志。鄉村院落作為激發人們生活情志的場所,院落可應用磚石鋪地,塑造庭院肌理,結合紅磚、石材、木柵欄砌筑等方式,院落邊緣形成高低不同的種植池,種植海塘、桂花、菊花、丁香、芍藥等木本花卉,配合桌凳、秋千形成溫馨庭院小景。其三,虛實結合。鄉村景觀墻體采取虛實結合的改造手法,應用當地石材,做出不規則石塊,添加防腐木構成豎條格柵,組合瓦片形成銅錢花紋,構成銅錢、柵欄、墻體不同程度虛實通透性。根據造景需求,在墻體上點綴水車、古磨盤、節氣故事,豐富墻面文化。而將節氣文化融入山區鄉村景觀設計,主要應該結合節氣文化的突出優勢,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自然因子包括風、水、日照、溫度等,節氣景觀設計可以結合節氣的成因特點和自然因子進行設計。
第一,建造帶有節氣成因特點的設施景觀。以日照為例,人們僅從常識中了解夏天夜短,冬天夜長;夏天太陽毒辣,冬天太陽溫和。在二十四節氣中,有部分節氣是重要節點,是一年中光照時長變化節點,這幾個特殊節氣分別為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是太陽直射從赤道、北回歸線移動至赤道、南回歸線的四個節點,在照射時長與投影方面和其他節氣存在顯著差異。在景觀設計中即可通過景觀材料的互動與對比,象征冬至的晝短夜長、夏至的晝長夜短與春分秋分晝夜平分這幾個特殊節點。比如,日照的不同會給溫度帶來變化,特別是在夏至與冬至會有不同的投影,這時可以安裝投影設施展現晝夜比例刻度尺,人們能夠直觀看到時間變化與景觀裝置變化。當刻度移動至中間,代表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節點,移動到左邊為晝長夜短的夏至,移動到右邊為晝短夜長的冬至,通過兩種不同材質對比,展現黑夜和白天比例關系,呈現特殊節氣投影的特色。
第二,建造顯現特殊節氣的景觀。二十四節氣中,雨水、芒種、驚蟄、白露、小大寒作為特殊節氣,空氣濕度上升,盡管看不見雨,卻已經浸潤萬物;驚蟄當天會出現雷陣雨,打落盛開桃花,使得花瓣飄落;芒種節氣為梅雨季節,大雨連綿不斷;白露節氣是秋夜后的清晨,空氣內水分凝結為露水;小大寒預示著即將下雪。因此,在二十四節氣景觀設計中,可將濕度這個抽象概念轉化為人們能夠直接體驗的景觀,視覺上可選用濕敏涂料,干燥情況下是透明的,濕度增大后會變成彩色。在鄉村景觀設計中,可利用濕敏涂料在墻面、街頭繪制涂鴉,干燥環境下,墻面與路面為原始顏色,有雨水后會展現涂鴉內容,以此鼓勵大家雨中漫步,享受自然饋贈。圖案的主題與節氣景觀相呼應,以此作為點題,給人們更多驚喜。并且,雨滴由于自身重力,碰觸不同材質會產生不同聲音,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聽雨的雅好,即可在鄉村庭院內種植芭蕉,當下雨時可以聽到雨打芭蕉。特別是在驚蟄時分,通常都會有陣雨,雨滴落在芭蕉上,是一場聽覺上的盛宴。
第三,設置觀賞具有節氣景觀的地方。中秋時節賞月是我們一直尊崇的習俗,在白露、秋分時賞月效果最佳,這時可以建造庭院進行賞月[3]。
二十四節氣中,最常見和最直觀表現節氣形式的莫過于季候了。立春時節迎春花開放,雨水桃花朵朵開,驚蟄時節桃花開始衰敗,谷雨時節櫻桃成熟,立夏時分枇杷成熟,芒種梅子成熟,小滿麥粒鼓脹,秋分桂花香菊花黃,大暑蓮蓬飽滿等,每個時節的季候都有一番獨特的景觀,這時的鄉村自然景色美不勝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設置景觀。
第一,利用植物發芽、開花、結果體現特色。植物發芽可通過采摘、觀葉、品嘗的方式展現二十四節氣景觀的時令性。春分柳樹與梧桐發芽象征著春天來了,可設置為人們提供觀察發芽細節的場所。驚蟄前后,田間野菜發芽長葉,鄉村村民均有采食野菜的習慣,移植各種野菜,制作景觀植物墻,供給人們懷念和觀賞舊時節氣記憶。此外,還可利用采摘植物,增加景觀體驗,為景觀注入生命力。谷雨與清明是采摘綠茶的最佳時機,采摘后可進行烘焙,以此體驗節氣味道。植物開花、結果,可通過觀花、聞香、采摘的方式體現出來,如秋分開放的桂花具有特殊香味,能夠予人們以嗅覺體驗。還可設置農耕生產體驗區,如在小麥、水稻種植時讓人們進行勞動體驗,感受節氣文化。
第二,設置風景觀賞區。每一個節氣都有不同的景色,依據鄉村的現狀,打造四季林間景觀[4]。可以主路作為主軸線將相關節點串聯起來,兩道為一軸景觀線延伸,分別是山體林蔭步道、景觀觀賞木棧道;四面設置春風化雨、夏長萬物、風涌栗香、清秋月明、朔冬藏瑞,節點則是在面域中設計景觀節點,分別處于春風化雨(清明)附近的山間爛漫,風涌栗香(立秋)附近的霜柿栗熟,還有氣節圖與曬秋廣場等。
古代流傳許多關于節氣的諺語、民俗、詩歌、故事,這些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多采取插畫、文字的方式記錄保存下來。因此,在二十四節氣景觀設計中,可融入文化特點,通過靜態圖像、文字、雕塑造型、多媒體與交互演繹的方式進行設計。在鄉村設置文化長廊,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文化傳承下去。景觀設計中,可以將節氣文化特點融入墻體中,以雕塑造型進行展示。除了營造供視覺感知的裝置雕塑與景觀裝飾墻,還可采取互動界面、互動雕塑的方式實現聽覺、觸覺的感知。
二十四節氣中,動物也存在規律性變化,隨著季候變化出現物候,體現在蟬聲陣陣、北雁南飛等方面。景觀設計中,可通過觀察動物行為,聆聽候蟲、體驗景觀節氣時令、了解物候,這均為景觀體驗的形式之一。
第一,觀看候鳥。鄉村通常有湖泊、濕地等地貌,是候鳥的重要棲息地。每年候鳥過境停歇階段,均為最佳候鳥觀賞時節,可設觀鳥設備或平臺,通過觀賞候鳥體驗節氣特色。
第二,聆聽候蟲。夏至節氣時,知了發出聲鳴。大暑節氣,田間蛙鳴,通過錄制候蟲聲音,或是飼養候蟲,為人們提供聽覺體驗。通過聆聽的方式感知節氣的來臨。谷雨至立夏時節,風中蝴蝶飛舞,可養殖蝴蝶、模擬蝴蝶,或是以種植大量花卉的方式吸引蝴蝶,讓人們與蝴蝶進行互動。大暑時節為螢火蟲頻繁活動階段,可養殖螢火蟲或模擬螢火蟲亮光,豐富二十四節氣景觀。
第三,其它動物。傳統節氣記錄中,部分傳統物候,包含立春的魚陟負冰、蜇蟲始振,雨水的鴻雁來、獺祭魚,立夏的蚯蚓出、螻蟈鳴叫等,難以有效復制和看到。因此,在應用傳統物候景觀設計中,可通過雕塑、圖像的方式進行二次演繹,或是利用燈光雕塑體現動物物候形態。
鄉村振興背景下,景觀設計逐漸受到重視。根據鄉村特殊情況,融合鄉村景觀特質,夯實鄉土基礎文化,從而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而山區地形地貌多變,使得節氣變化更為顯著,應當在鄉村發展的同時,傳承和發揚節氣文化,在山區鄉村景觀設計中要根據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改造,將山區鄉村發展成一個獨具節氣文化特色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