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婧
高校學生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審視與路徑研究
宋 婧
[同濟大學]
學生社區是高校學子生活的重要共享空間,也是高校育人的陣地著力點。社區生活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校園生活必經之路,其環境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了學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塑造、行為養成等等重要方面。面對新時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又正值高校“十四五”的開局實踐階段,學生社區環境建設也是科學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目前高校學生社區的環境建設正處于發展中的摸索時期,結合“三全育人”實踐工作,各高校都積極探究學生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然而針對環境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如何提出有效路徑,進而為充分挖掘高校學生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實踐提供借鑒已成為當下各高校和教育界人士所關心的話題。
學生社區;環境育人;路徑研究
“學生社區”是由學生宿舍、學生公寓演變而來的。區別于學生宿舍和學生公寓,學生社區除了在物理空間上更為廣泛、規模上更為龐大以外,功能上突破了生活這一單一屬性,包含了學習、社交、鍛煉、育人、文化、共享等等功能。社區生活在學生的高校生活中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學生居住環境對學生的發展與培養是全面而深遠的。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中心問題,建設良好的高校學生社區環境,充分發掘學生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潛力成為了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
高校學生社區環境有其特定的涵義,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大學生社區生活的一切事物總和。有研究者認為,高校學生社區所具備的重要屬性有第一社會、第二家庭和第三課堂,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1]。從功能出發,學生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包含了身體和心理的陶冶功能、集體和組織的凝聚功能和觀念及行為導向功能。
在新形勢下,優秀的文化教育環境可以作用于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實現超越自我的內化[2]。高校通過建設良好的學生社區環境,包括全方位的設施配備、人性化的管理服務、沉浸式的文化元素和多樣化的活動組織等等,能夠更好地營造溫馨舒適的社區生活環境,從而協調環境與成長的關系,起到兩方面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良好環境的建設來有效地實現道德教育中知與行的統一,進一步加強對身體和心理的保健,提升學生對社區、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通過良好環境的營造,建立行為養成基地,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高校學生社區常見的墻面標語、黨員寢室掛牌亮相、流動宣傳欄等等,都以某種符號的形式來引導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氛圍。在這種持續性的良好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同時還能受到陶冶、熏染,無形中實現了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家國情懷的培養。
學生雖然都是個體的存在,然而在大學生涯中,每個學生都將扮演不同的角色,融入不同的集體。在社區中,學生即是居民,身邊的舍友、鄰居都可能來自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年級,組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集體。一個社區群體里,每位學生離開社區都會前往不同的目的地,開展不同的活動,然而作為社區的一份子,他們都擁有共同的目標,即讓社區生活更為美好。社區良好環境建設包含了優質的生活配套、有效的生活公約、積極向上的氛圍渲染以及社區活動的多樣探索。例如一些標桿性的學生社區,它必定是在社區環境的建設上“狠下功夫”的,生活在這樣社區中的學生滿意度和滿意率都相對較高,學生參與社區活動的熱情也十分高漲。在這樣一個磨合的過程中,學生作為個體,在社區生活中將化被動參與為主動,充分發揮主人翁的意識,達成個人與集體的統一。正如樓艷等所述,“共同的文化有利于凝結集體成員的情感認同”。[3]“共享生活”的意義就在于在共同的規則下能讓每位成員獲得利益,得到實惠便利,同時實現集體的凝聚。
不同的社區環境會帶來不同的思維和視野。社區環境就像鏡子一樣,潛移默化中觸發特定的行為。高校的社區環境依托一定的物理空間并圍繞這些空間的各類因素形成社區場域,這種場域內含的力量、潛力全方位引導和感染著學生身心行為。例如在社區中設置圖書室,無形中會發展一批愛讀書的學生;又如在社區中設置健身房,那么強身健體也可能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再如在社區中設置黨建活動室,那么紅色教育主題將更深入人心。社區環境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來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近年來,高校學生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已經引起了各個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但社區環境建設仍然面臨了一定困難和問題,從頂層設計到底層建設都是社區環境建設必須考慮的方面,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
社區環境建設是校園整體環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步驟和環節。但部分高校存在著顧此失彼的現象,未能從頂層設計的層面對校園各方面環境建設進行系統設計,或是在必要的規劃環節未能盡可能統籌到社區建設的各方面。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持續推進,高校連續擴招,宿舍規模迅速擴大,然而宿舍在數量和質量上卻未能實現同步。例如有一部分高校,新樓新標準,老樓老標準,學生之間入住的標準存在很大的差別。又如還存在一種現象,由于改造上經驗不足,無法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舒適的環境,對于設備的更新換代沒有統籌的考慮,導致學生居住環境變得越發擁擠。這些欠缺往往導致學生對校園生活滿意度和滿意率不高,育人的功能無法得到彰顯。
近年來部分高校逐漸意識到學生社區環境育人的重要性,但卻很難兼顧到美觀性與實用性。在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部分高校已經在改善基礎社區環境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豐富了社區內部設施的品種,引進了智能化的設備,然而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導致這些設備的雜亂堆砌,使用上不能真正做到人性化。同時,近年來社區環境建設也成為了一種趨勢,各個高校通過交流走訪相互學習,競相效仿。然而我們發現,實用性和美觀性未能兩全,兩者脫節的現象并不少見。例如許多高校社區中都改造了影音室、研討室、咖啡吧等等區域,但往往這些功能房的使用率低,或者僅僅被學生占用做自習的功能,功能房存在的意義形同虛設。因此,實用性和美觀性也是目前許多高校在推進社區環境育人工作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傳統的社區服務隊伍主要以后勤保障管理人員為主,他們一般有年紀較大、素質較低的特點,無論是各類技能還是價值理念,能夠傳遞給學生的都很有限。然而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提升,僅僅依靠宿管隊伍已經不能滿足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更需要朋輩的教育、師長的引領以及自我的管理。其中,尤其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適應大學生活和步入社會的基礎,是學會做人做事的第一步,更是主人翁意識的體現。因此,社區服務隊伍結構的不合理和學生主人翁地位的缺失這類問題都讓社區發展捉襟見肘。
高校學生社區是學生校園生活的核心點之一,是關系大學生成長成才及行為教育的重要場所。針對目前學生社區環境育人功能建設所面臨的困境和難點,需要認識和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實現環境育人的功能作用,從而真正發揮學生社區的空間載體作用,拓寬育人維度和實效。
高校社區育人是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切實轉變管理理念,以春風化雨的方式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4]。高校學生社區環境的建設絕對不是某一部門的事情,是學校整體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領導層以及各協同部門都應該是學生社區環境建設的主體,都應提高認識,強化落實。在學校大型基建規劃中,要充分考慮,統籌安排,提前將學生社區環境育人的功能范疇思考進去,并且付諸于實踐。例如,在經費和政策上予以支持,確保學生社區的環境建設不會因為缺乏頂層的設計而無法“邁開腿”。同時,社區環境的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一個持續性、貫穿始終的過程。因此,要將社區的建設工作作為學校日常事務之一,一以貫之,充分認識學生社區環境育人功能建設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思想和實踐上都給予高度重視。
高校學生社區的環境建設不僅僅只依靠外部政策環境,其自身的持續造血能力也至關重要。一方面,社區環境的建設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日常行為,對于社區內的設施設備以及氛圍布置都需要與樓宇的主題、特色相適應,打造友好和諧的社區環境;另一方面,充分盤活社區內部的載體作用,賦予互動式的社區活動,這樣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對學生學業以及未來的人生都將有所幫助。例如社區內的心靈交流會、駐樓導師活動、就促指導、傳統文化工作、生活技能培訓等等都是依托社區載體來盤活有限的宿舍資源,從而使社區空間成為學生情感建立、表達的重要場所,真正有效實現空間的拓展和延伸。
教育部在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指出,要推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依托生活園區,推動不同組織、部門進駐園區開展工作,把各類隊伍力量壓到教育管理服務學生一線[5]。“三全育人”作為一種育人的理念,對學生社區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它有效詮釋了如何充分挖掘社區環境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徑,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社區作為一個重要的育人陣地,是整合校內優質的育人資源和力量的中心。具體來說,改變原本單一的宿管服務隊伍,將校領導、專業教師、一線輔導員、學生骨干、后勤宿管以及社會力量都注入到社區中,建立起相互協作的關系。充分發揮特長,取長補短,讓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更為有效、全面的凸顯。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學生自管組織在社區中的作用,讓學生能從被管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這也是提升學生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的有效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基本素質定位,注重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社區是高校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環境的建設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操陶冶、道德思想、行為素養和處事能力。積極探索學生社區環境的建設是優化高校育人資源,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理路。因此,提高認識,喚醒社區治理內在動力,實現“三全育人”理念下協同治理,對于高校學生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1]楊愛華.新時代大學生社區育人面臨的挑戰與優化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05):154-157.
[2]徐靜,姚小波,李進,徐學英.新時代強化高校后勤管理“三服務、三育人”功能的思考——以西昌學院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01):101-103.
[3]樓艷,陶安娜,邵頔.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150-154.
[4]劉文博,陳城.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區管理育人的內涵及實現進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3):67-70.
[5]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04):23-27.
(責任編輯:胡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