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冀寧 常小飛 朱 銳
公寓服務育人體系在危機事件應對中的應用探究
楊冀寧 常小飛 朱 銳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在高校后勤實踐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普適的學生公寓服務體系。但目前該體系中的服務意識、服務功能都存有一定的缺失,不適合當今學生的需求。隨著“三全育人”的深入貫徹,學生公寓已經從單純的服務型單位演變為服務育人的重要實踐基地。在高校危機事件的預防與處理中,學生公寓可以承擔起預防職能與保護職能,助力危機事件處理。
服務育人;學生公寓;危機事件
學生公寓的工作人員本應在學生和學校之間起到“上傳下達”的連接作用,包括向學生“下達”學校對于學生公寓的管理要求和住宿規劃,協助督促學生遵守相關規章制度,向學校“上傳”學生在住宿中亟待解決的生活問題和合理訴求,不斷改進和完善公寓的設施條件。但在實際工作中,管理人員主要負責日常門禁、衛生檢查、出入登記和設施保修等常規工作,“主要講管理,很少有服務”,只能起到“下達”作用,未能合格完成“上傳”的任務,無法做到前瞻性解決矛盾、主動性服務學生。此外,公寓工作人員只是單純地從規章制度出發管理學生,缺少與學生的心靈交流,缺少對于學生生活狀態的關心,進而難以達到在服務中育人的效果。目前高校學生公寓運行模式企業化嚴重,固有的公寓管理模式重“管物”、輕“育人”,難以有效保護學生權益。[2]
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貫穿著共享、活力和創新等現代多元化的特征,研發創新和自主創業在年輕群體中更是不斷掀起熱潮,這些不僅顯示出了青年學生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和發展需求,也反映出青年學生對公寓的空間功能多樣化和文化建設多元化的更高要求。高校學生公寓普遍只在公寓區以最低標準設置宿舍、浴室等要素,缺少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會議室、自習室、創客空間、運動空間等多功能區,學生在公寓區沒有自主發揮的空間,公寓區僅能保障學生住宿工作的有序開展。一些高校雖然在校內設置了諸如學生會議室、創客空間等學生自主管理、自主布置的空間,但普遍存在于學校辦公樓宇內,距離學生日常生活區域太遠,多數情況下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一些高校學生公寓由后勤管理部門負責,導致公寓管理缺少從育人視角上建立的服務體系,普遍停留在學生生活服務上。管理人員通過設施的安裝、宿舍管理從公寓硬件條件的角度保障了學生生活,但宿舍管理員普遍為缺少思想教育、心理疏導專業能力的外聘人員,難以承擔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的育人任務。諸如學生會、研究生會、民管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協助公寓管理的任務,但因缺少與公寓方面的溝通而沒有明確工作分工和完善的工作體系,往往只是做些協助宿舍衛生檢查等基礎工作,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學生組織出現流于表面形式的現象。
危機事件始終是客觀存在的,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與危機事件相伴,自然災害、戰爭、瘟疫等一直是人類的潛在威脅。高校作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教育機構,危機事件的客觀存在無法回避。從危機事件的危害性來看,高校作為人員分布密度較大的單位,危機事件發生的受害者規模、輿論傳播力都較大,危機事件的發生會波及學校內的所有人,給包括在校學生、教職工等造成較大的心理創傷。心理學“情緒轉移定律”指出人類的壞情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這就意味著心理危機事件帶來的消極情緒很容易在校園內部進行擴散,因此只有妥善處理校園危機事件才能有效避免二次傷害、三次傷害的發生。對于高校自身來說,危機事件會給高校帶來輿論上的壓力,處理不好就會導致高校公信力下降,進而影響學校招生、教學等工作的正常開展。
高校目前面對的危機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全社會普遍問題所引起的,受外部因素影響為主,而高校因屬于人員密集單位導致事件影響力、波及范圍、受關注度都被無限增大。以SARS、新冠肺炎等為代表的公共衛生事件,以自然災害、戰爭、暴恐襲擊等為代表的群體危害事件,都可以說是由高校外部因素引起的、輻射高校全部人員的社會性危機事件。
此類危機事件的偶發性、不可預見性特征顯著,通過預防減少對學生的影響難度較大,這就要求高校公寓必須做好應急預案、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在事件發生第一時間就做出反應,必要時可以采用諸如封閉宿舍區、控制人員進出等手段。在此類危機事件中,高校公寓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的“家”應當立刻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建立一個學生專屬的“安全區”,將不利于學生的因素阻擋在公寓區之外,防止事件的影響擴大化。在日常工作當中,公寓也應該積極承擔起對于校園推銷、校園貸款等行為的防范和宣傳,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住宿環境。
高校內部由于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自殘行為、同學矛盾、校園火災、校園意外等校內危機事件,主控因素主要是學生狀態、校園管理等,事件影響范圍有限,一般不會直接影響全校同學。此類危機事件的主要特征就是個體性極強,不同事件的起因、影響都有較大的差異,都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以上這些情況,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重點學生重點關注提前介入幫助,校園火災、意外等可以通過日常安全教育、安全檢查等進行預防。
學生公寓作為學生日常起居生活的地方,是學生內心的舒適區,宿舍的環境可以有效地減弱他們的心理防御,學生在公寓內的表現是其身心狀態界定的重要依據,學生心理問題、同學矛盾等均可從學生日常表現中提前感知,利于學校盡早介入,做好預防工作。其次,對于校園火災、意外等常規校園危機事件情況,宿舍可以作為安全自救知識的宣傳陣地,有效助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推進,充分利用公寓區公共空間架設宣傳欄張貼安全教育海報、設置電子顯示屏播放安全教育片等都是培養學生安全意識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高校辦學規模逐步增大,不少高校建設了多個校區。面對一個龐大的在校生群體,單純依靠輔導員、保衛處、宿舍管理員進行管理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建立一個擁有多種模塊、功能的公寓管理系統正成為主流趨勢,多所高校已經成功證明數字化的公寓管理系統具有的實踐優越性。高校需要的是建立一個與后勤、學院、保衛處、學生工作處均有關聯的大系統,包含學生學籍信息、宿舍門禁、住宿情況、心理狀態等內容。數字化系統應用的最大目的應是人力的釋放,放還輔導員、宿舍管理員回到工作崗位開展本職工作,減少將寶貴的人力浪費在不必要的重復性工作上。學生學籍信息與宿舍門禁相關聯后,對外可以有效防止校外人員進校,對內可以有效監管學生出入宿舍情況,當設置為刷卡開門后還可以監控學生在宿舍情況,對于多日有晚歸現象的應該及時報送學院等部門提前干預,對于未請假夜不歸宿的同學也會第一時間與相關責任人聯系,幫助學校相關部門建立預防機制與快速反應機制,為學校的危機事件治理搶占先機。
學生公寓的管理不能單獨依靠宿舍管理員或后勤部門,而應當落實全員育人工作要求,組建起一個由“學校-學院-輔導員-宿舍管理員”共同構成的“四心并聚”的宿舍管理團隊,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將學生公寓打造成育人延伸陣地。學校、學院領導帶頭參與,專業教師自愿報名,定向前往學生所在樓層開展“暖人心”工作,發揮教師對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教育引導作用,解答學生疑惑,解決生活問題,充分展現學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關心與愛護。感受愛、感知愛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很多惡性事件的發生都是由于學生沒有情感支持、社會支持。大學到高中的轉變巨大,很多學生需要受到正確的引導才能充分適應大學生活,教師定期前往學生宿舍引導教育學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正視專業、正視社會、正視人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將輔導員宿舍安排在學生公寓便于輔導員開展“知人心”工作,與學生“同吃、同住”,以此達到對學生“知情、關心、引導”,能充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與心理動態,提前感知學生心理變化。輔導員在學生公寓內的日常巡視可以有效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充分縮減師生身份限制下的距離感,簡單直接地了解不同學生的思想動態、生活動態,掌握學生第一手資料。其次,與學生同住的輔導員可以在危機事件發生時迅速到達現場,第一時間處理,為學生構建起第一道防線,防止危機擴散或產生二次傷害。派駐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教師進駐宿舍區開展“解人心”工作,在學生公寓樓內建立學生訪談室或開展心理咨詢進宿舍活動,針對重點學生就地展開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在學生最熟悉、最放松的環境中進行心理疏導與心理訪談,可以有效消除學生的病恥感,既可以提高訪談效率,又可以防止學生出現因為害怕、抗拒前往心理咨詢室而未接受專業疏導的情況。聘用有專業性的宿舍管理員開展“穩人心”的工作。宿舍管理員專業化、固定化可以讓其充分了解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狀態變化,也可以削弱學生與管理人員的距離感,讓學生愿意與管理人員分享信息,幫助提前感知風險。在管理方面,要以宿舍樓為單位選聘樓長,推行樓長責任制,將宿舍管理責任落實到人,提高管理人員對于育人的責任感與參與度,避免因為職責分工不明確而在宿舍產生管理灰色地帶。
從以往的事例分析,學生心理問題引起的自殘、自殺事件很多都是學生沒有合理釋放壓力所導致的。和諧的宿舍節奏可以舒緩學生心情,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壓力,給學生宣泄的機會。其次,公寓作為學生主要活動區域,學生是公寓人員組成的主體,應該發揮學生骨干、學生組織的作用,做好危機事件預警。
同一宿舍的學生日常起居均在一起,生活重疊度較高,有對彼此之間的了解,因此對于已知重點學生應該及時安排同宿舍人員、學生骨干關注學生動態。受心理問題影響較深的學生本質上是需要社會支持的,自殘是一些學生尋求他人關注的表現,自殺則是由于對生活失去信心的表現,以上兩種事例都表明心理問題學生需要有他人的關注或者是關注他人,此時室友就是他最好的選擇。對于未知重點學生則需要安排班長、宿舍長等學生骨干及時反饋學生動態,及時上報行為異常同學、同學間矛盾等潛在的危機事件。
以學生會、研究生會等學生組織為主體,聯合各班權益委員和宿舍長協助工作,建立學生公寓縱向式的學生自治組織,將“為我服務”變為“自我服務”。一方面由學生自治組織對寢室開展衛生檢查、環境檢查,加強寢室居住環境管理,從源頭削弱由不同生活習慣引起的宿舍矛盾。另一方面,學生自治組織與公寓定期合作開展宿舍評優活動,積極組織以寢室為單位的團建活動,拉近寢室同學之間的距離,提高寢室凝聚力,增添寢室生活氣息。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2017-12-05). [2022-04-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王太芹.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歷史梳理及當下發展——以北京大學為樣本[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8(02):28-47+206.
本文系2019年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實踐及工作研究項目“加強學生宿舍文化建設機制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