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琴
校史資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邏輯與路徑
劉肖琴
[南方醫科大學]
校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生動“教科書”。校史資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在內容的豐富性上、教育載體的多樣性與教育效果的有效性上,具有獨特的優勢。鮮亮的政治底色、廣泛的情感認同、一致的發展脈絡為校史資源融入“四史”教育提供了可能。加強校史研究,以學術滋養“四史”教育,能夠在內容維度上為“四史”教育的呈現和開展提供豐富的素材;營造校史場景,將靜態的史料轉化為動態的育人資源,有利于觸發對“四史”的沉浸式體驗;講好校史故事,讓“四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校史資源的融入,對推進“四史”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校史;融入;四史;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學習“四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高校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加強“四史”教育,對于引導學生“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準確把握高校校史資源融入“四史”教育的內在獨特優勢、現實依據,提出具體的實踐路徑,對推進“四史”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學校史是記錄高校發展軌跡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立德樹人生動的“教科書”。它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是顯性的,也是隱性的。它涵蓋了大學歷史沿革、文化傳統、辦學理念、杰出師生事跡等諸多內容,是大學精神、大學傳統、大學文化的積淀延續。校史資源豐富、親切可感、敘事形象、視角多樣、貼近師生,具備獨特的育人功能,能為高校人才的培育提供豐富的養料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校史是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的奮斗史,是開拓創新、再譜新篇的改革開放史,是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的編年史,也是不斷孕育革命精神、弘揚革命傳統的文化史。大學辦學歷史進程中的每一步都和黨的領導、新中國的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社會主義的發展息息相關。高校校史是“四史”最貼近師生的現實例子,深度挖掘校史中蘊涵的豐富資源,能夠為高校“四史”教育的開展提供生動的教材。
“‘四史’教育是一項系統化、長效化的過程,有效載體途徑是‘四史’教育目標實現的基礎與關鍵。”[2]高校“四史”教育的開展,目前較多依托于高校思政課這一載體,形式比較單一。
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將大學生所熟悉的校史資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有利于豐富其育人載體,創新育人途徑,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感染力。校史豐富多樣的內容、生動多樣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精準育人,能滿足不同學生的接受需求。高校可利用校史資源,開展紅色校史宣講、校史劇展演、革命文物調研、珍貴校史文物展、校史口述史整理等活動,使其成為“四史”教育的重要輔助載體,讓學生更加立體地了解學校歷史,并引導學生從身邊人、身邊事自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高校“四史”教育能否取得實效,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關鍵在于“四史”教育開展是否被受眾主體——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同。大學生基于已有的歷史了解和自身的價值觀念,從內在需要出發,對“四史”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和學理知識進行選取和吸收。這個過程具有自覺性、排他性和漸進性等特點。相比于相對陌生、遙遠且宏大的事物,人們總是更傾向于接受熟悉的、與自己相關的人和事。
將以人物和事件為依托的校史資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符合大學生這個接受主體的接受規律和接受需求。校史中的優秀人物、典型事跡能引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校史中所蘊含的獨特大學精神傳統和文化氣質契合大學生的價值需求,校史中所承載的一所大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所傳達的家國情懷,讓同是校史組成部分的每個微小個體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時代發展印跡,感受到同頻共振的民族魂、強國心。
可親、可近、可感、更易于被大學生接受和認可的校史資源融入邏輯系統宏大、知識體系龐大的高校“四史”教育,有利于提升“四史”教育的實效性,使其教育效果更加深遠持久。
校史資源與“四史”教育的內在契合點是校史資源融入“四史”教育的現實依據。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3]自中國共產黨創建以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啟蒙和導向作用。從最初中國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積極踐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因革命發展需要創辦把學習、宣傳、運用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方針政策作為重要內容的陜北公學、延安大學、華北大學等系列教育結構,再到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把馬克思主義教育體系建設提上日程并最終建立完整的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這些無一不體現出我國高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校。習近平指出:“高校是孕育思想、傳播理論的地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最早就是在高校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中進行的。陳獨秀、李大釗、李達等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都把高校作為陣地。”[4]高校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浸潤著鮮亮的政治底色。
“四史”教育同樣具備鮮亮的政治底色。“四史”教育并非簡單的歷史教育,而是以歷史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無論是波瀾壯闊的黨的奮斗史、堅定不移的國家復興史,還是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成就史、具備獨特優勢的社會主義發展史,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發生的歷史。高校在開展“四史”教育時,必須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屬性。
共同的政治底色是校史資源與“四史”教育能夠發生根本聯結和深度融合的內在基礎。
情感是“人與周圍世界建立聯系的橋梁,其內在機制由內在感觸、情境評價與反應選擇構成。”[5]認同則是一種滿足個人歸屬感的心理機制,是一個將外在的理念、標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會心理過程。校史資源和“四史”教育均具有廣泛的情感認同基礎。
校史資源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生動具體,親切感人。對于學生而言,這些校史人物、故事與他們的學習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極易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產生情感上的共振和聯結,具備天然廣泛的情感認同基礎。“四史”同樣擁有廣泛的情感認同基礎。這種廣泛的情感認同,來源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種廣泛的情感認同,建立在對黨和國家事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的引以為豪上,建立在“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情懷上,建立在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現實生活感知上。這些共有的情感發生基礎、共通的情感體驗結果,是“四史”教育具備廣泛情感認同的穩定支撐和獨特載體,為“四史”教育的深入、廣泛開展提供了前提條件、重要基礎和聯結紐帶。廣泛的情感認同基礎,能夠更好地發揮情感的聯結、調節、感染以及遷移等多重功能,促使校史資源更深層次地融入“四史”教育。只有在這種情感的互通、互動中,才能真正將“四史”教育落細、落小、落實。
校史與“四史”在發展脈絡上是關聯且一致的。“四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探索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奮斗史和實踐史。校史則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之路、社會主義發展之路、改革開放發展之路、新中國發展之路的剪影。“高等學校的辦學過程、生動鮮活的現狀與國家的命運緊密關聯,是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發展的縮影,折射出國史和國情。”[6]高等學校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辦學歷史和建設發展清晰地反映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的進程,反映出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進程,反映出黨和政府對高等教育不斷重視的過程,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過程。
對“四史”教育而言,校史資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和難得的資源。
抓好青年大學生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特點,用好校史資源,把校史有機融入‘四史’宣傳教育,增強針對性和感染力”[7]。
以扎實的校史研究和豐富的學術資源滋養“四史”。把校史作為“四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四史”共性、整體性的特征,全面、全局地進行校史的梳理和研究,構建系統科學、全面的校史內容體系;結合“四史”各部分歷史的獨立特征,厘清內容結構,有所側重地進行校史脈絡梳理和資料爬梳,構建綱目清晰、層次分明的校史內容體系。
校史的梳理和研究,既要遵循有機統一的原則,又要條理清晰,切實貼合“四史”框架的每個部分,讓每個具體內容都有方向歸屬并緊密銜接。合理的校史內容體系的構建,既是“四史”的重要呈現,也將為“四史”教育的開展,提供豐富的材料支撐。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相關研究平臺,充分發揮人才和學科優勢,以扎實的校史研究、學術的邏輯理路來闡釋“四史”,以豐富的學術資源滋養“四史”。
場景具有深刻的教育性和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每個場景都是教育的一部分。場景的營造,離不開時間、空間、情感、互動四個因素,四者之間存在緊密的邏輯聯系。好的場景設計,能夠觸發人們的沉浸式體驗。
時間上,充滿歷史感的校史物件,脈絡清晰的學校發展歷史、變遷歷程;空間上,不少高校都有諸如北大紅樓、上海交大南洋公學等獨特的歷史遺跡、清華英烈紀念碑等紅色地標的存在;情感上,因為“大學”這個特殊的場域,遙遠的歷史、過往的時光、人物都因而產生了一種天然的親切感。歷史的聯結、人我的溝通,在校史場域中成為可能。
高校可通過現場教學、情景教學,將沉浸式體驗活動與實地參觀相結合,將靜態的史料轉化為動態的育人資源,讓“四史”教育活起來;可通過開展情景話劇、珍貴史籍和文物展覽等活動,讓學生在場景中了解學校如何從革命的烽火中走來,在改革的浪潮中前進,在學校史中知“四史”,感受“四史”遷變;可利用多樣化的網絡新媒體傳播手段,打造云端“校史館”、VR看“四史”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與線下教育一起,打造全過程全時段的校史、“四史”育人環境。
高校的歷史長河中并不缺乏故事,尤其不缺乏與“四史”相關的故事。每一件歷史文物、每一座不朽豐碑的背后,都承載著一段難忘往事,蘊藏著珍貴的“紅色記憶”。越是口口相傳的身邊故事,越能引發共鳴,越具傳播、感召力。故事,是教育發生的土壤。
高校教師要培養故事思維,既陳情,也說理,不斷提高傳播能力、引導能力、情感共鳴能力。要培養創新思維,不斷推陳出新,創新講述方式,除了思政課教學之外,也可以通過“文物切入”“情景重現”等多種形式,生動講好校史、“四史”故事,促進“四史”教育入耳入心。根據“四史”的內容,故事講述可圍繞“革命主題”“復興主題”“創新主題”“信念主題”展開,緊密結合高校歷史發展脈絡,串聯起高等教育在救亡圖存、國家富強和實現民族偉業中所書寫的動人篇章。故事內容可聚焦某一時間節點、紅色地標、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標志物等進行講述。
在校史故事的講述中與“四史”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主體依然是學生。鼓勵學生參與到校史故事的講述和挖掘中,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獲取與學習者。學生可依托豐富的藏書資源、電子數據,進行校史資料的梳理和整合;可參與到口述校史的訪談和資料整理過程中;可進課堂、進宿舍講述他們所了解的校史故事。學生對校史的歷史研究、歷史書寫與講述本身就是一種歷史與現實的聯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通過身體力行的資料檢索、采訪整理、故事講述,以研促學,以講促學,以學促行。浸潤式的學習體驗,將“四史”教育、思政教育融于無形,在增強學生歷史使命感的同時,也加強了“四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將鮮活、生動、親切可感的校史資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既是高校探索“四史”教育如何更好落地的需要,也是高校培育時代新人的需要。在融入過程中,“四史”教育的深入開展也將促使高校對校史資源育人作用的發揮進行更多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Z].教材[2020]6號.
[2]周蘇婭.“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重維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1(04): 106-110.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6):6-9.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第98頁
[5]劉曉明,馬春玲.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重視情感認同[J].人民論壇,2018(23):136-137.
[6]孫永玉.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J].中國高教研究,2006(01):64-65.
[7]郝平.積極探索高校“四史”宣傳教育路徑[N].人民日報,2021-06-01(013).
基金課題:南方醫科大學2020-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課題,課題名稱:“校史資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CBKT2020-03)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