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瀾濤
運用哲學思維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以遼寧省凌源市為例
于瀾濤
[中共凌源市委黨校]
社區處在基層第一線,社區治理的好壞直接影響人民生活質量,關乎社會治理的成敗。為了更好地實現社區治理創新,提升社區治理效能,本文對遼寧省凌源市社區治理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從工作任務、專業人才、活動形式、創新意識、民眾參與度等方面分析了凌源市在社區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反思產生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運用哲學思維提出推進社區治理創新的路徑,以期為政策和規劃的制定以及其他地區進行社區治理提供參考。
社區;治理創新;哲學思維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一環,起著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是強調要“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2]可見,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已經成為當前黨和國家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步驟和戰略選擇。實踐中,如何理順國家-社會-居民之間的關系,實現社區治理創新已經成為當前亟待破解的課題。這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正確認識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找到社區治理的新思路。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前沿,需要上接政府、下連百姓,從而更好地凝聚、服務群眾,這是社區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要求。這一屬性和要求本身就決定了社區工作復雜繁重。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行政性事務普遍向基層一線傾斜,環節過多,程序復雜,角色混亂,任務繁瑣,大量的行政性事務反而成為了社區的主責主業,形成了 “上頭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工作局面。以凌源市為例,社區每年承擔的行政性事務占社區整體事務的80%以上,在社區懸掛牌匾數量超過10個,名目繁雜的檢查、驗收和報表牽扯著社區工作人員的主要精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工作的下沉,不能很好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憂,淡化了社區服務群眾的本質屬性。
在社區特別是縣區社區中,普遍存在人員力量薄弱、福利待遇較低的狀況。就凌源市而言,社區正式工作人員在7人左右(“兩委”成員),除“兩委”成員外均為公益崗人員,一個社區工作人員大概在15人上下,而且所轄地域面積即使最小的社區也在0.3平方公里左右,所轄人口在3千到上萬不等,平均一個社區工作人員至少要服務200名群眾,還要承擔大量的行政性事務,人員力量嚴重不足。而社區工作人員的薪資待遇卻相對較低,兩委成員的每月薪資不足3000元,大多數高學歷人員不愿從事社區工作,導致人員結構出現斷層,專業能力不足,一些復雜性、專業性工作,勝任者屈指可數,這與新時代的發展需求不相匹配。
社區雖是群眾自治性組織,但在工作中,有些社區往往習慣于規定動作,樂于沿襲原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形式較為單一,創新做的不夠。如,老年黨員是黨組織的財富,也是社區活動參與的主體力量,但是受限于身體狀況,很多活動無法參加,如何舉辦適合老年黨員參加的活動、充分體現他們的價值以發揮其作用,這都是社區急需去思考和解決的。
社區治理的核心是做好群眾工作,社區治理最大的問題就是脫離群眾。然而,現在許多社區恰恰在治理上存在著與群眾溝通不暢、接地氣不足的問題。如對國家利民政策宣講解讀不到位,甚至因為誤讀,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導致社區與百姓之間的溝通通道人為閉合。另一方面,社區治理也面臨著如何統一多元主體進行聯合共建的難題。社區轄區的“兩新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是社區服務群眾的重要力量,需要社區進行資源整合、合理利用。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社區黨組織并沒有完全發揮出黨建的引領作用,未能通過黨建聯動使多元主體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社會。
在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由于處于社會轉型期,工作重心的下移,縣市基層不同程度地存在職能定位不清、權責不明的狀況。部分社區黨組織未能充分發揮黨的引領作用,將行政事務性工作與社區本職工作混為一談,缺少對社區治理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可行性規劃,社區服務群眾的本質屬性未能有效彰顯。
在選拔人才上,來源面相對固定,受眾面窄,人才吸引力不足;在留住人才上,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社區工作者的薪資待遇較低,難以吸引、留住高素質人才;在人才支持上,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等缺少必要的到社區交流鍛煉的通道,對社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不夠。
一方面,長期以來,民眾單位制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有事找單位”的思維依然存在,尚未形成社區主人翁意識,這在無形中削弱了民眾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然而部分社區的思維理念卻沒有與時俱進,只求穩,不求新,無法滿足社區民眾的實際訴求,不能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
社區治理尚未形成系統、完整、有效的社區事務參與機制。如在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方面,樓委會、業主委員會、小區居民代表大會等機構設置尚不健全,系統化規范化管理尚未完全形成,居民難以依法有效行使參與、監督等權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居民與社區的協同合作。同時,社區黨組織凝聚力不夠,未能對轄區居民、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社會團體等形成引領凝聚作用,多元主體合力尚未形成。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3]只有實踐才能決定認識,因為人類認識和把握社會的規律都來源于實踐。而要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1.加強頂層設計
社區就是縮小的社會,社區治理的好壞關系著千家萬戶,甚至影響整個地區的發展。因此,社區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納入到地區治理的整體規劃之中,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讓社區各項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此外,基層黨組織也要做好本社區治理的整體發展規劃,讓社區治理做到心中有數。
2.建立權責清單
堅持從實際出發,依據社區實際情況,建立社區治理的權責清單。通過界定權力范圍,厘清社區職能,明確治理任務,減輕社區行政事務負擔。社區也需根據任務清單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做到“一站式”服務,切實打通“社區治理最后一公里”。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領導權理論,無產階級政黨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執政時期都要牢牢掌握并充分發揮領導權,做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領導者、引領者,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的繁榮興盛。同時,根據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要抓住事物的關鍵,要讓主要力量聚焦重點環節,重點抓住了,其他方面就迎刃而解了。在社會治理領域,堅持黨的領導就是重點和關鍵,只有黨的領導不動搖,社區治理才不會跑偏,這是社區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
1.強化自身建設,推行黨員積分制管理
“打鐵必須自身硬”。自身堅強有力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社區黨組織可以通過積分制管理,進一步細化黨員考核標準,量化考核指標,讓每位黨員都能明確看到自身與優秀黨員的差距,激發黨員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黨員素質,增強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完善獎懲機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潛力
人人都是可塑之才,關鍵在于如何激發,做到人盡其才。這需要良好的獎懲機制。一方面,要讓真正干事的人得獎勵,“讓實干者得實惠,讓無為者無市場”。在此基礎上,可以嘗試為高素質、專門人才提供優惠政策、公開招聘等形式,為社區儲備人才力量。另一方面,要結合實際建立合理的容錯糾錯區間,劃出容錯邊界,為敢于擔當者提供干事創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更高的干事創業熱情。
3.加強宣傳教育,讓黨的思想在基層落地生根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第一線,本身擔負著教育管理黨員,宣傳凝聚服務群眾的重要任務,有沒有宣傳,有沒有溝通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政策的效果。因此,社區黨組織要充分認識宣傳教育的重要作用,讓黨的思想真正在基層落地生根。
唯物辯證法強調,事物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消亡”。因此,想要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
1.打造社區特色服務
充分挖掘、整合社區現有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本社區的特色項目或服務。如,本社區老年人口較多,社區活動就可以重點聚焦老年人的需求,開展養生講堂、太極拳培訓等活動。再如,可以充分發掘本社區能人、專業技術人才、工匠大師等,發展特色產業,破解社區資金緊張的困境。
2.聚焦智慧社區建設
智能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物聯網、云計算、5G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連,社區治理也同樣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一是要整合信息資源,打造網絡服務平臺,拓展社區工作渠道;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網絡辦公;三是逐步打造安防智能化小區,更好地維護居民的安全。
事物具有普遍聯系性,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處于普遍聯系的鏈條之中,任何事物都不能獨立于這個普遍聯系之外。且整體又大于部分之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4]上述理論表明,社區治理要聚焦于事物發展的整體,形成多元共治的合力。
1.黨建引領多元共治
一方面,社區應加強與多元主體的聯系,積極與“兩新組織”、社會團體等開展互助共建,增進了解,凝聚共識,找準契合點和著力點 在多元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搭建社區黨建服務平臺,拓展非公企業、社會團體的話語權、參與權,積極調動轄區企業、團體的參與熱情,推動“事務共商、家園共建、資源共享”,形成共商共建共享治理格局。
2.打造網格管理體系
進一步精細化社區管理,科學設置網格劃分標準,將社區所有居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都納入網格之中,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絡體系,社區以網格為單位,開展志愿服務、扶貧幫困等活動,從而形成多元主體的有效聯動。
鄧小平同志說:“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為大本子多,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必須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昂首邁進,贏得未來。社區治理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一環,應時刻汲取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社區力量。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1).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