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立杭,王彥琦
(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網絡短視頻從2015年開始“野蠻生長”,到2016年全面爆發,一直持續到現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十分活躍。2021年,抖音的總用戶數量已超過8億,日活7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2 h。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 707萬,占網絡用戶整體的93.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88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 440萬,占網絡用戶整體的87.8%。可見,網絡短視頻已成為當前主要的信息傳播載體。氣象影視服務應當適應信息傳播方式的新變化,在網絡新媒體氣象服務中充分考慮氣象短視頻的應用[1]。
氣象短視頻與傳統電視氣象節目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自由,可以更充分地表達氣象信息,更能體現節目或主播個性,而且時間長度靈活自由,無須在固定時間播出,創作者有更多的自主創作空間[2]。
氣象短視頻與氣象直播節目相比,雖然時效性不如直播節目,但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它能做到更深入地挖掘和加工氣象服務內容,實現更精良的制作,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氣象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如何在眾多的氣象相關內容中甄選出好的選題,需要從短視頻的受眾定位、內容選擇和傳播策劃等方面來具體分析。
2.1.1 選題有定位,迎合目標受眾
互聯網的傳播屬于雙向傳播,傳播內容的供給必須重視受眾的需求。出色的短視頻制作機構都對目標受眾有著明確的定位,并且努力將受眾培養成粉絲[3]。例如,“一條”視頻號以生活美學為主要傳播內容,觀眾定位比較高端,制作的短視頻多采用中產階層的人物為主角,表現其特定的某種生活方式,倡導高品質的生活。氣象短視頻的內容主要是氣象信息或科學知識,受眾面很廣。短視頻制作者不要也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群,一定要事先定位好目標觀眾群體,然后圍繞目標觀眾提供他們所喜歡的內容,才能達到好的傳播效果。
2.1.2 選題加互動,運營更有利
首先,選擇互動性強的話題,可以引導觀眾在視頻平臺的留言區進行留言互動。比如“如何看云識天氣”這個選題,感興趣的觀眾可以現學現用,也容易激發觀眾在留言區進行話題討論,這樣就能增加短視頻的熱度[4]。
其次,在短視頻中穿插引導性問題。例如,在立冬節氣的視頻中進行“立冬時你們那里的習俗要吃什么?你覺得味道怎樣?”話題討論,此類話題富有生活趣味,接地氣,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和參與。
最后,在短視頻中故意穿插一些“梗”,給觀眾發言的機會,這樣容易增加評論和轉發機會,從而被短視頻平臺的機器算法推薦起來,最終達到提升傳播效果的作用。例如,講到強冷空氣來臨的降溫視頻,可以在片中說“網絡上有人調侃: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可是真正的強冷空氣來臨時,真正的成熟就是自己主動穿上秋褲,不要讓家人擔心。”這樣的網絡語言加入,由于有先導傳播的心理基礎,更容易得到熱播[5]。
2.1.3 內容須干貨,敘述講技巧
互聯網上的信息浩大,重復性的內容也多。如果傳播的內容已是網絡上屢見不鮮或常識性的信息,顯然不具有吸引力。縱觀網絡上的氣象信息(知識),充滿大量的同質性內容,原創性內容明顯缺少。例如,講述如何防范臺風,大都是泛泛地講到漁船入港避風,居民留在家中,注意高空墜物或廣告牌倒下等內容,缺乏具體性,也就不容易引起觀眾興趣。可以結合當地的地理特點、城市易澇點等來具體講述,讓特定區域觀眾如身臨其境,更容易引起關注,這樣的傳播內容也更具有價值。
氣象信息或知識相對抽象枯燥,為了得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應盡量避免平鋪直敘,敘述應多講技巧。例如采用對比式,在《為何南方春天落葉》短視頻中,作者將北方秋天落葉與南方春天落葉原因進行對比,道出氣候對南、北兩地樹林生長的影響,這種方式讓人印象深刻。也可以采用解密式,對氣象科學問題進行層層解密,吸引觀眾持續觀看。在《都是濕度惹的禍》動畫短片中,制作者先講濕度對乒乓球比賽影響的各種表現(拋出問題),后講到失利方隊員以為比賽的裝備質量不好(懸疑1),然后領先方又采用了新打球技巧,但沒講原因(懸疑2),接下來,短片從地板濕滑聯想到了濕度大,再到對方擦球拍現象,解釋了拉球不過網的問題(解惑),最后提出了解決方案。如此完整地講述濕度對乒乓球比賽影響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并且科普與比賽有機融合,可看性大大增強。
短視頻的表現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可以是主播出鏡調侃天氣、畫外音盤點天氣、專家訪談、還有動畫短片,甚至是帶有劇情的短片。在實際工作中,制作者可以按具體選題來選擇合適的形式。例如,針對2017年6月福建大范圍長時間的連續降雨,制作人員在《六月,雨季的長情告白》短視頻中,用調侃的形式說福建的房價要上漲了,因為房子都要成為海景房了(城市澇災);在《2020年福建十大天氣氣候事件》中,視頻回顧了2020年的福建天氣氣候大事件,對網友投票的天氣氣候事件進行了盤點;在2022年《秋老虎為什么這么瘋》視頻中,制作者針對福建9月的連續高溫采訪了氣候專家,給公眾解答了高溫的成因;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制作的系列氣象災害宣傳動畫短片,以簡潔、輕松的形式廣受網友歡迎;2018年新年伊始,中國天氣發布兩部帶故事情節的宣傳短視頻火遍朋友圈,充分展現了劇情短片的魅力。
2.3.1 注重時長和節點
短視頻的片頭不宜過長。新媒體觀眾觀看網絡視頻,就如看電視廣告一樣,前3 s是黃金時間,如果在這個時間內沒抓住觀眾的眼球,觀眾就可能立即換片觀看。短視頻片頭時間過長,其實在考驗觀眾的忍受力,風險較大,也浪費掉最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寶貴時間。
短視頻正片的前5 s是關鍵節點,內容既要與標題相切合,還應盡量滿足觀眾對短視頻的預期心理,讓觀眾充滿期待,從而選擇繼續觀看。
氣象短視頻的時長不宜太長,建議在1~2 min。新媒體觀眾大都是用碎片時間來消遣觀看視頻,已養成了觀看小短片的習慣,對于較長的視頻,如果沒有持續的內容可期待,觀眾心理上一般會采取拒絕的態度。
2.3.2 重視標題和封面
在新媒體平臺上,信息繁多浩淼,更新極快。短視頻發布時想要獲取關注,必須重視觀眾見到視頻的第一眼——標題和封面。好的標題和封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視頻的點擊率。通過分析優秀的氣象短視頻作品,可以大致歸納出優秀短視頻標題的特點:
(1)句式簡單且字數少。字數過多的標題在手機上會折行并被隱藏顯示。
(2)用詞通俗,更容易被短視頻平臺自動提取關鍵詞進行精確推薦。
(3)設有懸念,才能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4)擬人化,讓短視頻更生動、形象,有細節。
例如,氣象短視頻標題“六月,雨季的長情告白”,簡短明了,直接告知主題,采用擬人化手法“長情告白”,既點到了連續降雨的要素,又吸引觀眾對“告白”內容的猜想。又如,標題“你有所不知的秋老虎,結尾有福利”,并不直接告訴觀眾秋老虎熱到什么程度,“有所不知”則吊起觀眾的胃口,加上說結尾有福利(指的是片尾有國慶天氣預測搶鮮報),能較好地吸引觀眾點擊觀看。
氣象短視頻除了在氣象部門自有媒體(官網、天氣頻道、App等)傳播外,還可以通過各類短視頻平臺進行發布,如抖音、快手、微博視頻、微信視頻號等,以傳播到不同的觀眾人群,擴大傳播覆蓋面。如上傳到微信視頻號,就可以借助微信的強大影響力進行社交傳播;秒拍視頻與新浪微博的關聯度最好,是新浪微博轉發的首選。
氣象短視頻的運營要做好內容定位,打造特色欄目,注重品牌效應。具有明顯個性特征的品牌,才能在同質化大潮中脫穎而出。還可以嘗試打造以氣象主播命名的個性主持人品牌短視頻來獲得更多粉絲,逐步提升關注力,培養品牌價值。
短視頻的收益要尊重粉絲經濟的規律,才有可能獲得好的經濟效益。當前,短視頻變現之路主要還是廣告、電商、內容營銷和內容付費(包括打賞)。無論是貼片廣告還是品牌植入內容,亦或是打賞、付費,相關的嘗試在不同網絡發展階段都出現過,最終發現變現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流量和內容本身,流量與內容兩者是相關的。然而流量的獲取成本較高,因此應當重點從內容本身出發,通過好的創意和制作來提升短視頻的可看性,從而獲得粉絲和流量的增加。
在內容為王的經典傳播理論指引下,短視頻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氣象短視頻順應新媒體的發展潮流,以短小快捷的新穎姿態閃亮登場,方興未艾。氣象短視頻的選題要注意觀眾定位和互動性,表達形式要與內容相貼合;制作方面要注重時長和節點編排,同時注重標題和封面的選擇;傳播和運營時要注重以內容為根本,擴大傳播面,注重品牌效應。
展望未來,在氣象影視服務發展的道路上,氣象短視頻必然成為氣象影視服務的有效補充。盡管新媒體的發展迭代更新快,但氣象短視頻應當與電視氣象節目、氣象直播一起成為氣象影視服務的三駕馬車,在今后較長時間內將成為氣象信息媒體服務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