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程楠
南京藝術學院
內容提要:進入21世紀,數字化技術伴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逐漸滲透進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中國傳統經典繪畫作品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其電子圖像元素突破時空的限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延伸,通過多元化融合運用,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更多人的需要,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道路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
中國歷代傳統經典繪畫,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猶如一座文化寶藏,供全世界挖掘開采,海納百川,潤澤大地,似璀璨銀河中的點點繁星,映照華夏千古文明。
在大英博物館的亞洲館里,作為鎮館之寶的《女史箴圖》(圖1)是中國早期的人物卷軸畫之一,畫家顧愷之通過歌頌歷史上嫻妃女史的高尚品德,對當權統治者進行倫理規勸。
圖1 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唐摹本)24.8cm×348.2cm(全卷)英國大英博物館藏
原作早已遺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摹本,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的歷史,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畫面中人物的表情豐富,動作多樣,線條柔勁,似“春蠶吐絲”,極具藝術美感。由于年代久遠,原作12段畫面現僅存9段,并出現了嚴重的風化情況,大英博物館將這幅卷軸畫分三段截開裝裱。文物之殤,文明之痛,《女史箴圖》殘缺不全的面容,銘記了中國近代一段落后挨打的屈辱史,無數優秀文化遺產和繪畫珍品也在苦難中流失海外。
2005年,自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文物局匯編出版“兩岸故宮博物院宋畫藏品”項目正式啟動開始,發展至今天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讓世界各地的中國古代傳統繪畫數字化“回家”成為一項規模宏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時過境遷,經過17年的不懈努力,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中華瑰寶《女史箴圖》終于以數字化的形式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數字采集的高清電子文件充分反映出線條、色彩的協調度,真實地還原了原作畫面的質感與氣息。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傳統經典繪畫由于各種原因,經由各種渠道流向了世界各地,想要將這些寶貴遺產進行全面整體的系統性研究和比較,有著非常大的困難,而數字化采集則讓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3200多件散落海外的歷代繪畫珍品與9100多件分散收藏在國內各博物館的繪畫珍品通過漫漫“回家”之路,匯聚在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為人民群眾提供了精神食糧,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欣賞、學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風俗畫最能反映現實生活,在中國歷代傳統經典繪畫中,具有寫實風格的偉大作品不勝枚舉。北宋經典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圖2),以全景式的構圖和精妙嚴謹的筆墨,生動細膩地描繪了1000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繁華的社會風貌,充滿人間煙火氣息:汴河兩岸,人流如織,熙熙攘攘,水陸交通繁忙,店鋪鱗次櫛比,茶館、酒肆一應俱全。人物、車船、樹木、房屋,用筆線條遒勁老辣,兼工帶寫,設色清雅,《清明上河圖》是一幅中國古代具有極高藝術成就和歷史文獻價值的寫實巨作。《清明上河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經劫難,真本已不完整,后世文人畫家不斷以此為祖本,描繪他們所處的繁榮昌盛時代。歷朝歷代,各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層出不窮,具有代表性的有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清陳枚《清明上河圖》等。
圖2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24.8cm×528.7cm(全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于2015年將文化瑰寶《清明上河圖》展出,轟動全國乃至世界,數千人通宵排隊觀看,人頭攢動,盛況空前。回想當年情形,歷歷在目,可見人民群眾對中國傳統經典繪畫的喜愛。國寶級經典繪畫作品,大多收藏在知名博物館或者美術館里,在幽暗的燈光下隔著展柜的玻璃,在擁擠的人群中匆匆瞥上一眼,只為一睹真容,來不及細細品味研究,翻看畫冊更是味同嚼蠟,這種被動的體驗感并不是很好。
如何將被動體驗轉變為主動參與,數字化的虛擬技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多媒介、多元素,多角度呈現中國傳統經典繪畫作品的“前世今生”和“傳奇故事”,以視聽為載體,詮釋經典作品的藝術本體語言、特質內涵和審美追求,講述中國傳統經典繪畫的發展、繪畫流派的衍變和文脈的演進。觀眾在瀏覽的同時能夠與視聽媒介互動,通過沉浸式體驗,獲得豐富的作品信息,以便能夠更好地了解每張作品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從內心感受它們蓬勃的生命力。觀眾是欣賞者也是參與者,這種多維體驗感顯然更為真切,更能夠獲得良好的觀賞經驗。
隨著數字化的不斷發展,中國傳統經典繪畫作品的圖像元素與視聽媒介的融合呈現多元化趨勢,數字化加持下的多感官沉浸式體驗展不斷突破延伸,通過對傳統繪畫作品的再創造,一次次點燃了觀眾參與的熱情,成為經典文化瑰寶傳播的重要途徑,從而使平面的繪畫作品通過全新的欣賞方式,走進觀眾的內心世界,“活起來”“動起來”,在當代數字化技術的觀照下獲得生機。[1]
中國傳統經典繪畫是匯聚天地造化、萬物眾生的文化瑰寶,注重氣韻生動和筆墨技法,是數千年中華民族審美的體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為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滋養和動力,為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抹上一筆歷史的濃墨。
“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2]要讓中國傳統經典繪畫作品“活”起來,從巍峨的藝術殿堂里走出來,走進現實世界,與現實生活產生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該如何在傳承和發展中尋覓突破口?一部現象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給出了滿意的答卷。
以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圖3)的創作歷程為背景的《只此青綠》在2022年除夕夜登上了春晚的舞臺,打開了傳統經典繪畫作品跨界出圈的新方式,以中華美學基因和傳統意蘊俘獲了數億觀眾的心,瞬間風靡各大網絡平臺。詩劇結合宋代傳統美學意蘊,利用音樂、色彩、空間、光影、動作等一系列視聽元素創造了一個多重感官體驗的藝術世界。經典名作《千里江山圖》的傳奇故事被令人震撼的音畫交響舞劇演繹得精彩紛呈、淋漓盡致,演員根據畫中山脈的走勢變換動作,在舞蹈編排、空間營造、色彩設計、視聽敘事和意境表現等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上充分展示了繪畫、音樂和舞蹈的創新型融合發展方式,呈現出多元的空間維度,在某種程度上延展了靜態美術作品所蘊含的視覺美感與豐富內涵。伴隨著傳奇畫卷的緩緩舒展,其所承載的厚重歷史積淀也在眼前慢慢顯現,引領現場和屏幕前的觀眾穿越時空,通過欣賞畫中景致,與傳統經典對話。[3]
圖3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51cm×1191cm(全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傳統經典繪畫作品留下了無盡的美學基因,數字化在其傳播以及創新性發展和轉化中顯現出了科技與藝術的高度融合,在此語境下產生的融合發展的新理念,幫我們找到了如何傳承中華民族千年文脈的答案。“藝術+科技”讓璀璨的文化綿延不絕,讓創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