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奎熹
北京智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內容提要:秩序感是建立在人的生物性基礎上的一種心理活動,貢布里希在《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以下簡稱《秩序感》)一書中提出人的“知覺活動是在內在秩序感的指引下進行的”,并總結出了視覺審美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愉悅在于雜亂和平淡之間。在此基礎上,筆者從線間關系和面間關系兩個方面對書法的形式規律進行了分析,并將裝飾設計領域“逐級復雜”的設計理念引入書法造型中,提出了一種能夠最大程度引起人視覺愉悅的書法復雜秩序的構造方法。
秩序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規律性,是事物存在、運動、變化、發展的有序性;秩序感不單單是從字面上理解為人對秩序的感受,它是建立在人的生物性基礎上的一種心理活動。著名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秩序感》一書中探討了人的視覺審美和秩序感之間的關系,并指出人的“知覺活動是在內在秩序感的指引下進行的”。受此啟發,筆者將“秩序感”引入書法造型分析中,以解決傳統書法理論在書法結體和章法規律分析方面存在的問題——傳統書論涉及書法形式規律的論述多具有經驗化、碎片化的特點:經驗化是指書家重視個人主觀審美經驗的表達,輕視對美的客觀規律的探討;碎片化指的是書家多以羅列一系列對比范疇的方式來傳達經驗,不成體系,龐雜無章。所以本文以秩序感為切入點,力圖找到具有普適意義的美的規律,并以此來指導書法創作。
貢布里希從人的生物本能的角度出發,總結出了視覺的三個特點:首先,人的視覺偏愛簡單秩序;第二,過于簡單的秩序會造成視覺疲勞,所以視覺又偏愛復雜秩序;第三,當秩序的復雜程度超過了大腦的認知能力,秩序就會轉變成無序,不再具有美的價值。綜合視覺審美的三個特點,貢布里希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愉悅在于乏味和雜亂之間[1]8-12。本文研究的重點就是如何在書法作品中構造出介于乏味和雜亂之間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審美愉悅的復雜秩序。下文我們將從書法作品的線間關系和面間關系兩個角度展開詳細分析。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平行是線條間可構成的最簡單的秩序。平行關系給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和諧工整,對視覺有著顯著的吸引力。在靜態書體和大部分行書作品中,平行關系是構造和諧章法的重要基礎。圖1是篆書《嶧山刻石》,筆畫走勢橫向水平,縱向豎直,存在著嚴格的平行關系,典型地體現了平行秩序的美感;圖2為蘇軾的行書《中山松醪賦》,筆畫走勢在橫、縱兩個方向保持著相近的傾斜角度,傾斜給結體增加了運動的態勢,平行使得通篇章法協調統一。
圖1 嶧山刻石(拓片局部)
圖2 蘇軾 中山松醪賦(局部)
我們在前文介紹過簡單秩序的優缺點——簡單秩序雖然受到視覺偏愛,但是也容易引起審美疲勞,過多地依靠平行關系構造章法會使作品顯得程式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從幾何關系上分析有四個辦法:第一,保留平行,增加波動;第二,變平行為擺動;第三,變平行為無序;第四,變平行為發散。
圖3為隸書《曹全碑》,橫畫在保持水平的基礎上增加了蠶頭雁尾的裝飾和行筆過程的波折——此處我們統稱之為“波動”,作品在整體層面上保持了由平行關系產生的秩序感,又在細節上增加了由“波動”帶來的趣味。從書體演變的角度來看,“隸變”的過程是將小篆文字在結構上簡省、在用筆上復雜化的過程,結構上的簡省是出于實用的需求,用筆上的復雜化是出于對美的追求。這種需求和我們所探討的秩序感語境下的視覺審美特點是相契合的。圖4是李瑞清的一副隸書對聯,作品的橫畫在保持平行的基礎上加入了顫筆技法。顫筆也是一種波動,這種波動和隸書的裝飾筆畫有所不同,隸書的裝飾筆畫有規律可循,屬于簡單秩序;顫筆多是無序的,在秩序層面不存在美感,但是可以給欣賞者帶來區別于平直筆畫的新奇感。
圖3 曹全碑(拓片局部)
圖4 李瑞清 隸書聯
變平行為擺動可以產生復雜秩序,是書法創作中常用的技法。書家常把豎畫或者軸線由豎直狀態改變為擺動狀態,以打破平行帶來的單調感。圖5和圖6同為米芾行書作品,圖5中結字的軸線方向保持平行,雖然單字傾斜角度較大,但是整體風格仍較為規整;圖6中結字的軸線有豎直、左傾和右傾3個方向,所以作品產生了跌宕跳躍的趣味。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擺動可以產生復雜秩序,如果使用不得當也可能產生無序。復雜秩序和無序的分野,在于擺動是否存在目的性,或者說擺動中是否包含著可以被欣賞者理解的規律。如果存在這種規律功能被理解,那么欣賞者就能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如果擺動本身不存在規律或者存在的規律超出了欣賞者的理解范疇,那么欣賞者感受到的就是雜亂無序。
圖5 米芾 苕溪詩(局部)
圖6 米芾 清和帖
有很多書家認識到了簡單秩序帶來的審美疲勞問題,并認為書法之美存在于理性秩序之外。傅山曾說“舊見猛參將標告示日子‘初六’,奇奧不可言……又見學童初寫仿時,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顛倒疏密,不可思議”[2],這種“顛倒疏密,不可思議”的狀態,在秩序感的語境下就是無序。無序在視覺本能層面產生的只能是雜亂之感,書家能在無序中獲得荒率、奇古、拙樸這些審美體驗,我們將其歸因于“新奇感”。
在所有的線間關系中,發散是在書法作品中可見到的最復雜的秩序。發散本義指光線等由一點向四周散開,在書法中指的是多條線段的延伸線可匯聚于同一點的線間關系。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大量存在著發散狀線間關系,由于發散的復雜程度高于平行,所以在視覺上會產生更高級的愉悅感。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發散雖然在單字層面構造了復雜秩序,但是字與字之間線條方向各不相同會導致在章法上缺乏秩序感。《圣教序》典型地反映出了發散關系的優缺點:從單字來看,《圣教序》字字造型別致、匠心獨運;但是學書者臨摹時很難寫出章法氣息。這個問題的癥結在于,無論是懷仁還是學書者,都很難避免線條的發散關系對章法層面秩序感的破壞。王羲之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從傳世的手札來看,他主要使用墨色變化和書體變化這兩種技術。
平行、波動、擺動、雜亂和發散這五種關系基本涵蓋了靜態書體中可能出現的所有的線間關系。在草書中,筆畫更多地以點或者曲線的形態存在,上述線間關系對造型秩序感的影響隨之減弱,秩序感主要在面間關系(字與字之間,字組與字組之間)的構造上發揮作用。在構造面間關系的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學的一項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發。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的視覺可以本能地感受到環境的整體與連續,視覺的這種本能可被歸結為八條組織原則,其中的五條和書法創作有較緊密的聯系,見表1。
表1 格式塔組織原則
在書法創作中,根據鄰近原則,上下兩個字如果距離很近,這兩個字就會被感知為一個整體;根據相似原則,一組字如果在大小、濃淡、疏密等方面的屬性比較相似,這組字就會被感知為一個整體;根據共方向原則,一組字的軸線方向、傾斜角度或者主筆方向如果走向一致,這組字就會被感知為一個整體;根據熟悉性原則,一組字的外邊緣輪廓如果能構成簡單幾何圖形,這組字就會被感知為一個整體;根據連續性原則,字間的牽絲連帶可以使這組字被感知為一個整體。
格式塔的組織原則是從視覺本能的角度闡釋了構造整體與連續的方法,這和我們的書法實踐經驗是相吻合的。但是在書法中構造秩序的方法不僅限于構造整體和連續,對立和對比也可以形成秩序。對秩序這個概念我們要辯證地理解,秩序的含義是“有條理,不混亂”,狹義的秩序側重于有條理這層含義,指的是事物整齊劃一的狀態;廣義的秩序代表的是一種規律,其反義為混亂和無序。所以無論是統一的還是對比的,抑或是介于二者之間的規律性變化,其中都蘊含著秩序美。比如在圖7米芾作品《戎薛帖》中,一、二行為行書,三、四行為草書,一、二行通過書體的相似性形成整體,三、四行也通過書體的相似性形成整體,一、二行和三、四行之間通過書體的差異性形成對比,此外一、二、三行通過距離的相近形成整體,和第四行之間形成對比。這是從秩序感的角度對作品做出的解讀。
圖7 米芾 戎薛帖
書法中可用于構造面間關系的技術元素有很多,我們將其大致分為空間關系、字間距離、避就關系、大小關系、疏密關系、粗細關系、墨色關系、書體變化、軸線走向、水平走向、幾何構型和連帶關系這十二個類別。書法創作中,通過運用這十二種技術元素,可在不同的字或字組間構造出一致性、對比性或規律性變化,表現出面間關系的秩序感。不同類別的技術元素之間可能存在著交集,比如字間連斷和字間距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存在連帶關系的兩個字間距離也往往較為接近;不同類別的技術元素對秩序感的影響力也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其在作品中體現的強度來決定。(表2)
表2 可用于構造面間關系的技術元素
一幅書法作品,當其中僅包含少量幾種類型的秩序時,其呈現出的特點是和諧且單調的,為了最大程度上引起欣賞者的視覺愉悅,作品中應當盡可能多地包含不同類型的秩序。如何巧妙地將多種類型的秩序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復雜又不至于雜亂,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在《秩序感》中,貢布里希對裝飾設計領域中常用的“逐級復雜”的設計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1]86-92,這為我們解決書法中多種秩序融合的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在裝飾設計中,任何層次的安排都先有兩個明顯的步驟,即構框和填補。前者制定區域的界限,后者在畫出的區域內組織構圖成分。對欣賞者來說,構框層足夠簡單,符合視覺偏愛簡單秩序的需求,在簡單秩序包裹下的填補層可以盡量復雜,以滿足視覺偏愛復雜秩序的需求,這樣簡單秩序和復雜秩序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圖8)
圖8 地毯設計中對“逐級復雜、分層構造”設計理念的應用
回到書法的形式構造上,書法作品的最頂層為章法層,章法層是通過墨色關系、書寫速度(書體)和空間關系的變化來構造作品框架的。以墨色變化構框的技法較為常見,在當代文化環境下,墨色關系的變化已經不限于墨色“濃淡焦干濕”的變化,還可以延伸至黑與朱、金、銀等多種色的對比;以書體變化構框的典范多見于手札作品,如王羲之的《頻有哀禍帖》和米芾的《戎薛帖》,都是以行書和草書的書體變化將作品區分為前后兩部分;空間關系的變化指的是在空間布局上將作品內容分割為不同區域,古代作品中的空間分割多是源于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如信札、藥方、寫經各有其布局特點,碑額、題跋、落款、序言與正文之間也會有明顯的空間分割,當代書法創作對空間關系的安排已經不再局限于實用性的規定,而是從美的需求出發獲得了更大的表現自由。
完成第一層構框后,下一步是在框架內部進行填補。我們將第二層稱為結體層,結體層有兩個目標,一是構造字間秩序,二是構造字內秩序。書家可通過調節連帶關系、字間距離、避就關系、大小關系、疏密關系、粗細關系、水平走向和軸線走向的方式來構造字間秩序;可通過調節字內收放關系、字內平行關系以及字邊沿形狀的方式來構造字內秩序。其中字內收放關系指的是字內不同部分之間、不同筆畫之間以夸張的手法表現出的對比秩序;字內平行關系包含橫向與縱向兩個方向,字的主筆、橫向走勢、縱向軸線以及底邊切線都會影響到線間關系形成的秩序感;字邊沿形狀指的是字的邊沿輪廓所構成的幾何形狀,通過安排使得該形狀表現為具有規律的幾何圖形,會為視覺帶來簡單秩序的美感。
以結體層構框,其內部可以用線條進行填補。書法作品的第三層即為線條層,線條層的目標是表現筆畫造型和筆法的豐富性。同一筆畫首先存在多種造型,在造型確定的前提下,又可在曲直、方圓、粗細、發力點、筆鋒方向等方面產生復雜變化,以豐富作品表現力。(表3)
表3 秩序感視域下的書法造型秩序構造方法
各層級的秩序構造手法是可以獨立學習的,然后逐級嵌套在一起構成作品整體的復雜秩序。分層構造的思維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創作方法,此方法將書法創作由受感性和經驗支配的過程轉化成了目標明確、方法清晰的理性設計的過程。可用于構框層和填補層的技術元素并不局限于上文列出的范圍,上文是對經典書法作品常見技法做出的總結,如果以理論創新引導實踐,我們可以看到書法創新存在更多的可能。比如,疏密關系能否用于章法層構框?假如要以疏密關系構框,使得作品某一區域茂密蔥郁,另一部分疏朗俊爽,書家就要有控制文字疏密變化的能力,進一步說,書家要掌握一定文字學知識,可以通過字體變化、使用異體字等方法改變文字的繁簡程度,或者通過簡省點畫、增加牽絲連帶等方法改變區域內的疏密關系。又比如,方圓變化能否用于結體層構框?當前方圓對比的表現多是在線條層面展開的,即當一個字內存在多處轉折時交替運用方筆和圓筆。如果要用方圓變化構框,就需要在某一區域內統一使用方筆(或圓筆),另一個區域內統一使用圓筆(或方筆),以此產生對比效果。這種構框方式勢必會對作品的整體秩序產生破壞,因此就必須考慮如何在更高層級上用墨色變化、書體變化或者空間分割的方式掩蓋掉方圓構框帶來的不和諧。以上兩種對構框方式的設想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類似方法還有很多,此處不一一列舉。
本文從貢布里希的《秩序感》出發,引入了視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觀點:愉悅在于雜亂和平淡之間。基于此觀點,我們對書法線間關系和面間關系中秩序的表現方法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逐級復雜”“分層構造”書法造型秩序構造方法,對書法創作過程做了新的解讀。通過視域的轉換,我們將書法創作由受經驗支配的過程轉變成了理性的過程,并且從理論上發掘了可行的書法創新方向,為書法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