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巖
“您好,激活媒體注冊卡請出門右轉,直走有個白房子,上面寫著‘注冊中心’。”“下午好,車輛預約您可以前往交通咨詢臺,志愿者會協助您登記信息。”“您好,我們這邊可以提供翻譯服務,請問您需要翻譯哪種語言?”
下午2點10分,載著志愿者的冬奧專用車輛和平常一樣準時抵達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MMC),葉紋笑宇坐進語言服務咨詢臺開始工作。這個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歐語學院2019級意大利語(國際傳播)專業(yè)的煙臺姑娘,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意大利語,以及校志愿者部部長的社團經歷,經過校內幾輪面試、考核以及北京冬奧組委的選拔,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專業(yè)志愿者。
“MMC場館開放時間是早上8點至晚上10點,志愿者分為兩班,但由于通勤時間較長需要50分鐘,所以第一班需要早上6點半出發(fā),下午2點下班;第二班下午1點20分出發(fā),晚上9點半下班。目前在小閉環(huán)階段,語言服務志愿者的工作是在兩個咨詢臺為語言不通的外國記者提供幫助。”因為分班工作,所以葉紋笑宇的一天有時候是從下午開始的。
“主媒體中心包括主新聞中心MPC和國際廣播中心IBC兩大功能,是注冊平面媒體和轉播商的賽時總部,是北京冬奧組委、國際奧委會和各國家(地區(qū))奧委會官方信息的發(fā)布中心,是媒體服務的‘心臟’所在。”葉紋笑宇告訴《中國報道》記者,MMC自1月4日起已經正式進入賽時閉環(huán)管理。
“1月4日至22日MMC試運行期間,預計會有17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人員在主媒體中心提前開展賽前準備工作。近期來的注冊的媒體人員還不算很多,不過越臨近開幕會越多。而到了賽時,這里平均每天要接待五六千名媒體工作人員。”她說。
到了賽時,MMC里設有新聞發(fā)布廳和同傳中心,很多新聞發(fā)布會都會在這里召開,所以屆時語言服務志愿者還會為發(fā)布會做一些輔助的服務工作。“我還清楚地記得2015年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候,自己還在上初中。當時我還跟我媽媽算,到2022年時我應該已經上大三了,那時候我會在哪里呢?能不能考上一所北京的高校,去當一名冬奧志愿者呢?”葉紋笑宇說著打開了工作電腦,瀏覽了一下冬奧官網上的主要新聞,“2019年北外開學典禮的時候,我作為新生代表發(fā)言,也曾說到希望2022年能夠成為一名光榮的冬奧志愿者,用青春告白祖國。所以幾個月前收到錄用通知時,真的是夢想照進現實,太激動了。”
這時,一位《朝日新聞》的記者走到咨詢臺這邊來,詢問乘坐閉環(huán)出租車的相關信息。由于他的英語不太熟練,不足以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葉紋笑宇熱情地把他引導到日語志愿者那邊,問題很快被解決。隨后,日本記者對兩人都表示了感謝,還送了她們小徽章作為禮物。
“能為冬奧會的媒體‘心臟’服務很有意義,能幫助各國媒體的記者們解決一些問題也讓我覺得很開心。”葉紋笑宇說,語言服務的意義不僅僅是外語翻譯,而是溝通和交流,“我覺得始終懷有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以跨文化交際意識與外國記者溝通,以我們的實際行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冬奧故事,也是我們北外志愿者始終堅守的志愿服務理念。”
據統(tǒng)計,北京冬奧會賽會志愿者報名人數超過了100萬。經過前期篩選和培訓,最終只有近兩萬人投入到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賽會志愿服務中。北京冬奧會賽會志愿者分為通用賽會志愿者和專業(yè)賽會志愿者兩大類。其中,專業(yè)賽會志愿者是指具備賽會志愿服務所需要的專業(yè)知識、技能與經驗,能提供專業(yè)化服務的賽會志愿者,例如語言服務、醫(yī)療服務、駕駛服務等。葉紋笑宇所在的服務崗位就是屬于這一類。

葉紋笑宇在志愿者實踐體驗活動中和冬奧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合影。
“我后來在新聞上看到,北京冬奧會志愿者的錄取率只有2%,更覺得自己幸運。”葉紋笑宇所就讀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就是語言專業(yè)志愿者的“主力軍”,而這次北京冬奧會也依然是派出專業(yè)志愿者人數最多的高校。“我記得一些親歷過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的老師曾給我們說過,14年前北外校園幾乎快要‘全員上陣’,各個語種可謂是‘傾巢出動’。這次我們學校派出了800名冬奧志愿者,另外還有近100名師生在多語言服務中心為賽事提供第三方語言翻譯服務。”
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葉紋笑宇不僅要完成20多節(jié)北京冬奧組委開設的IKM平臺在線培訓課程,包括冬奧、冬殘奧基礎知識、禮儀知識、法律知識、急救防疫等等,同時還參加了學校舉行的10余場培訓講座和知識競賽、技能競賽、冰雪體驗、社區(qū)宣講等多種實踐體驗活動,并接受了系統(tǒng)的專業(yè)語言培訓和崗位培訓。“當然,作為語言志愿者,我必須不斷精進自己的志愿服務語言能力,所以我自己也會額外進行一些相關的口語和聽力訓練,工作時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她說。
當然,參與志愿者培訓活動必然和學習考試發(fā)生了沖突,“在這方面,學校給了我們非常多的特殊照顧,比如將沖突的考試科目改成線上或者緩考的方式,3月開學后我們可能也會通過線上的方式上課等等。在日常學習方面,本身我就是語言專業(yè),從事語言服務對我的專業(yè)也是很好的鍛煉。而每天上午非工作時間,我都會給自己制訂一個學習計劃,保證自己處于學習的狀態(tài)不松懈。”
“相比之下這些不算什么,同樣是志愿者,但是因為服務的場館不同,有些人比我們辛苦得多。聽說一些在室外雪地中舉行的比賽還要求志愿者完成體能評估,如越野行走15公里拉練等等,真的是比我們辛苦多了。”
在疫情期間舉辦大型賽事,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北京冬奧會對賽會志愿者也同樣采取閉環(huán)管理的方式。所謂的“閉環(huán)管理”就是人員出入流動都嚴格按照防疫分區(qū)及運行流線執(zhí)行,也意味著志愿者的行動軌跡就只能局限在規(guī)定的路線和場館。“雖然是閉環(huán)管理但是沒有感覺不適,物資、餐飲保障都很好。我還記得1月3日出征那天,學校為我們準備的滿滿一大袋子物資已經在大巴前排好長隊迎接我們,校領導親自送我們出征,祝福我們一切平安順利、載譽歸來。”在談到閉環(huán)管理時,葉紋笑宇這樣說道。
接待了幾個分別咨詢注冊事宜、交通路線和收發(fā)快遞等問題的記者后,葉紋笑宇給記者介紹了場館里的志愿者之家。這里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布置得很溫馨,還有很多綠植和小魚。志愿者工作間隙可以在那里休息放松,累了可以在沙發(fā)椅上小睡。“真的感覺就是這個場館里的一個溫暖的小家,所以我們在這里工作生活都井井有條,一點都不覺得閉環(huán)艱苦。”

冬奧會既是運動員的盛會,也是志愿者的盛會。正是因為有了廣大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北京冬奧會才放射出了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
由于防疫需要,忍受長時間佩戴口罩也成了志愿者的必修課。“我們戴的口罩是頭戴式嘛,必須要戴得很緊,而且還要戴醫(yī)用防護面罩和帽子。由于每天的工作時間也較長,所以下班回家發(fā)現我已經‘收獲’了當時抗擊新冠肺炎的醫(yī)護人員同款口罩印。”葉紋笑宇笑著說,“當然我這個要淡很多。不過還有點小開心,因為感覺這個印子好光榮。”
到了用餐時間,葉紋笑宇和幾名志愿者一同前往場館的就餐處。“這里的后勤人員對我們志愿者非常愛護,剛才打飯的時候食堂大叔又給我打了冒尖的菜,還跟我說:‘過年了,別人都胖五斤,你們就胖一斤,那合適嗎?’真的是特別幽默,也特別溫暖,就像家里的長輩。”
對于葉紋笑宇,這次也是她20年來第一次不在家過年。“上個暑假在北京實習,這個寒假在冬奧會做志愿者,感覺很久很久沒回家了。”她說,“不過爸爸媽媽非常支持,元旦的時候因為我已經結課,還沒有進入閉環(huán),本打算讓媽媽來北京陪我,免得一直見不到我,但爸爸媽媽考慮疫情不完全穩(wěn)定,擔心跨省見面增加風險,即使很想我還是決定從大局考慮不來北京團聚。對我來說,我也非常期待在這里過一個特殊的冬奧年,一直以來春節(jié)講究團聚,今年我們是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人們?yōu)橹餐亩瑠W夢團聚在一起,我覺得意義非凡。”
夜幕深沉,雖然北京的冬夜寒風陣陣,但是隨著春節(jié)將近,那些張貼的火紅的福字、窗花和燈飾還是讓人感受到一絲絲喜慶而溫暖的氛圍。葉紋笑宇一天的工作即將結束了,她收拾好桌子,準備離開場館登上班車返回住地。“有些人一直很好奇,覺得志愿者的工作每天都豐富多彩。其實很多志愿者的工作簡單、重復而瑣碎,同樣的話語會一遍一遍地說,同樣的問題要不厭其煩地解答。但是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志愿精神和力量,創(chuàng)造出一次次奇跡。”葉紋笑宇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冬奧志愿者,“能夠參與到這一體育盛事中,我非常榮幸,也深感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