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鄢志娟 李潛
作者單位 | 南京審計大學
銀企對賬是指商業銀行為保證客戶資金安全,而于企業之間就某一時點賬面余額以及某一時段內賬戶明細發生額進行核對的工作。作為會計核算的重要手段,銀企對賬在保障企業資金安全(南通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2017)、提升企業財務管理實效(Bursary Division,2012)、防范內外系統性金融風險(李潛、鄢志娟,2021)、增強銀企互信(李鵬等, 2017)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酒鬼酒1億存款丟失案、瀘州老窖5億存款失蹤案、康美藥業虛增300億貨幣資金、康得新122億虛假存款案、包商銀行破產案等案件的頻繁發生,令傳統銀企對賬模式中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如何有效保障對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成為新時期銀企對賬完善的重要目標。區塊鏈技術為銀企對賬的完善提供了可能,作為國家“十四五”綱要明確提出的重點發展領域,區塊鏈技術具有分布式記賬、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等技術特點,能夠有效降低因時間錯配或記賬錯誤而漏記的風險(李旭,2017),使會計信息質量得到最高程度的保障(鐘瑋、賈英姿,2016)。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開展區塊鏈技術與銀企對賬的深度融合研究,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銀企對賬新模式,完善傳統銀企對賬模式,更好發揮銀企對賬在風險防范等方面的作用,拓展和深化“區塊鏈+會計”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根據傳統銀企對賬模式的基本流程,本文歸納了傳統銀企對賬模式在各個環節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如圖1所示,傳統銀企對賬主要分為對賬單生成、對賬單發送、客戶對賬、銀行確認四個環節。各個環節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風險點,使銀企對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無法得到保障的問題尤為突出,造成銀企對賬難以發揮實效。

圖1 傳統銀企對賬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具體而言,首先在對賬單生成環節,一些銀行未嚴格執行對賬崗位分離制度,兼崗現象的普遍存在可能造成企業財務人員與銀行工作人員合謀串通修改銀行的經濟業務記錄數據事件的發生,銀行還可能在初始經濟業務數據獲取和記錄時出現漏記、錯記的情形。其次,在對賬單的發送階段,紙質對賬單將通過郵寄對賬、上門對賬的形式發送。這一過程中涉及人工傳遞銀企對賬單,可能發生對賬單運輸過程中途丟失或調包的現象,也不利于保障經濟業務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此外,通過電子對賬系統發送銀企對賬單,也面臨著系統入侵導致數據被篡改的風險。再次,在企業對賬環節數據信息安全風險尤為突出,這與很多企業仍采用人工核對對賬單和賬簿記錄的方式密不可分。企業在月末可能會同時面臨多家銀行的對賬任務,財務人員疲于應付導致數據信息錯配的風險急劇上升。與此同時,人工核對的方式還給舞弊的發生提供了可乘之機,舞弊人員可能會趁機干預企業的銀企對賬工作,通過偽造財務數據、虛增虛假交易、偽造銀企對賬單等方式實施舞弊行為。甚至由于傳統銀企對賬僅在銀行和企業雙方之間開展,銀行只能無條件的信任企業,即使當舞弊行為發生時銀行也無法第一時間察覺,這也對企業經濟業務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造成了極大的挑戰。最后,在銀企對賬單的回收確認環節,企業對賬單回執率過低導致銀行的對賬數據記錄無法最終得到企業的確認和反饋。回收的對賬單還可能面臨偽造的風險,也不利于銀企對賬數據信息安全的保障。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傳統銀企對賬模式存在的數據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難以得到保障等突出問題,是對賬各個環節中存在的風險點和缺陷共同造成的。那這些風險點的根源是什么呢?本文將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做了歸納(如圖2所示),是由重視程度、制度因素、監管因素等三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圖2 傳統銀企對賬模式存在問題的原因
1.缺乏對于銀企對賬的重視。缺乏對銀企對賬的重視是學界普遍公認長期存在的重要動因之一。銀行未將銀企對賬開展的效果納入銀行員工的日常績效考核標準,銀行工作人員對銀企對賬工作缺乏應有的重視(李鵬等,2017)。與此同時,企業財務人員長期被動配合參與銀企對賬工作,缺乏主觀能動性(趙晨,2019)。雙重因素綜合造成在實務過程中銀企對賬容易流于形式,難以真正發揮效果。
2.制度設計不夠健全。制度因素同樣也是困擾銀企對賬工作難以發揮實效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銀行和企業在銀企對賬所涉及的會計核算制度、內部控制制度、風險監控制度等方面存在缺失。銀行內部未建立起嚴格的銀企對賬崗位分離制度,兼崗的現象普遍存在,提升了舞弊事件發生的風險。銀行也缺乏對于銀行職員的風險監控措施和內部控制制度,難以對銀企對賬的開展效果進行有效監控。就企業而言,一些企業未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對于對賬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和舞弊沒有及時的防范和監控,也埋下了嚴重的風險隱患。
3.銀企對賬監管缺失。傳統銀企對賬模式下銀企對賬監管的缺失也不容忽視,主要包括監管法規的缺失和監管力度的不足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銀企對賬監管法規體系仍不夠健全,盡管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關于加強案件防控,落實輪崗、對賬及內審有關要求的工作意見》《企業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等通知文件,要求加強對于銀行的金融監管力度,然而就企業在銀企對賬過程中所需要承擔的義務及法律責任,目前仍然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制。另一方面,受到金融監管自身人手不足、經費短缺等條件的制約,傳統銀企對賬模式下往往采取重點監管的方式,對于數額巨大或者出現特定征兆的銀行賬戶進行金融監管,無法對于所有銀企對賬活動開展全面監管。
區塊鏈技術本質是一種分布式賬本技術(張亮等,2019),類似于谷歌網絡可實現數據的驗證和傳輸(A. A.Baev等,2020)。區塊鏈技術涵蓋的Token范式、非對稱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哈希函數等技術設置,使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時序數據、集體維護、可編程和安全可信等特點(袁勇、王飛躍,2016)。區塊鏈技術優勢完善了傳統銀企對賬存在的數據信息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難以得到保障的問題,將有助于實現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會計工作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具體而言,區塊鏈技術與銀企對賬的深度融合主要具有以下方面的突出優勢:
1.全方位提高對銀企對賬工作的重視程度。首先,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將使企業擺脫過去長期被動參與銀企對賬的局面,企業可主動發起實時銀企對賬需求,有助于提高企業參與銀企對賬工作的積極性。在區塊鏈網絡中,企業和銀行作為區塊鏈網絡的節點,相互之間均可實時傳遞信息,并就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在區塊鏈P2P網絡及“公共賬本”中得以驗證,最大限度保障企業資金安全。其次,區塊鏈技術與銀企對賬的融合也將提升銀行對于銀企對賬的重視程度,銀行不僅能夠利用區塊鏈平臺實時監管銀行員工開展銀企對賬的效果,提高銀行員工對于銀企對賬的重視程度,還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開拓自身業務。此外,金融監管機構也將更為方便和及時地參與銀企對賬的監管工作,更好地防范內外系統性金融風險。
2.優化銀企對賬工作的效率。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將大幅縮短銀企對賬工作所需要的時間,有助于實現實時銀企對賬。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鏈式結構和P2P網絡等技術架構,改變了過去長期依賴人工參與的對賬單傳遞、對賬數據核對等環節,這些環節均將在區塊鏈網絡中自動完成,大幅度提升對賬單傳輸和核對的效率。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架構出數據信息的實時傳播和驗證機制,使銀企對賬數據信息在各個對賬環節之間傳播更為緊密。這不僅有效提高了銀企對賬工作的效率,還顯著降低了銀企對賬工作所需要的對賬成本。
3.保障銀企對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銀企對賬新模式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數據全流程風險監控和預警機制,這一機制對于銀企對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進行了有效的保障。首先,通過架構涵蓋銀企對賬數據信息搜集獲取、傳播驗證、信息共識、智能合約在內的銀企對賬機制,使企業財務信息在銀企對賬全流程中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大幅減少了人工參與銀企對賬的環節,絕大多數環節都在區塊鏈網絡中自動完成,降低了人工干預銀企對賬數據的可能性。此外,對于少部分由人工參與的銀企對賬環節,如實時銀企對賬需求創建等,也會通過銀企對賬雙重傳播驗證機制和智能合約機制的架構進行有效約束和監控,降低因人工參與所產生的數據信息錯配風險及舞弊風險。
與傳統的銀企對賬模式不同,區塊鏈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保障企業經濟業務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進而保障企業資金安全,防范內外系統性金融風險。如圖3所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銀企對賬機制包括數據信息搜集獲取機制、傳播驗證機制、信息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機制架構。

圖3 深度融合區塊鏈技術的新型銀企對賬模式
1.搜集獲取機制。初始數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銀企對賬順利開展的基礎,區塊鏈數據層技術的運用有助于重構銀企對賬數據信息的搜集獲取機制。當企業的經濟業務在區塊鏈網絡中發生后,企業的原始交易數據信息首先會通過哈希函數編碼,成為一段特定長度的、由數字和字母組成的字符串后計入區塊鏈。之后利用非對稱式加密技術,對相關的字符串進行加密形成私鑰,保證交易數據的安全性。然后通過特定的Merkle樹結構生產唯一的Merkle根,并將所有內容封裝成一個加蓋獨一無二時間戳的區塊。最后通過企業節點傳輸至下一節點,并最終向區塊鏈主鏈進行傳播,形成新的主鏈結構。區塊鏈鏈式結構的設置使所有記錄在主鏈上的信息均可被溯源,銀行通過區塊鏈鏈式結構實時獲取并記錄來自企業節點的經濟業務數據信息,這些信息由于有時間戳的記錄,具有不可篡改的特點。
2.傳播驗證機制。與傳統的銀企對賬模式不同,基于區塊鏈的銀企對賬模式架構出了數據信息的雙重傳播和驗證機制(如圖4所示),在這一機制中數據信息將會獲得雙重傳播和驗證,每一個節點在該機制中均需要承擔網絡路由、驗證區塊數據、傳播區塊數據、發現新節點的功能。

圖4 數據信息的雙重傳播驗證機制
區塊鏈作為一個分布式賬本結構,其傳播機制主要是指利用區塊鏈鏈式結構、P2P網絡開展的數據信息實時傳播。具體而言,當新的交易事項發生后,交易數據信息將會以字符串的形式在P2P網絡進行實時傳播,這可視為在區塊鏈鏈式結構中完成的“第一次傳播”;在通過共識機制被打包成為一個特定的區塊之后,將會由獲得記錄該區塊鏈的節點向P2P網絡中傳播該區塊,這可視為“第二次傳播”。該區塊在得到所有鏈上的節點的驗證和確認后,將會被記錄在位于主鏈的公共賬本系統中。與第一次以特定長度組成的字符串傳播不同的是,第二次傳播是以區塊的形式開展的,一個區塊中將會包含多段字符串,同時區塊所加蓋的時間戳和工作量證明其更具有防偽性。相比傳統的銀企對賬模式而言,數據信息的雙重傳播機制更好地保障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傳播機制的全流程也實現自動完成。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傳播的效率和質量,還顯著降低了人工干預數據信息所面臨的舞弊風險。
為確保記錄的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避免無效信息的繼續傳播,區塊鏈技術在傳播機制的基礎上,還為銀企對賬構建了可靠的驗證機制。當交易數據信息在P2P網絡中得到第一次傳播后,將會進入驗證機制。區塊鏈技術事先就對交易數據的有效性設立了標準,每一個節點會從數據結構、語法規范性和數字簽名多個方面來檢驗交易數據的真實有效性,與此同時,通過工作量證明法(POW)等共識算法機制開展競爭性的交易驗證。獲勝的節點將會將數據信息封裝成新的區塊,并取得記錄該新區塊的權利,這即是對于交易數據信息的“第一次驗證”。銀企對賬的對賬環節則可被視為交易數據信息的“第二次驗證”。當創建銀企對賬的需求后,企業或者銀行節點可調取位于區塊鏈主鏈上的公共賬本,這一公共賬本中將會記錄所有經驗證獲得共識的交易數據信息,具有可回溯的技術特點。在獲取這些數據后,企業或者銀行節點可再次通過P2P網絡向所有節點發送驗證。其他節點可根據區塊的時間戳、Merkle根、工作量證明等內容對數據信息進行驗證,如果第二次驗證的結果與第一次完全一致,即再次獲得了全鏈節點的共識,則可進一步說明交易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銀企對賬雙重傳播和驗證機制在保證交易數據真實、可靠的同時兼顧傳播的效率,對于傳統銀企對賬模式進行了很好的改善。
3.信息共識機制。區塊鏈共識層技術架構出的銀企對賬信息共識機制,以獨特的視角解決了長期困擾在線交易的“雙花問題”和“拜占庭將軍問題”。這兩大問題的核心在于解決在線交易中交易雙方的信任度問題,這一問題在過去通過架構以銀行為中心的信任機制來解決。銀行在國家信用背書的前提下成為了信任機制的中心角色,再由銀行作為可信任的第三方對交易雙方的信用進行評價、維護和保障。然而近年來,銀行存款丟失案件的頻繁發生,銀企互信矛盾激化,單純以銀行為中心的信任機制也倍受考驗。區塊鏈技術的Token范式具有“類貨幣”的屬性(徐忠、鄒偉偉,2018),實現了區塊鏈共識層以“集體共識”代替“絕對信任”,以“去中心化信任機制”代替“信任中心機制”的有機轉變。
相比傳統的信任機制,區塊鏈共識層通過共識算法的形式實現了信息的共識。共識算法又可分為工作量證明法(POW)、股權證明法(POS)、延時工作量證明法(DPOW)等不同的共識機制算法。這些算法雖然在采用的共識機制上有所差異,但目的都在于通過共識機制使數據信息得到全鏈的確認和驗證,當信息需要修改時也需要在多個節點得到確認和驗證。這一模式以共識的方式解決了信任的問題,極大降低了單一節點篡改數據信息的可能性。
本文在會計三式記賬理論基礎上,將銀企對賬的共識機制歸納為銀企對賬引入“公共賬本”機制。三式記賬法作為近年來一種新興的記賬模式,最早是由Grigg于2005年提出,主要的觀點是在復式記賬的基礎上引入第三方公共賬本。如何保證第三方的信任度是導致三式記賬無法推廣的難題,而區塊鏈技術的共識機制為此提供了可能,將有助于構建兼有一致性和獨立性的共享賬本(Juan Ignacio Iba?ez等,2021)。與傳統模式不同的是,這一機制下的構建“公共賬本”并非依托于某一特定對象,也無須依靠國家的信用背書,而是利用共識層的共識算法即達成共識,以機器共識取代人工共識。在這一機制下的銀企對賬工作中,銀行也不再充當信任中心和對賬中心的角色,而僅是銀企對賬共識機制中的一個節點,企業在這一機制下也可主動發起銀企對賬,擺脫了過去長期被動參與銀企對賬的情況,有助于提高企業參與銀企對賬的積極性。
4.智能合約機制。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的激活器,銀企對賬智能合約機制在搜集獲取機制、傳播驗證機制、信息共識機制等底層技術機制架構基礎上,有機串聯銀企對賬底層技術,為銀企對賬可能出現的任何風險點進行提前預警。具體而言,首先所有進入區塊鏈的節點在接入前均要簽署一份基礎智能合約,這份合約對于合約內容、違約情形及所承擔的責任、外部核查數據源等方面進行了事先規定,從而確保在簽署后能無條件地適用該智能合約。其次,智能合約在簽署之后將會與銀企對賬數據信息一樣被分布式儲存并自動化運行,當任一節點觸發了違約情形,將會自動執行違約情形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從而降低了人工干預單一節點實施舞弊的可能性。此外,除了基礎智能合約的設置,智能合約的可編程性滿足了個性化合約的設置要求,可在基礎智能合約的基礎上對為安全性要求更高的節點如銀行節點設置安全性更高的智能合約。最后,智能合約機制的設立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銀企對賬系統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有助于區塊鏈其他實踐應用的落地實現。
綜上,區塊鏈技術的運用確實能為傳統銀企對賬模式的完善提供新思路,將會對傳統銀企對賬模式進行有效的完善和創新。為進一步發揮銀企對賬的作用,推動區塊鏈技術與銀企對賬深度融合應用落地,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和建議:
1.提高對銀企對賬工作的重視程度。缺乏對銀企對賬工作應用的重視是導致銀企對賬工作在實務中難以發揮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完善銀企對賬工作,首先要提高對于銀企對賬工作的重視程度,充分認識到銀企對賬在保證資金安全、促進銀企互信、防范內外系統性金融風險等諸多方面發揮的突出作用。銀行可將銀企對賬的開展效果納入銀行員工的日常績效考核,企業也應當認識到銀企對賬對保障自身資金安全的重要作用,金融監管部門可將銀企對賬開展情況作為考核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標,全方位提高對銀企對賬工作的重視程度。
2.加快培育“區塊鏈+會計”高素質人才。“區塊鏈+會計”作為會計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將會對傳統會計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為此,加快培育“區塊鏈+會計”高素質人才顯得尤為迫切。可通過開設“區塊鏈+會計”課程,實地走訪智能財務應用的公司,組織“區塊鏈+會計”學術講座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就區塊鏈技術與銀企對賬的融合、區塊鏈技術與實時審計融合、區塊鏈技術與管理會計等諸多“區塊鏈+會計”前沿理論研究內容進行詳細介紹。這不僅有助于培育一批“區塊鏈+會計”的高素質人才,還能夠進一步促進“區塊鏈+會計”理論和應用研究。
為確保記錄的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避免無效信息的繼續傳播,區塊鏈技術在傳播機制的基礎上,還為銀企對賬構建了可靠的驗證機制。當交易數據信息在P2P網絡中得到第一次傳播后,將會進入驗證機制。區塊鏈技術事先就對交易數據的有效性設立了標準,每一個節點會從數據結構、語法規范性和數字簽名多個方面來檢驗交易數據的真實有效性,與此同時,通過工作量證明法(POW)等共識算法機制開展競爭性的交易驗證。
3.加強銀企對賬的金融監管力度。保障企業資金安全作為銀行風險防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于銀企對賬的金融監管力度將對防范內外系統性金融風險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一方面,加快出臺有關銀企對賬風險防范的政策文件,健全我國銀企對賬監管法規體系,特別是加強對于企業在銀企對賬過程中所承擔的義務及法律責任的規制。另一方面,通過區塊鏈技術,相關監管部門也可顯著提高金融港監管的力度,通過加入銀企對賬區塊鏈網絡,改善傳統的人手不足、經費不足等制約條件,更好地對銀企對賬工作開展全面的金融監管和舞弊防范工作。
4.推動區塊鏈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的有機統一。銀企對賬所起到的保障企業資金安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等作用,要求在銀企對賬數據信息傳輸和核對中兼顧實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由于區塊鏈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在數據信息安全性保障、實時性傳播和共識算法上存在差異,單獨利用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其中一種作為共識機制無法很好地滿足銀企對賬對于數據信息的需求。為此在區塊鏈技術與銀企對賬的融合過程中促進區塊鏈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技術等共識機制的有機統一,綜合發揮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實時性、安全性、可靠性的特點,使區塊鏈與銀企對賬深度融合應用更為順利。
在區塊鏈技術3.0時代背景下,區塊鏈技術與銀企對賬的深度融合將極大拓展和提升會計核算職能的發揮,為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提供充分保障。然而區塊鏈技術自身存在的一些技術缺陷,是制約區塊鏈技術與銀企對賬融合仍無法大規模應用的重要因素,如區塊鏈應用平臺前期投入成本過高,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的關系難以協調,區塊鏈技術三元悖論等問題,使得許多企業對于區塊鏈技術望而卻步。相信在未來,隨著對區塊鏈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研究的不斷加深,相關問題會得到有效解決和完善。區塊鏈技術將與RPA財務機器人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一道,共同促進十四五期間“會計工作數字化轉型”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