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新
正值初秋時節,南風徐徐,豫北大地一派晴和。洹水岸邊,亭亭的高枝上,木槿正開得絢爛,石榴花嫩紅得耀眼。在舉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新冠疫情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控制。是的,又有什么困難,能阻擋中華民族闊步前行的腳步?!放眼看,艷陽天下,極目遠處是隱隱橫亙的太行山。
在這個秋日里,筆者和幾位好友向著安陽市殷都區曲溝鎮東彰武村走去,要去看看這里的新農村建設實況。東彰武,本是豫北平原西部的一個千年古村落。其南接中原花卉之鄉龍泉鎮,北依東西交通動脈安林高速,西望綿延八百里太行山脈,東傍一帶清流金線河,正是山川形勝之地。
一路行來,但見村頭叢叢翠竹掩映之中,村舍儼然,錯落有致。不遠處就是村委會辦公樓了,路邊鉆天楊聳立如柱,白皮松傲岸蔥郁,不由得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樓前是三務公開欄,全村概況、黨務、村務和財務,樣樣清晰在目,村規劃發展圖更是直觀可見。
黨建引領,是開創基層工作新局面的法寶。隨著探訪的一步步深入,讓我們把鏡頭聚焦到東彰武村,來再次印證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吧。
黨建引領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的長期革命斗爭、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堪稱一大法寶。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我們黨就逐步成功地把黨支部建在了工農紅軍最基層的班排里。在每一個連隊,在每一個班排里,都構筑起了自己的思想堡壘。正是有黨支部在最基層發揮著強有力的作用,正是有無數黨員在長征途中、在陜北高原、在華北平原、在東三省、在大江南北出生入死,沖鋒在前,我們的人民軍隊雖屢遭挫折,卻始終在一步步地發展壯大,最終取得一個個重大戰役的勝利,解放了全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進入到了社會主義建設時代。我們黨把支部建在了城市的機關和街道,建在了工廠、礦山的生產車間,建在了農村生產大隊,建在了牧區和林場。無數不計名利、不計得失的共產黨員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與翻身做主的廣大人民群眾甘苦與共,艱苦創業,忘我工作,才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從多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凡是黨建抓得緊抓得牢的地方,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群眾的滿意度也是普遍高的。

東彰武村 ▲
而在東彰武村,我們欣慰地看到,多少年來,村黨支部始終是把黨的建設擺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村“兩委”成員始終相信:只有綱舉才能目張,黨建搞上去了,村里各項工作都會迎刃而解。支部有黨員97名,分4個黨小組。全村3000余人980余戶,有村“兩委”成員9名,村民代表55名。市人大代表張廣慶同志作為村“兩委”的領頭雁,始終秉持以黨建促發展的理念,重視隊伍建設,引領各項村務蓬勃發展。黨史教育,是黨建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多年來他們遵循黨中央提出的“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思想塑造人……”的方針,按時上黨課、學黨史。通過“三會一課”制度,利用遠程教育平臺和學習強國平臺,調動學習積極性,堅持把黨員集中學習和自學結合起來,著力提升全體黨員的綜合素質。長年的學習,使每個黨員都知道肩上有責,更明了心中有戒。
村黨支部能夠充分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作用。村“兩委”堅持民主決策,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和“三重一大”的規則來規范村里重大發展事項。開展黨員活動日村民代表會議,定期公開黨務、村務和財務,全方位接受群眾監督。村“兩委”成員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自覺做到“兩個維護”。村黨支部歷年來多次榮獲基層先進黨組織、優秀黨支部等榮譽稱號。在干事創業和工作實踐中,黨組織的凝聚力得以提升,黨員凸顯出先鋒作用,村干部得到了磨煉,農村基層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干群關系也愈加融洽。“加強組織建設,服務人民群眾。”張廣慶等兩委一班人,始終不折不扣貫徹這一宗旨。正是有以組織振興為龍頭、以黨的建設為綱領這樣的集體共識,他們才能心系群眾,務求實政,真抓實干,在新農村建設中成效顯著,帶動起鄉村各行業全面振興。他們積極壯大集體產業,一步步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扎實的努力帶來了村容村貌的全面提升。
說起東彰武村來,安陽人大都知道,該村在改革開放之后,就一躍而起成為河南省北部鐵合金產業的起源地。鐵合金產業曾在東彰武的村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進入新世紀以來,村“兩委”沒有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不斷探索新產業項目,積極謀求多方位發展。他們順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抓住國家增加農業方面資金投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良好機遇,站在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村工作的高度,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花大力氣發展綠色生態效益型農業。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因村子南鄰中原花卉之鄉——龍泉鎮,群眾在苗木種植上很有經驗。花卉苗木產業,雖然其體量在全村經濟中比例不大,但卻一直在穩步發展、穩步提高。村“兩委”尤為重視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堅信這是一條有著良好前景的路子,能夠為全村產業興旺增添新動能、激發新活力。秋豐合作社的成立和發展,就是一個好典型,尤其值得推介。為壯大集體經濟,把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東彰武村于2019年上半年流轉300畝地,由村集體和個人共同出資,注冊成立了“村、社、戶一體”的安陽秋豐種植專業合作社。該社抓住近年來全省環保治理和產業轉型的良好機遇,讓群眾以土地和資金入股,建起新型生態農業園。該社致力于發展生態林果化、園林和高效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帶動第三產業,增加群眾就業機會,從而實現在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上的多方共贏。
合作社前期投入800萬元,租賃土地275畝,安排人員到外地學習栽培技術。已建成連棟塑料大棚數座,主打綠色盆菜,從外地引進了紫京水菜、紫松菜、雞毛菜、芝麻菜、烏塌菜、紫鉆油菜等10余種供應中高端市場的無公害蔬菜。支部書記張廣慶介紹:秋豐合作社還帶動全曲溝鎮的38戶貧困戶和11戶低保戶五保戶,一起增收致富。據合作社前期試種統計分析,每畝大棚可種植2000余盆盆菜。按市價估算,除去銷售和生產損耗,每年正常生產8茬,畝收入可達15萬至20萬元。新型生態盆菜項目現已形成良性循環,隨著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合作社逐步采用自動化設備,將具備在豫北地區同行業的較強競爭力。目標是到2023年底,規模擴大到200畝連棟大棚種植。
本著科學求實的態度,合作社對盆菜的市場優勢進行了詳盡的供求分析。盆菜生長中通過進口椰糠和有機肥,大量吸收外界營養。生長中也可加入鈣鐵鋅硒等人體所需元素作為調劑,使其營養更加均衡。銷售中可應客戶需求連盆一起配送,送達后盆菜仍可存放10—15天,隨食隨采保持新鮮。合作社尤其注重菜品的質地,多數盆菜能還原30年前的口感,因而省內外各地餐飲業的消費需求極大,按15—30元每盆的批發價格尚處于供不應求狀態。該社現階段以盆菜為主,隨后逐步增加芽苗菜、靈巨菇等特色品種,并開展研學項目。未來投資估算2000萬元,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帶動30萬人前來研學和觀光,預計有望實現產值1000余萬元。
村委委員楊秀英具體負責秋豐合作社的管理,她衣著得體干練,很有信心地對我們一行人說,秋豐的發展方向是要打造集種植、研發、銷售、電商服務和物流一體化為一體的示范企業,力爭用3年時間,把盆菜項目打造成該領域在豫北地區首屈一指的品牌,目前已獲得各級政府認可和大力支持。2020年開始第一批連棟大棚建設,僅用3個月就建成開始試種,當年就爭取到政策補貼60萬元,順利通過項目驗收評審。合作社正穩步構建起成熟的餐飲市場銷售渠道,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電商銷售平臺的設置,可以此作為主渠道發展穩定的中高端客戶。

東彰武村蔬菜大棚 ▲
聽著這些介紹,端詳著這一大片油綠蔥翠的盆菜,我們深有感觸,真是不虛此行哪!筆者認為,秋豐合作社的蓬勃發展,給當地社會帶來的決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它還體現在生態效益和政治效益上。該社開創了當地由工業類項目向現代化生態農業轉型的先例,同時還帶動了38戶貧困戶、100余人持續增收,擺脫了貧困處境。張廣慶同志又中氣十足地說:“下一步合作社將進一步擴建基礎設施,購置細培和產品研發設施,開展旅游觀光和研學基地培訓等,盡全力打造中原一流的高效農業合作社!”
東彰武村,本是一片深蘊著歷史淵源的土地。往上推比較典型的是三國歷史文化元素。相傳蜀漢劉備之子劉禪,即劉阿斗因失國而降魏后,輾轉離開故國蜀地。晉取代魏后,阿斗被晉武帝司馬炎軟禁于村子南邊不遠的龍泉鎮一帶。因此這一帶地名的來歷大都與劉阿斗在此的閑居生活有關,譬如蜀村、彰武、龍泉、馬莊、龍宮等,每個地名都隱含著相關歷史傳說。彰武村名的由來,相傳是阿斗念及其父劉備創業不易,遂以皇父的年號“章武”來命名該村。后經千年演化,遂成“彰武”。緊挨村莊有北流而去的金線河,因蜀地有金沙江,這一小河便被稱做金線河,以表阿斗不忘故土之意。閑時在上述幾個村子走走,踏訪錯落在丘陵之間的一個個古村寨,很能讓人撫今追昔,感喟一番。現如今,村“兩委”正在著手挖掘東彰武千年歷史變遷中蘊含的地名文化、三國文化和儒家文化,探究其人文底蘊,為下一步編撰村史整理第一手文史資料,傳承好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靈魂之所在。村里積極傳承孝善文化,弘揚仁、義、禮、智、信和二十四孝等中華美德,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群眾活動。定期進行新鄉賢、好婆婆、好兒媳等道德模范的評選。重陽節表彰數十名道德模范,對150多名70歲以上老人送上尊老敬老餃子宴。建孝善一條街,用“古二十四孝圖”來教導年輕一代遵循優良傳統。一系列舉措在全村廣泛形成“心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的“重孝道、守規矩、講文明”的新風尚。
積極倡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用醇厚、文明的鄉風來提升村民素質和公德意識,增強群眾之間的親和力和整個村集體的凝聚力。走進居民小區,宣傳欄里道德之家、優秀黨員、先進個人和好婆媳的版面非常醒目,真是民心所向。兩周一期的農民大講堂和家長課堂,已舉辦多期受到普遍歡迎。村里規定了紅白喜事的簡辦流程,一個事辦下來即可節約成本2萬元左右,有效遏制了攀比陋習和鋪張浪費。已連續6年舉辦東彰武村春節聯歡會,群眾歡聚一堂,共話新時代年景,共享大家庭溫馨。尤其是第六屆聯歡會體現時代風貌的節目《三德歌》,主題鮮明,表演精當,受到普遍好評。這些在文化振興上的實踐,樹立起了社會正氣,引領著民眾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做好主人翁,攜手共建宜居家園。
村“兩委”歷年來都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力促產業興旺,邁向生態宜居。前些年村集體用40多畝場地新建了物流園,既解決了企業與占地群眾的矛盾,又使村集體收入由原來的20萬元增至50萬元以上。春節剛過,村“兩委”帶領全村群眾加班加點,用一個多月時間復耕了繞城高速拆遷遺留的68畝耕地,對南林高速與西北繞城高速互通連接處,墊資100多萬元進行了綠化提升。又配合兩廊綠化和國儲林通道綠化,流轉土地700畝用于生態綠化。村兩委用墊資和賒賬方式,拿出100多萬元,修通了紅楓大道。又用兩個月時間修通了460米排洪暗渠,硬化兩條路面10600多平方米。大路連接了村子向東、向北的出村主干道,一舉解決了群眾的出行難題。

東彰武村群眾和學生共慶建黨100周年 ▲
村民自建社區兩期,已全部入住378戶。社區均為六層樓,且裝有電梯。2017年投入資金665萬,成功引進相變儲熱電清潔取暖項目,采取集中式相變儲能供暖模式,清潔環保,成為全省第一個農村社區集中供暖試點,把“雙替代”工作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人居環境大清理工作,是整治村居環境的重要舉措。在這方面村里出資3萬多元,黨員和村干部行動在前,對背街小巷衛生死角先集中清理,再統一綠化。實行常態化檢查,一出現反彈即在廣播上和微信里進行批評,提高群眾的衛生和文明意識。
延攬人才和培養年輕一代,更是村“兩委”多年來著力而為的事情。每年都舉辦村集體茶話會,邀請常年在外創業的本村人士齊聚一堂,共話東彰武前景。請他們根據本村各方面現狀,與各自的事業領域找到最佳契合點,共商發展大計,以期回饋家鄉。鼓勵支持青少年們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村里規定每年高考,凡考上一本類大學者,獎勵3000元;凡考上二本類大學者,獎勵2000元。種種得力措施,對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全村子弟的健康成長,起到了強大的助推作用。
如今以黨建為引領,推動村集體不斷壯大適合村情的特色產業,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致富路,這一策略已成為東彰武村干部群眾的高度共識。村“兩委”成員團結一心,把全部身心和才智,都奉獻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著活力的沃土上。他們以經年韌性的堅持腳踏實地一路走來,凸顯出農村基層黨支部作為一線堡壘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支書張廣慶對前來尋訪的我們表示:按照殷都區以工業強區、文旅興區、商貿活區、生態美區的總體目標,村“兩委”制定出東彰武村五年創業發展規劃。將繼續把以黨建帶扶貧做好,使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鞏固。一如既往在壯大產業上做文章,加快推進鐵合金園區建設,鼓勵企業退村進園,多給群眾就業機會。搞好田園綜合體,完善合作社盆栽產業園建設,完成合作社林果化園區種植項目。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形成鐵合金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林果化種植園區齊頭并進的架構。要在三年內,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向100萬元以上邁進。要新建100套老年公寓,盡可能提升行動不便的老人的生活舒適度。擬建以日間照料為主、集中供養為輔的村養老院,讓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能安享晚年。將緊貼腳下這片土地,發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用蘊含故土情懷的文化活動,來凸顯文化自信。
是啊!無數實踐已證明,領導班子的戰斗堡壘作用是從來都無可替代的。我們完全相信,東彰武村“兩委”一班人,將會進一步認知新發展形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帶領全村群眾展示出更大作為,譜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在中州大地,在豫北平原,一個整潔而豐饒的文明鄉村——東彰武,將會闊步前行在新時代的大潮中,愈加煥發出其獨具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