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人們總是喜歡將月亮和秋天連在一起,因為秋天的月有別樣的美。
秋天,天高氣爽,風清云淡,藍天白云,晴空萬里。秋天的風,不急不躁,秋天的陽光,不火不烈,秋天的雨,晶瑩剔透。秋天,總給人帶來無限希望和遐想,一切都剛剛好。白天,蔚藍的天空像一塊覆蓋大地的藍寶石,純粹而潔凈。朵朵白云像一團團軟軟的棉花糖,恣意地飄蕩;又像一只只肥肥的小綿羊在草原上自由奔跑。隨著最后一抹夕陽抖動著七色的彩帶,飄落在天際,月亮終于露出了她的臉龐。看那月亮,圓圓的掛在寂靜的天空,銀輝萬里。那月光清澈如水,潑灑在樹梢上,在院子里,在夜行人的身上。千姿萬態秋月朗照,一切景物都似乎蒙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大地經過月光的洗禮,時光只剩下一片空靈;人心經過月光的浸染,心靈只剩下一片空明。秋天的月是寧靜的,安詳的,也是富有詩意的。
秋月下的樹林,帶著一絲神秘,顯得朦朧而幽深,讓人捉摸不透。秋風襲來,枝葉輕搖擺動,“山風吹空靈,颯颯如有人”的空寂幽靜即刻映入眼簾。秋月下的田野,彌漫著一股果實的暗香,月亮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慢條斯理地梳捋著白花花的胡須,慈祥地看著那一片片成熟的稻田,輕嗅著那醉人的稻香,笑成了一個大圓臉。秋月下的河流,披著一層薄薄的銀紗,水是清亮的,寂靜的,河水不緊不慢,緩緩流動,幾片紅葉黃葉飄落在水面,親吻著河水的臉,似在竊竊私語,書寫著秋的詩意。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園的時候也在秋天。秋季,潮濕悶熱逐漸消退,沙塵未起,空氣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
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中秋”節就這樣應運而生。中秋之夜,月亮正圓,秋天已過一半,天高氣爽,能見度最好,人們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賞月的習俗。形似一輪滿月的圓圓的月餅也就逐漸演繹成家庭團圓的象征,成為“中秋”節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古往今來,秋月總是引發文人墨客們才思泉涌,逸興云飛,妙筆生花,佳作紛呈。
秋風清,秋?明 ,
落葉聚散,
寒鴉棲復
驚。
相思相見知
何日,
此時此夜難
為情
—李白《秋風清》
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以寒鴉自比,表達了無限惆悵的心情。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
詩人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秋月照洞庭,湖水波光粼的絕美山水圖。
清溪流過碧山頭,
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
白云紅葉兩悠悠。
宋代詩人朱熹創作的七言絕句《秋月》,借助于描寫秋月下的小溪,抒寫了超凡脫俗、灑脫自在的情趣,流露出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懷。
現代詩人徐志摩在其詩作《秋月》中也表達了對秋天的月亮情有獨鐘:
一樣是月色,今晚上的,
因為我們都在抬頭看—
看它,一輪腴滿的嫵媚。
從烏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
分外的圓……
靜坐遙望秋月,銀輝灑滿心田,看你眾星伴月,詩情撩人心弦。我喜歡秋天的月亮,或許是因為她的高冷,她的清新,她的靜謐。 她略帶一絲凄涼,凄涼里有種寧靜,寧靜里有種平和,平和里有種安然。沐浴在銀紗般的月光下,品味著清清淺淺的花香,回味著濃濃淡淡的心事,感受著歲月的朝起夕落,感懷著人生的風雨如歌。這是怎樣的超然物外?這是何等的愜意抒懷?讓這秋天的月亮詩意著我的歲月,寫意著我的流年,斑駁著我的光陰,永生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