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紅河縣,干熱河谷是典型的生態景觀。在這片紅土地上,有一種格外“堅強”的植物——牛角瓜。別看牛角瓜的外表平平無奇,它是云南特色木本種質資源,耐干旱、耐鹽堿、耐瘠薄,是重要的生態修復鄉土樹種,其種毛纖維是一種生態環保的新型天然植物纖維,其手感柔軟順滑,高中空度,吸濕性大,可以作為保暖、吸水吸油和浮力等材料。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李毓陵于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觸到牛角瓜,就驚訝地發現,從這種天然中空纖維植物中得到的冠毛纖維,用于紡織生產具有很多優點,面料不但有絲綢的滑爽質感,又有一定的透氣性和舒適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生態環保的天然纖維材料。同時,對于當地來說,牛角瓜的規模化栽培也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有效途徑。
如今,在李毓陵教授團隊與紅河縣的通力合作下,滬滇科技合作示范點落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紅河山地未來種質資源創新中心,示范點的重要項目“紅河谷特色天然中空纖維植物的提纖和養生工程示范”獲得了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與云南省科技廳共同授牌,項目著重破解牛角瓜天然中空纖維紡紗難題。讓這片紅土地上的牛角瓜開出“經濟之花”“生態之花”,助力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
(摘自《科技日報》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