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侯玉潔
摘要:秸稈回收利用問題一直是一個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本文結合黑龍江省回收秸稈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結合黨的最新政策與當地秸稈企業發展狀況,對黑龍江省的秸稈回收現狀進行論述,深入了解黑龍江省秸稈回收狀況及其可行性進行分析,旨為發展黑龍江省特色新型農村秸稈經濟提供可行性意見。
關鍵詞:黑龍江;秸稈回收;處理;建議
秸稈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氮、磷、鉀等有機物質,是農作物生產的主要副產品,是一種可再生的生物能源。黑龍江省以其獨特肥沃的土壤環境種植著大量的農作物,與此同時,也伴隨著秋季收獲農作物后產生大量的秸稈。黑龍江地區由于處理秸稈技術不成熟、交通運輸方面不便利、部分農民回收秸稈意識不強烈,甚至采取露天燃燒秸稈的處理辦法,使得資源造成浪費、大氣污染,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運用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將農作物秸稈進行機械化、肥料化、飼料化與基料化等一系列回收處理,有利于發展農村經濟,構建農村經濟循環體系,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還可達到農民創收的效果。可見,秸稈回收處理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1 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地處我國北方,四季分明、冬季嚴寒,農作物為一年一熟,是秸稈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2019年黑龍江省農作物種植面積為1433.8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為0.7503億噸。其中,黃豆產量780.8萬噸,玉米產量為3939.8萬噸,水稻產量為2663.5萬噸。在2019年的農作物秸稈產量高達1.3億噸,可收集量達1億噸,占全國秸稈總量的1/8左右。隨著農械機構的調整與種植結構的改變,黑龍江種植秸稈呈現區域性分布,北部和中部為大豆種植區域;東北部以水稻播種為主,主要種植區域為方正縣、通河縣、尚志市、鐵力市、五常市和延壽縣等;南部以玉米為主,主要種植區域分布在龍江縣、雙城市、青岡縣、林甸縣、肇東市、肇州縣等。連片區域性的分布為秸稈回收提供了有利條件。
1.2 政策支持
黑龍江省對秸稈焚燒問題以及秸稈綜合處理高度重視,自2015年起發布《禁止秸稈焚燒緊急通知》,加強對秸稈焚燒的管控力度,通過遙感監測疑似火點,確定重點監控地區;2016年在《農作物秸稈焚燒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針對全省禁止秸稈燃燒相關工作,摸索禁燒的有效機制,探索秸稈多途徑解決方式;同期發布《禁止野外焚燒秸稈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方案》中,明確重點禁燒區,利用秸稈特性結合地區特點推廣“五化”技術,即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技術的推出,拓展秸稈處理方向,盡可能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2018年政府落實《三年行動計劃》,對哈爾濱市、綏化市、肇州、肇源地區實施扶持政策,一方面投入資金購進處理秸稈機器設備,另一方面通過秸稈還田補貼、秸稈離田補貼、調動農民積極性;近兩年連續提出《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一主兩輔”(還田為主,燃料化,飼料化為輔)為總目標,繼續完善秸稈扶持政策,明確分工,強化監督力度,做好宣傳工作,讓民眾主動參與其中。
2.1 秸稈焚燒和廢棄現象仍屢禁不止
黑龍江省由于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發展形式的變化,農作物產量的增長,導致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產生大量秸稈。因為秸稈資源豐富,秸稈處理成了緊要的問題,焚燒是農戶處理秸稈的主要手段,還有將秸稈直接堆積到河道、路邊等的現象,秸稈整體利用率低。秸稈分布分散、范圍廣的地區,造成了焚燒監管不全面的現象、春耕前秸稈焚燒現象尚且存在。
2.2 秸稈回收機械技術與當地不匹配
一是當進行農作物收割時,秸稈粉碎裝置玉米聯合收獲機對秸稈進行直接粉碎,進行處理還田。由于當地溫差、氣候等多種條件造成秸稈降解程度不顯著,對于第二年春季播種造成嚴重影響。二是采用秸稈集條、打捆制度,將秸稈進行打包處理,運輸到附近企業與工廠進行利用。此方法需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大部分地區難以實現。三是回收秸稈更新技術不及時,多年來倡導的五化政策沒有科學實踐。其中很多技術都是多年的老技術,缺少創新型技術的集成與應用,秸稈中的一些纖維素、氨基酸、多糖等物質沒有得到有效開發,限制了秸稈綜合利用的深層次發展。
2.3 缺少龍頭秸稈企業
黑龍江省秸稈科技工業化起步較晚,沒有成型的秸稈回收鏈條導致運輸成本升高,缺少完善的秸稈高新技術能力處理秸稈原料降低企業成本。相關企業對于秸稈回收利潤率較低,導致不愿回收秸稈。秸稈回收企業呈現分散分布,整體經濟效益不高,除了發電廠規模較大外,其他的均為小規模的作坊式企業,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缺少當地龍頭企業進行統一帶動秸稈回收。
2.4 政策體系不完善
為生態環境穩定發展,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針對秸稈亂燒導致污染大氣環境現象,國家頒布相關禁燒禁令,但是效果不顯著。一是政府扶持力度不足,難以調動農民禁燒積極性,同時對于秸稈回收企業補貼政策力度不強,難以吸引當地企業。二是政府難以全面監督,農民為了逃避懲罰,會在深夜進行秸稈焚燒,部分地區采用利用遙感技術日夜堅守浪費大量的行政成本。三是政府宣傳力度不到位,宣傳模式單一,普遍由村委會直接下發農民。有些宣傳政策內容過于冗長復雜,由于文化差異,部分群眾接受起來有難度。
3.1 提高農民秸稈回收意識
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從思想上調動農民回收秸稈的意愿。通過多媒體行業等加大對秸稈回收有利影響的宣傳,讓其意識到回收秸稈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經濟補貼也可以為綠水青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轉變其固有思想,提高農民回收秸稈自主性。傳播有關禁止焚燒秸稈的法律法規,讓農民深入了解焚燒秸稈的不利影響,通過秸稈回收利用,構建回收秸稈體系新型農村,以此推動當地特色農業經濟。
3.2 研發高新秸稈處理方法
通過成立專業的研究機構,充分利用秸稈“五化”特性作為研究方向,研究新的成型規模化的技術,技術進入成熟期時,因地制宜推廣“五化”創新性新型技術。引進技術人才,對現有先處理秸稈機器進行優化升級,提高機器工作效率,在通過高新技術研發最新型的秸稈機器,發明新型秸稈粉碎機制、新型秸稈收割機制,運用更加科學創新高效處理秸稈,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依據黑龍江省實際情況對國外先進技術進行引進,促進秸稈高新回收體系發展。
3.3 構建秸稈循環體系
解決秸稈存儲、運輸問題是構建秸稈循環系統的關鍵性因素,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發揮所長。分別從機械化收割、打捆、運輸、回收作為著力點,政府應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合理規劃秸稈運輸途徑,可在各個村落構建秸稈回收集中站進行中轉,在各個縣構建秸稈回收站進行秸稈存儲,降低秸稈運輸成本。企業應擴展當地秸稈的利用,將秸稈應用到各個工程領域中發揮秸稈的最高效力。努力打造新型農村與當地產業經濟嚴密結合,發展當地特色型秸稈回收循環體系。
3.4 政府扶持措施
對研發秸稈新型處理方式的企業給予大力支持,讓回收秸稈企業真正意義上做大做強,帶動秸稈事業的發展。可頒布針對性的政策,給予資金補貼作為研發經費,同時減免部分稅務。通過政策性引進相關秸稈技術人才,構建秸稈處理體系,初步形成試點進行測試,檢驗技術成果,推廣成型技術。加大對農民資金扶持,調動農民積極性,焚燒工作不單單是政府的獨角戲,應是各方面的良好配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秸稈焚燒的懲罰措施,彌補缺乏法律依據的缺陷。政府在監督過程中應恪盡職守,避免懶散懈怠,政府內部合理分工,設立獎懲機制,人員內部彼此監督,相互激勵。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融桿途App”(項目編號:202010245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指導教師:張鳳娜(1982-),女,哈爾濱金融學院講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企業治理、消費經濟。
作者簡介:劉爽(2000-),女,金融系信用管理本科生。
侯玉潔(1999-),女,金融系信用管理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