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來自寧夏的攝影人,他們的攝影作品題材不同、角度有別、風格各異。他們用鏡頭記錄時代,記錄腳下的這片土地和生活的人們。一張張圖片后面是他們對世界、對社會、對文化、對傳統、對生活、對人生的觀察、思考、探究與發問。感謝寧夏攝影家協會給予本欄目的專業推介,讓更多的寧夏攝影人走入讀者視野,用攝影作品響亮地發出寧夏聲音。
——編者

季正,寧夏攝影界新秀,常年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拍攝了大量人物肖像,并挖掘他們背后的故事,以客觀的事實講述,反映出不同年代人的真實生活現狀以及精神狀態。近年來,他的作品多次在麗水國際攝影節、大理國際影會、黃山國際鄉村攝影節、寧波國際攝影節展出,其中,《曾經的家》被中國攝影家協會寧波藝術中心收藏。策劃展出了《永遠跟黨走》《那一天有我》《有意思的童年》等展覽。
在寧夏攝影愛好者圈內,季正連續4年義務為攝影愛好者搭建平臺,義務為大家線上線下授課50多場,受眾超過1000人次。50多名攝影愛好者因水平提高獲得了區內各種攝影類獎項,并加入各級攝影家協會。

記者:你為什么選擇“建國”這個專題?
季正: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國”是國民名字中最具時代特征的名字,據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首次公布的全國與國慶相關的姓名統計顯示:全國名字叫“建國”的國民超過了96萬。“建國”寄予了他們深沉的愛國情懷。
記者:這組照片為什么這樣構圖,以及攝影語言是什么?
季正:我們常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決定拍攝這個專題后,我想了很久,決定從名字著手,因為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三個字,他們都有“建國”二字作為統一。所以,我選擇用統一的焦段、光圈,陪襯統一的“建國”。70個人用半身或者全身照來表現,因為根據拍攝對象的職業特征,有人適合坐著,有人適合站著,不過這些不影響統一性。我想要的效果是,通過人物的背景,就能看出這個人是從事什么工作的。
記者:你是怎么找到70位“建國”進行采訪拍攝的?
季正:剛開始有這個想法后,我在微信通訊錄里搜索了“建國”二字,發現有8位朋友叫建國,我就從他們入手,因為要拍攝70位“建國”,所以我不得不發動朋友圈,讓朋友們幫我找,我認為只有熟悉的人,才能知道他們的故事。
我前前后后一共見了200多位叫建國的人,從他們中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70位,涉及到寧夏各行各業,每個人的故事也非常動人。
記者:有沒有給你印象特別深的“建國”?
季正:這70位“建國”的故事都有記憶,要說記憶深刻,其中有兩位女“建國”比較特殊,通過這兩位女“建國”的采訪和拍攝,我發現女人一旦取名“建國”,她的性格和男人一樣剛強。
馬建國,銀川一所小學的女保安,學校校長都換了好幾任了,但她依然在崗,因為每一任校長都知道她勇敢堅強,所以就想留著她。馬建國在20多年前,為了生計打兩份工,白天在新華百貨當售貨員,晚上到學校當保安,那個時候治安環境差,她經常拎著一根鐵棒巡視校園,抓住的小偷和被嚇跑的小偷上百個。







還有一位叫王建國,退休前是附屬醫院的大夫,上班的時候想辭職做生意,但總是被家人阻擋,終于熬到了退休,便開始了她的“經商夢”,街頭賣過衣服、租過門簾房、開過小商場,后來她終于成功,開了一家11層的酒店,通過自己對醫養的專業優勢,再加上寧夏氣候冬暖夏涼,她的酒店做起了養老的生意,現在火得不得了。
記者:看了你這組照片,其中有1名大學生,還有1個8歲的孩子都叫“建國”,他們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季正:這個專題從開始拍攝,我就一直尋找孩子叫“建國”的,因為我想以孩子作為這個專題的結束,寓意著“建國”后繼有人。所以,我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1名大學生和1名小學生。
這位大學生“建國”,從上大一下半學期開始,沒有向家里要過錢,都是自己打工賺取生活費,而且他的目標是,大學畢業那天,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買一輛5萬元左右的二手車開回家,拉著父母去旅游,他大二時,已經有存款1.5萬元了,這在眾多大學生中,絕對是一個特例。
8歲的孩子上三年級,因為出生時難產,母親被送往醫院后做了剖腹產手術,母子得以平安,父親是一位殘疾人,不懂什么是剖腹產,只是覺得現在國家的醫療水平高的難以想象,所以,孩子一出生給取名“建國”,想著孩子長大后一定要為祖國建設出把力。
記者:拍攝了這么多“建國”,你應該從中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變化,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嗎?


季正:國家的高速發展和富強,看得見的變化有城市建設、綠化,休閑運動場所的增加,高鐵、機場、道路建設等等,以及醫療、教育、文化等帶給我們的享受,其中很多細微的變化,需要我們經歷后才能感受到。而這些涉及各個行業的“建國”們,他們的故事就是在訴說這些變化。
送外賣的牛建國,因叫了“建國”,便告誡自己,不能當流氓,不能讓警察抓去,勵志要在城里買房生活,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護林員張建國,父親也是護林員,父親小時候經常在六盤山看到金錢豹,父親老了后就再也沒有發現金錢豹,他當了護林員后的近幾年,又能見到金錢豹出沒,這就是生態環境的改善,金錢豹才得以返回森林;火車貨運站的陳建國,一生帶出了20多名徒弟,分布在鐵路各個崗位,其中5個徒弟都和他一樣成了領導,可謂是桃李滿天下,這個專題拍攝快結束時,他升任高鐵機場站站長;顧建國,見證了寧夏從2G到5G的發展;王建國組建了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系;辛建國從判案中發現,人民群眾對法律認知的改變……
記者:你下一步有什么拍攝計劃?
季正:我傾向于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變化,一直以來我有一個千人拍攝計劃,通過1000個人的拍攝,去反映寧夏人的生活現狀,“建國”只是這1000人拍攝計劃中的一小部分,下一部分我想通過老照片和新照片的對比,去講述寧夏的變化,暫定名為“今非昔比”,準備近期著手拍攝,目標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