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賢 張 珂 蔡士澤南陽市科學院
民間傳說烙畫始于秦漢,興于東漢,盛于明清。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漢墓出土的漆匝等器物上發現烙印戳記,為傳說漢代曾出現烙畫工藝品提供了證據①艾秀琪:《中國烙畫技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中國藝術家征略》與《新修南陽縣志》兩本著作也記錄了在唐代與清代烙畫的發展狀態。南陽烙畫在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南陽民間藝人趙星三發掘整理,后經繼承發揚至今,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隨著火與鐵的出現,烙畫藝術的產生醞釀了上千年,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過漫長的探索與演變而逐漸形成的產物,展示了古人的精巧技藝和聰明才智。
烙畫又叫“烙花”“燙畫”“火筆畫”,通過控溫技巧在不同材料上勾畫烘燙而形成,與其他繪畫有著相通的造型方法,但烙筆工具的使用使其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風格,經過多年的發展,烙制工具和載體已有了很大變化,只有充分掌握烙制工具在不同繪畫載體上產生的肌理效果,才能塑造出理想的畫面。
材料因其不同的紋理、密度、干濕度、膠質含量會影響烙痕的均勻程度、最終形態以及最終色調。木材是烙畫常用的載體,具有紋理細膩、紋路圖案豐富的特點,通過烙畫藝人的巧妙設計,木材紋理可以和烙制紋理天然結合。烙畫在不同材質上呈現效果是不同的,早期烙畫多使用皮革、木板、竹子、葫蘆等,體積大不易流通傳播。1974年南陽烙畫廠成功烙制出長達6 米的宣紙烙畫《清明上河圖》,畫面細致生動,人物栩栩如生,宣紙韌性好可折疊,但隨著時間延長會出現褪色。1979年南陽市烙畫廠在宣紙的基礎上嘗試制作絲絹烙畫,特制的絲絹在韌性、可塑性、平整性、表現力等方面比宣紙有更大的優勢,更易保存,便于收藏運輸,從而代替了宣紙烙畫。烙畫載體的轉變豐富了烙畫的表現形式和工藝品種,使南陽烙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烙畫使用的工具有鐵釬、火烙鐵、電烙鐵、電烙筆等。南陽烙畫早期主要使用鐵釬依靠油燈加熱作畫,溫度不易控制,因此早期烙畫的載體主要是筷子、梳子、尺子、煙桿、拐杖等小型工藝品。后來發展出火烙鐵,火烙鐵體積大、加熱快,更易烙制大面積色彩,缺點是溫度仍不好控制。隨著電的使用,電烙鐵代替了火烙鐵,電烙鐵是以電工焊接時使用的烙鐵為烙筆,溫度可以控制,更加便捷。1958年,以王世英為代表的南陽市烙畫廠藝人成功研發出第一代電烙筆,徹底改變了烙畫的作業環境,打開了烙畫的發展空間。電烙筆的優點是重量輕、體積小,可以通過調壓器使烙筆溫度相對恒定,筆頭材質使用不銹鋼焊條,根據畫面需要將其制成不同的形狀,筆頭的形狀有直頭和彎頭,用筆時會采用筆尖、平面、側面和筆根部位,直接決定了與材料表面的接觸面積,從而達到勾線、烘色和大面積渲染的目的。
烙畫是溫度與材料之間的對話,早期的鐵釬和火烙鐵溫度不易控制,烙制的線條難以保持連續。電烙鐵、電烙筆可以通過變壓器和調溫器控制溫度處于恒定狀態,繪制出穩定的線條,也可以控制烙筆在材料表面的停留時間,使材料表面碳化形成深淺、濃淡、虛實的變化效果,呈現出古典美感。在烙制的過程中,烙筆筆頭加熱會導致碳堆積在金屬絲表面,影響熱量傳導到筆頭,筆頭因此會變黑變鈍,有停筆滯峰的現象,需要時刻保持烙筆筆頭的清潔,確保筆頭受熱均勻才能烙出色調均勻的圖案。
握筆姿勢及其與材料表面的角度、運筆的速度等都會直接影響烙成軌跡的寬度和深淺,使材料表面產生不同的碳化程度,從而產生不同的顏色變化。垂直握筆可以繪制細線,降低筆頭的位置可以增大筆頭與材料的接觸面積,繪制出更寬的筆畫。烙畫筆頭雖是硬的,但同國畫一樣講究運筆方法,有推、拉、提、按、頓、挫、轉、折、皴、擦等筆法,是國畫繪畫技巧在烙畫載體上的轉移,手指、手腕和手臂相互協調發力,與烙痕的變化結合起來,可以完美表現繪畫藝術的勾、描、擦、點、染等各種筆意,烙出豐富的層次和色調,將烙畫中古樸、流暢的烙痕之美表達到位。
烙畫是以火為墨,以鐵為筆,以木為紙,通過控制烙筆的溫度高低使其在創作載體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碳化效果的藝術。烙痕是烙畫的組成語言,因其不可修改性,作畫時務必做到“意在筆先,心隨意轉,落筆成形”,印證了古人提出的“骨法用筆”的重要性。隨著握筆力度和姿勢的變化,在不同介質上呈現出若隱若現、疏密得當的烙痕,巧妙利用“黑白灰”的畫面關系塑造出虛實結合的線條,以烙燙的形式表現出中國山水畫、工筆畫、寫意畫等內容,雖不如國畫柔美,卻自帶古典美感。此外,烙畫還可以烙出豐富的層次和色調,表現出西方嚴謹的寫實繪畫效果。
烙畫不上色時稱為“素色”,材料表面經過碳化,可呈現自然的淡黃、中黃、棕和黑色,達到近似中國畫墨分五色的筆墨效果。烙痕自帶的顏色呈現出古色古香的質樸美感,厚重典雅。此外,還可以通過套色來增加烙畫的風格變化,豐富畫面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滿足不同人們的審美喜好。烙畫套色有淡彩和重彩之分,淡彩是在烙制的基礎上用透明顏料上色,使畫面呈現清新淡雅的效果;重彩使用不透明顏料上色,可根據不同的材料載體采用水粉、水彩、國畫色、丙烯、彩鉛、織物染料等,通過分色、點色、襯色、脫色等方法將顏色與烙痕巧妙結合獲得豐富多變的畫面效果。
南陽烙畫在題材上繼承了中國古典藝術和人文風格,在畫面立意上以表現生活、服務生活、歌頌生活為主。筷子是南陽烙畫的重要載體之一,曾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遠銷海外。“百鳥圖”“百子圖”“八仙圖”“十二釵”等是烙畫筷子的常見題材,筷子文化是中國的獨特文化,“上方下圓”“成雙成對”“合二為一”無不體現了人們對世界的獨特理解,隱藏著古老的中國智慧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葫蘆也是南陽烙畫的常用載體,因其外形優美,寓意幸福和爵祿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以烙畫圖案來裝飾,更加生動而富有趣味。例如,在葫蘆烙畫上常見“福祿壽喜財,吉和安養全”等傳統吉祥文化題材,正所謂“取吉祥、討口彩”,使人們獲得美的精神享受,深受人們的喜愛。木板和絲絹尺寸靈活,可繪制內容廣泛,歷史人物、山水風景、花鳥都是常見題材。烙畫藝人集體創作的大型木板烙畫《黃河在前進》作為國慶禮品被懸掛于人民大會堂河南廳。南陽烙畫曾參加新加坡旅游紀念品展覽,宣紙烙畫《鐘馗打鬼圖》和條幅《江山錦繡圖》被新加坡國家博物院收藏,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近年來,南陽烙畫藝人在創作上堅持“文化藝術為社會、人民服務”的理念,繪制了一大批以歌頌革命歷史和勞動人民先進事跡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星火燎原》《挺進大別山》《黎明在即致敬英雄》等緊貼生活,反映時代,歌頌了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南陽烙畫紅極一時,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烙畫的身影,冬青木烙畫筷子曾被列為對外出口產品,南陽烙畫廠被列為“全國輕工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被授予“旅游產品定點生產企業”。現在,雖然南陽烙畫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受到全球工藝品多元化的沖擊,人們的審美和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南陽烙畫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
工具還停留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烙畫藝人使用的電烙筆都是自制的,而這些筆往往更好用,但需求量小不能批量生產,在技術上阻礙了烙畫藝術的廣泛交流和發展。材料仍局限在絲絹、竹、木、葫蘆等有限的幾種,對新材料的拓展、探索不夠。
多數從業者未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題材臨摹居多,擅長烙制的題材多是真實圖片的再現或臨摹現有國畫作品,很少能對其他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進行借鑒,不能根據現代人們對藝術的需求對烙畫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作品缺乏原創性和美學設計,難以得到年輕受眾的喜愛。同質化嚴重,存在無序競爭現象。
隨著人們生活邊界的拓寬,可選擇的新型工藝品琳瑯滿目,傳統的烙畫藝術受到工業化工藝品的強烈沖擊。
烙畫工藝品和旅游市場沒有形成良性互動,本地居民對烙畫的認識也還停留在較低水平,本地媒體對其報道簡單,缺乏綜合性、深入性的報道。
在廣泛的美術作品展覽、比賽中很少能看到烙畫作品,限制了烙畫的宣傳交流。
南陽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底蘊為南陽烙畫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南陽烙畫的傳承和發展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結合先進設計理念和科學技術手段,表現生活中的美情、美景、美事,使其更貼近人民生活,更具有時代性。
為了將烙畫的母本元素特征充分表現,應當充分運用和發揮烙畫材料本身的藝術特點,強化“烙”的特征,突出烙畫的個性,豐富烙畫的內容,這種特質是其他物質所不能代替的。“烙畫的欣賞性與技法表現性特點決定了它的繪畫性是其發展的第一性。”①林偉:《當代民間烙畫發展之路》,《大眾文藝》2014年第6 期,第42-43 頁。其本身的繪畫性決定其除了可以對客觀事物再現以外,還可以嘗試夸張、抽象、變形等具有裝飾風格的表現手法,拓展新內容,結合社會發展中的新事物推出新題材,與時代同步,開拓新市場。
植物材質、天然纖維和安全的化學合成材料都可以成為烙畫的載體,生活中常見的由于烙燙引起的材料表面發生的自然變化,都可以歸為烙畫藝術的一種。從皮革、木板、竹子、葫蘆、宣紙到絲絹,材料的革新可以推進烙畫飛躍發展。對烙畫藝人們使用的自制電烙筆進行標準化設計,使其更加符合人機工程學原理,將好用的工具進行批量生產,有助于推動烙畫工具革新和技術交流。
魯迅曾說過:“現在的世界,環境不同,藝術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具有地域性和歷史性的文創產品一直受到廣大年輕人的喜愛,只有深刻理解文化創意產品符號所依存的歷史環境、現實需求才能設計出人們喜愛的產品。南陽文化資源豐富,有楚漢文化、三國文化、官署文化、中醫藥文化等。烙畫可以和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博機構合作開發烙畫主題文創產品,將優秀的本土文化符號進行再提取、再設計,嘗試在實用性、功能性和審美性上找到平衡,賦予其設計美感和價值,呈現在諸如杯子、梳子、紙巾盒等日常生活產品上,拓展烙畫的應用載體和場景,更好地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烙畫還可以和中醫藥文化結合,中醫藥產業是南陽的特色優勢產業,烙畫本身古樸的特色可以烘托中醫藥的厚重文化。一方面可以提取中醫藥文化元素結合青少年喜愛的創意產品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比如烙畫風格的中醫藥文化書簽、手機殼、尺子、收納盒等,可以在年輕群體起到很好的文化宣傳作用。另一方面從中醫藥產品包裝上進行烙畫圖案創新。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的增強,中醫保健養生十分流行,烙畫與中醫藥產品結合進行包裝設計可使南陽中醫藥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更加明確,烙畫圖案可以直接烙制在如牛皮紙、竹、木等包裝材質上,例如中藥香薰盒、中醫艾灸盒、中醫熏蒸儀等竹木類產品,滿足純手工愛好者的需求,也可以將設計好的烙畫圖案作為中藥包裝圖案制版生產,以另一種形式實現批量生產獲取經濟價值。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對于烙畫藝術,擁有完善的理論體系才能走得更遠。南陽烙畫可以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力量完善烙畫理論體系,提高藝人們的專業水準,培養一支懂設計、能創新、兼具文化修養和美術技能的專業隊伍,創新思路、內容和模式,借鑒、融合其他藝術元素,豐富烙畫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
此外,烙畫的發展需要充分的行業交流,可以開展線上線下各種形式的烙畫展覽,促進烙畫從業者創作水平、創新意識的提升。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宣傳作用,通過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宣傳報道,引導烙畫藝人入駐新媒體平臺與烙畫愛好者互動交流。
南陽烙畫曾在工藝品對外交流中取得輝煌的成績,對宣傳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城市名片、發展南陽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時代,革新烙畫工具,探索新材料載體,以時代發展為題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運用現代審美進行再設計,一定能創作出對藝術有深刻思考且符合現代人們生活需求的烙畫作品,進而煥發南陽烙畫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