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遠亮 徐 越
1.玉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2.廣西工藝美術學校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在今天人們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需求之下,不僅菜肴需要色香味俱佳,而且餐具也要實用、美觀、精致。陸川鐵鍋制作歷史源遠流長,其采用傳統鑄造技藝,至今已有430 多年的歷史。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陸川鐵鍋沿用古法制作技藝,形成了結實耐用、健康環保、鐵含量高、鍋輕壁薄、導熱快、不易生銹等特點,是陸川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結果,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陸川縣被授予“中國鐵鍋之都”的榮譽稱號,進一步使陸川鐵鍋具有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
陸川鐵鍋工藝經過歷史的沉淀和市場的打磨,目前不僅是國內市場的“熱饃饃”,還走出了國門,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區,但其產量大、產值低,利潤微薄,缺乏時尚感,沒有很好地與時代審美接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在秉承傳統手工鑄造技藝,堅持健康、無化學涂層的生鐵鑄造的同時,引入機器改進工藝,改良產品造型和設計,不斷提升陸川鐵鍋健康實用的價值及文化附加值,保留烹飪食材的原汁原味,使人們吃出健康,使陸川鐵鍋不僅實用而且美觀,促進陸川鐵鍋工藝有效傳承與發展,促進產業發展興旺,是擺在陸川鐵鍋企業、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門面前的一大難題。
陸川鐵鍋鑄造技藝主要分布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陸川縣,以溫泉鎮、米場鎮、良田鎮為核心區,馬坡鎮、平樂鎮、大橋鎮、烏石鎮、灘面鄉為輻射區。陸川鐵鍋產品主要面向國內外市場,其銷售區域在國內以華南地區為主,除廣西本區外,多銷往浙江、湖南、廣東、湖北等省及香港、澳門;國外以東南亞、歐美國家為主;鼎盛時期陸川鐵鍋出口量占全國鐵鍋行業的75%,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3 以上,雖然馳名海內外,但是利潤較為微薄,其工藝以鑄造為主,厚薄均勻,有別于鍛造的章丘鐵鍋。陸川鐵鍋鑄造技藝共有16 道工序,先采用水泥加鐵制成鐵殼基層及鐵質標尺,以定鍋形;將高嶺土與煤粉、谷殼灰配比加水,打成泥漿敷于鐵殼基層上堆模,并通過標尺制作上下模,修飾鍋形,泥模完成后置于煤烤室以80℃的溫度烘干;后選擇22#至26#生鐵熔為鐵水,去掉雜質后加入秘制配料,注入泥模中,另用一凸形泥模上下夾壓,鑄成原始鐵鍋;后經刮邊、磨邊、拋光、退火、車邊、包邊、釘耳等環節制成。陸川鐵鍋制作工藝被一代代人延續、傳承和發展,目前陸川鐵鍋的生產企業都有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在質量和價格上一直走親民路線,質好價廉是他們的追求;也有部分鐵鍋企業以銷售和設計為主,自己不生產加工,不需要承擔工廠建設和工人的工資,但也有自己的品牌,對產品的質量和包裝同樣有著嚴格要求。陸川鐵鍋產品主要分為工業用鍋、民用鐵鍋和專用鐵鍋三大類,大小不同,規格有200 多種,品種達1 000 多種,具有鐵含量高、鍋輕壁薄、韌性彈性好、不易生銹、導熱快、耗能低等特點,廣受群眾喜愛。該技藝現以家族和師徒傳承為主,并帶動周邊地區近萬農民就業,不少鐵鍋企業獲得陸川縣“就業扶貧車間”榮譽稱號。
2000年左右,陸川縣上規模的鐵鍋企業有20 幾家,目前全縣鐵鍋企業有10 多家,其中上規模的企業有6 家,主要以內銷和外貿訂單為主,其余是一些鐵鍋小企業,2020年鐵鍋行業生產鐵鍋約800 萬口,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福鐵鍋和涯婆垌鐵鍋。陸川縣中福五金有限公司作為陸川鐵鍋鑄造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單位,生產鐵鍋及相應廚具,產品涉及炒鍋、蒸煮鍋和搪瓷鍋等,父子三人共同經營企業,兩位兒子龐世能、龐世活負責產品的創新設計和市場銷售,其父龐宗志先生負責企業的日常生產運營,廠房規模大,制作模具與鑄造生產一條龍,鑄造工藝精益求精,以小鍋和精品鍋生產為主,采用實體店批發兼網上零售。涯婆垌鐵鍋以品牌打造、設計和銷售為主,自己不建廠生產,采取工廠代工形式,注重品牌和產品設計,以線上加線下實體店銷售為主,產品具有時代審美特點,在區域內影響較大。
陸川鐵鍋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生鐵選料標號高,鍋具結實耐用;二是泥模獨特,使用本地區富含硅元素的高嶺土和耐磨石粉精制而成,鐵鍋光滑細膩,富含人體必需的鐵、鋅、硅等微量元素;三是熔鑄工藝獨特,選泥做模具時用米廠鎮南中村出產的高嶺土和耐火泥,用機器打碎調和成泥漿后堆成泥模,用高嶺土加煤粉和谷殼灰以2 ∶1 ∶1 的比例調配,目的是修飾鍋形狀以及隔開鐵框架,是制作陸川鐵鍋最核心的傳統工藝部分,生鐵熔煉的鐵水要達到流動性好、熔化徹底的條件才能夠進行壓鑄,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時鐵水會達不到壓鑄的條件需要倒出來冷卻,待下次重新回爐加熱,新制成的模具初次使用時需用鐵水燙模,以使泥模表面更加光滑;四是鐵鍋工藝中熔煉鐵礦石正在向“煤改電”數控操作方向轉變,這樣能夠提高產品的“良品率”,而且“煤改電”生產操作簡單,數控系統操作能使溫度得到控制,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會明顯提高,并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陸川鐵鍋以鑄造為主,工藝流程先后為選擇鐵礦石熔煉成鐵水、經過泥模壓制成形、刮邊去除多余部分、打磨拋光使產品更加細致、鐵鍋包邊、釘上鐵鍋耳朵、安裝把手等,如果是搪瓷鍋還需要上釉、高溫烘烤等環節,鐵鍋經檢驗合格即可面市。每一道工序有專門的工作位和師傅負責,其中尤以鑄造工藝最為辛苦,需要人員較多,一般男士用特制的工具接鐵水后再將鐵水倒入模具中,女士在機器旁邊待鍋具壓制好后從模具中收鍋。工廠中的工人以本地鄉親為主,多為夫妻搭配合作,每月每人收入五六千以上,農忙時務農,農閑時出工,一般早晨和中午上班,下午休息處理田地和家中事務。
陸川縣中福五金有限公司正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對電子商務進行拓展,在淘寶、天貓、抖音等網絡平臺均開設網店進行鐵鍋零售,電子商務不受時空限制,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號召力,能夠有效拓寬銷售渠道。龐宗志先生表示鐵鍋的國內外市場空間依然十分廣闊,需要根據市場形勢和需求改變鐵鍋產品,高端、中端和低端不同檔次的鐵鍋均需要研發設計生產。曾經線下批發是鐵鍋的主要銷售渠道,現在網絡銷售、終端定制和品牌門店成為銷售的主流,按照目前每天銷售兩三百個鐵鍋來算,一個月下來銷售量在3 000 個以上,銷售業績十分可觀,極大地促進了陸川鐵鍋生產技術的革新,從而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受現代機械、原材料和人工工資提高等的沖擊,陸川鐵鍋工藝面臨諸多發展困境,“謀改革,求發展,創品牌,續傳承”成為陸川鐵鍋行業繞不開的發展之路。陸川上規模的鐵鍋企業由70 多家銳減至如今的6 家,說明鐵鍋的發展存在很大問題,曾經以代工、批發為主,走無品牌、掙加工費的發展路線,極大地阻礙了鐵鍋企業的創新發展,削弱了鐵鍋企業的競爭力和內在創新力。龐宗志先生作為陸川鐵鍋鑄造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擁有幾十年的鐵鍋鑄造從業經驗,他認為產品出口外銷是好的發展方向,但是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拿得出手的設計產品,導致鐵鍋企業只能作為加工坊,這樣利潤較低,掙的只是辛苦費。目前,陸川鐵鍋企業技術依然過于傳統,雖然引進了機器,但是人的因素始終作為該技藝的主要部分抽離不開,隨著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的提高,鐵鍋的市場利潤越發微薄,不利于鐵鍋企業向高質量自主發展。
在調研陸川幾家鐵鍋生產企業的過程中,發現從業者年齡偏高,受制作工藝與工作環境的影響,諸如生鐵熔煉、鑄造是陸川鐵鍋生產的核心環節,屬于高溫工作,與火、泥土、鐵水和煤炭等打交道,環境不好,不能吸引年輕人加入,工廠里勞動力趨于老齡化,基本沒有年輕人傳承這門技藝。鐵鍋企業沒有自己的產品設計師來設計和開發產品,部分具有設計感的煮鍋、炒鍋、電飯煲及其內膽也是由東南亞、歐美等地區的企業來進行代工,產品出口后在國外貼牌再重新賣回國內,如此價格翻幾番。陸川鐵鍋企業對原創和產品設計創新的不重視,致使其只能面向低端民用鍋市場,這樣不利于鐵鍋企業發展壯大。有些鐵鍋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產品“良品率”來提高企業利潤,但是這種向內的改變如果不進行產品設計創新,不注重品牌的價值依然無法使企業做大做強。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個別鐵鍋企業已經開始注重產品的設計創新,定位于高端原創,注重產品差異化發展,如涯婆垌鐵鍋的品牌效應和產品設計創新已經得到市場認可,已經開設多家直營店。
陸川鐵鍋工藝之所以在產品創新的路上舉步維艱,一方面是受企業管理和經營者的思維所限,另一方面是傳統模具制作的限制。傳統鐵鍋模具一般是圓形,采用水泥加鐵制成鐵殼基層及鐵質標尺,以定鍋形,不適合做其他非規則的造型,非規則的具有創意的造型則需要用到砂鑄,其鑄造方法不同,所以傳統陸川鐵鍋的制作工藝還有很多改善和提高的空間。目前,高端鐵鍋主要以琺瑯鍋、砂鑄鐵鍋為主,受成本和銷售模式的限制,高端鐵鍋的設計才剛起步,在未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創新設計和審美趣味的鐵鍋將是主流消費產品。
在人們的潛意識里,鐵鍋是圓形、黑色、品貌不揚,殊不知在科技和審美變化的引領下,鐵鍋的外形、色彩、用途、工藝和包裝都已經發生了變化,產品造型、制作工藝和材料都在與時俱進,國外高端鍋具的設計已經遠遠領先我國傳統鍋具的設計造型。陸川鐵鍋作為地方和區域內較有名氣的特色工藝產品,企業管理者忽視了區域文化影響和品牌口碑的傳遞,玉林市區尚沒有一家賣陸川鐵鍋的門面,普通市民想買一口陸川鐵鍋都無從買到,更別說其他市區。鍋具屬于廚具范疇,鐵鍋企業在生產制作鐵鍋的同時可以涉及廚具的方方面面,系列化生產制作將會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但目前還沒有一家鐵鍋企業將鍋具和其他廚具一同生產。
在鄉村振興和傳統工藝振興兩大戰略背景下,陸川鐵鍋企業沒有結合鄉村振興的政策使產業發展興旺。另外,雖然政府和高校在大力幫扶傳統工藝振興,但是鐵鍋企業卻沒有和高校進行有效對接,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理論和創新研究較為缺乏,中國知網上關于陸川鐵鍋的理論研究數量幾乎為零。作為鐵鍋企業管理者和經營者不能一味向“錢”看,只有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產品有了創新的源泉,才能使企業發展壯大,從而促進產業發展,帶動人們就業致富。
在鄉村振興全面實施階段,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都在支持鄉村產業發展,通過文化富民帶動群眾就業增收。面對國內國外巨大的市場空間及現代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健康、高品質、有創意、實用性強、手工制作等特點的鍋具成了人們雅致慢生活的必備廚具。
陸川鐵鍋工藝采用生鐵熔成鐵水鑄造而成,其含鐵量高于熟鐵鍋,鍋體整體受熱均勻,使用壽命比熟鐵鍋長,比較適合家庭用,具有不易粘鍋、生銹等特點,由于制模、鑄造、打磨等都是手工古法制作,不僅在質量上有保障,而且能給人帶來溫馨感。傳統工藝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習,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審美和創造力,便形成了獨特的個人印記,讓使用鐵鍋的人也能得到新的文化滋養;當前陸川鐵鍋工藝的師承體系尚未形成,只有父子間的口傳心授。只有讓從業者加入師承文化體系,讓從業者產生文化自信,繼承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創新工藝,使產品向作品轉變。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抹殺了技術的差異本質,一味地奉行工業化思維、標準化生產,勢必會阻礙陸川鐵鍋工藝的創新發展。陸川鐵鍋工藝的未來發展需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通過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達到鍋具手工的唯一性,彰顯人們不同的生活追求。
430 多年的歷史沉淀為陸川鐵鍋工藝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在文旅廳非遺處的指導下,廣西傳統工藝工作站(玉林師范學院站)根植地方傳統工藝,賦能鄉村振興。陸川縣中福五金有限公司廚具經理、陸川鐵鍋工藝非遺傳承人龐世活說:“現在雖然市場不景氣,工廠效益不是特別好,但是依靠線下線上相結合的銷售方式還是能夠維持一定的效益,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了鍋具的主要消費人群,在需求上會選擇造型美觀、方便使用和有特色的鍋具,這就給我們生產制作增加了不少的難題。”2021年廣西傳統工藝工作站(玉林師范學院站)與陸川縣中福五金有限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希望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依托雙方的優勢資源推動和促進陸川鐵鍋工藝現代設計轉型和時尚審美的提升,通過工藝改善、產品設計、包裝設計、文化提取凝練、品牌塑造和商業運營模式提升鐵鍋產品品質,衍生文創產品,賦予其新的發展活力,助推鐵鍋產業興旺發展。
高校擁有多種學科和創新的思維團體,在傳承原有工藝的基礎上,融入民族文化及現代審美進行美化和裝飾,并衍生出鐵鍋文創產品,提升其審美性和文化性,賦予其當代價值,展現陸川鐵鍋時代新面貌,改變人們對陸川鐵鍋的傳統認知。對此,陸川縣中福五金有限公司經理龐世活表示,身為陸川本地人、陸川鐵鍋傳承人和從業者,要認識到陸川鐵鍋工藝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希望以陸川鐵鍋產品創新設計和研發為核心,融合民族文化、現代設計思維和審美情趣,更好地為人民的生活服務,使人民的非遺真正為人民服務。
我國器物文化的創新發展是建立在物化、文化的基礎上的,以適用的觀念完善器物的功能,達到物質與精神之美的完美呈現。一方面對器具的發明、設計、制作是根據材美、工巧、器韻等構成了物化多重的豐富性;另一方面通過器具影響人們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社會潛質文化的特征,包含了先輩們艱辛的生存實踐和智者的智慧結晶,這種傳統造物精神影響著今天人們的精神世界。趙農先生說:“創新沒有問題,但創新的基礎一定要穩,無本之源會產生更大的連鎖式破壞。” 陸川鐵鍋工藝的創新發展需思考如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元素和設計觀,其中蘊含的美學精神和形而上的藝術理念,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源泉。
在當下物質多樣且高速發展的時代,只有使器具彰顯獨特語言,才能滿足新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器以載道,寓“食”于樂的文化傳統和基因始終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如何挖掘地域文化并融入鐵鍋創新設計,構建陸川鐵鍋樸素的審美觀,需要時間和人力的長期探索。陸川鐵鍋工藝的在地性包含文化的在地性、市場的在地性和品牌的在地性,作為地方傳統工藝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陸川鐵鍋的在地性存在感較差,陸川縣雖然獲得了“中國鐵鍋之都”的榮譽稱號,但是普通民眾并沒有感受到陸川鐵鍋品牌價值的影響,如果本地人都不使用陸川鐵鍋或者不知道陸川鐵鍋企業,那么陸川鐵鍋行業就不會形成區域性影響,只有把握住在地性使普通民眾形成文化認同,才能使鐵鍋行業從業者形成文化自信,才能使產業發展壯大,形成品牌影響力,諸如東陽木雕、欽州坭興陶和鶴慶銀器等得到了地方人們的認可,形成了產業規模,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和人們就業增收。
任何行業的創新發展都離不開品牌的塑造和文化的宣傳,品牌和文化雖然是隱性的存在,但卻是企業和產品的“精氣神”,這種“精氣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促進從業者形成文化自信,激勵著管理者使企業向著高質量發展,形成企業、從業者和消費者三者的互相促進、良性循環。過去“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了企業和塑造了品牌,作為地方性的工藝和企業尤其需要政府搭臺,通過政府推動,使陸川鐵鍋工藝文化逐漸深入人心并形成文化認同。
目前,國內傳統工藝、非遺等展覽較多,陸川企業可借助如廣西“八桂天工獎”、國內“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百花杯”等,轉變固有思維,使陸川鐵鍋工藝之花在中國傳統工藝百花園中盛開,通過非遺研究提升其理論研究水平,形成品牌影響和文化宣傳。在信息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維需要轉變,作為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陸川鐵鍋工藝,要在鄉村和傳統工藝雙振興的契機下,挖掘其歷史文化,做好品牌塑造和宣傳。一旦擁有了文化和品牌影響力,陸川鐵鍋就能做大做強,就能使產業興旺,從而帶動人們就業增收。
當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事業,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因為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和文化自信的增強。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背景下,產業興旺是發展基礎,有了優質的產業就能帶動人們就業增收,實現生活富裕。陸川鐵鍋工藝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在堅持健康、手工、建構師承體系的情況下,以校企合作創新產品設計,挖掘傳統文化及鐵鍋市場的在地性,賦予其時尚和文化自信,通過政府引導、品牌塑造,加深人們對鐵鍋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促進陸川鐵鍋工藝創新發展,使產業發展興旺,并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