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鄢超,牟桑,陳天祥,吳毅鵬,余康健,楊小林
(1.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畜牧科學技術研究所,四川 汶川 623000;2.四川省若爾蓋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四川 若爾蓋 624500)
阿壩州是四川省重要的草食畜牧產業基地,該地區畜牧產業既是農牧民增收致富的基礎,又是現代鄉村振興的物質保障。本文從藏系綿羊產業生產實際出發,通過查閱相關統計資料與實地調研、分析其現狀,提出了當前阿壩州藏系綿羊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以期為藏系綿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1.1 草原建設現狀“十三五”期間,阿壩州實施季節性休牧、劃區輪牧圍欄建設246 萬hm2,加強退化草原補播73.33 萬hm2,建優質人工草場26.67 萬hm2,年草料生產量達150 萬t,天然草地鮮草平均畝(1 畝≈667 平方米,下同)產量約350 kg,人工草場鮮草平均畝產量約2 000~4 000 kg。草原建設有力保障了藏系綿羊產業發展,加快了藏系綿羊的出欄速度。
1.2 產業發展基礎 阿壩州通過多年對藏系綿羊的選育和改良、推廣冬羔生產、冷季補飼、暖棚保暖、疫病的綜合防治等措施,保證了藏系綿羊的生長發育和羔羊出欄,加快了羊群周轉,畜群結構優化,草場的壓力減輕。
1.3 養殖模式優化 若爾蓋縣通過近幾年的探索,初步構建了“適度放牧+適時圈養+科學補飼”的三結合養殖集成技術及飼養管理模式,科學調控放牧時間,收牧后科學補喂青干草及全價混合精料,滿足了羊只生長繁育的營養需求,縮短了羊飼養周期,無效游走的能量耗損減少,減少了羊只對草地的踐踏。該縣已建示范牧場200多個,年出欄羊約13 萬只,約占該縣羊總出欄量的47%。隨著養殖模式利益鏈接機制的不斷完善,這種現代草原生態養殖模式將快速推廣。除了生態效益外,該模式還會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相比自然游牧,該模式的藏系綿羊出欄時間從原來的3~4 年出欄縮短到1~2 年,藏系綿羊出欄率由33%提高到50.1%,年增加出欄藏系綿羊11萬只,增加效益上億元。該模式對推進現代高原特色畜牧業發展、保護生態和提高牧民收入奠定了科學的實踐路徑。
2.1 基礎設施建設不充足 阿壩州牧區缺乏規模化的飼草飼料生產加工基地,現有的暖棚不能滿足大群羊只正常越冬,羊養殖場沒有智能化、自動化設施設備,整體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產業發展的產供銷體系建設滯后,抵御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較弱,嚴重制約了羊產業的壯大和持續發展。
2.2 繁殖育種技術滯后 阿壩州牧區盡管建立起了2 個藏系綿羊良種繁育場,但由于技術經費保障有限,沒能持續開展系統的本品種選育和良種推廣,有的羊群種質退化,供種優勢不足,良種繁育推廣體系不健全。由于阿壩州牧區羊繁活率較低,養羊年增量受限,缺乏生產優質羔羊肉的配套系及終端雜交母本,急需創建高效繁育技術體系,建立配套的生產、繁育、推廣利用基地。
2.3 標準化程度不夠高 由于高寒牧區氣候惡劣,畜牧業基礎建設及設施設備缺乏,養殖戶飼喂管理方式粗放,藏系綿羊缺乏全年均衡的營養與飼料調控技術,不重視羊疫病預防,靠天養羊的情況依然存在,科技飼養管理水平不高。羊生產、屠宰加工標準體系不健全,制約了藏系綿羊產業發展進程。
2.4 產品終端銷售不暢 阿壩州牧區藏系綿羊畜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大部分以活羊形式銷售到成都和西北等地,本地屠宰加工極少,缺乏多樣化的羊產品。羊屠宰加工、分級分類標準不完善,缺乏專門化的屠宰和深加工企業,缺乏完善的產品可追溯系統,缺乏動力拉動前端的養殖業快速發展,其養殖環節、飼草飼料生產、屠宰加工、物流銷售的全產業鏈不夠完善。藏系綿羊深加工及冷鏈物流滯后,導致產品的銷售不暢通,影響羊全產業鏈的快速循環與發展。
2.5 利益機制不夠健全 牧區藏系綿羊主要是自養自銷,還沒有完全構建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在活羊出欄過程中,養殖戶商議定價的能力較弱,沒有主宰羊價的話語權。近年來,為了構建農牧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依托合作聯社、龍頭企業等組建了多方利益鏈接新型經營,但新型經營主體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制度,管理水平較低,利益聯結不緊密,帶動傳統養殖戶增收能力仍然有限。
3.1 產業發展思路 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以藏系綿羊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統籌阿壩州農牧區飼草料和藏系綿羊的生產,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完善“適度放牧+適時圈養+科學補飼”的養殖模式。圍繞增強藏系綿羊肉用性能與母羊產能,積極推進品種改良,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加強羊重大疫病防控,強化飼草料、藏系綿羊生產及屠宰加工等全產業鏈的質量安全,培育牧草產業和智慧型牧場建設與發展,實施藏系綿羊產業振興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強化科技支撐,加快構建藏系綿羊產銷平衡、種養循環的綠色產業體系。建好藏系綿羊現代高原特色良種、繁殖與生產基地,不斷提升藏系綿羊產業的質量效益、供應保障和市場競爭力。
3.2 產業發展路徑 制定產業扶持政策,鼓勵社會經濟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集聚產業技術體系,優化品種、提升品質、強化品牌,創新產業金融支持,強化全產業鏈技術人才培養和技術指導,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管,全面推進藏系綿羊全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擴大農牧民的增收渠道。
4.1 加速構建現代高原藏系綿羊生產體系
4.1.1 完善牧區飼草飼料供給體系 積極培育優質牧草規模化種植生產和加工企業,積極引進和培育適合牧區特點的反芻動物的青貯飼料和精飼料生產加工企業。健全飼草飼料加工、流通、配送體系建設,推動本地農作物秸稈及飼草玉米生產及青貯等資源高效轉化和利用,加強藏系綿羊的營養調控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不斷完善牧區飼草飼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4.1.2 加速藏系綿羊優良品種培育 充分利用現代育種技術,創建產學研聯合育種機制,落實具自主知識產權的藏系綿羊肉用、高繁、廣適等專門化新品種(或新品系)創新育種核心技術的立項和攻關,加速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加強育種基地建設,加快藏系綿羊優良品種推廣和應用。建議創建藏系綿羊地方優良品種補貼,建立補貼政策,加大補貼力度和覆蓋面,實施藏系綿羊核心產區的繁殖母羊補貼,保障其發展基礎。
4.1.3 引領藏系綿羊機械化養殖水平 研究制定藏系綿羊規模化養殖設施及裝備配套技術規范,加快研究和推進其養殖工藝與設施裝備的技術集成配套。完善和落實補貼政策,建議將養羊戶購置的草料加工機、TMR 機等自動飼喂、環境保護與控制、消毒等疫病防控以及廢棄物處理等農機裝備納入補貼范圍。逐步提升藏系綿羊產業化生產和經營水平。
4.1.4 加強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 圍繞羊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深入推進藏系綿羊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強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以科技項目為抓手,全力支持藏系綿羊產業科技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圍繞其產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以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為路徑,推進產業科技示范,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4.2 加快構建藏系綿羊現代加工流通體系
4.2.1 提升屠宰加工水平 鼓勵合作聯社或龍頭企業組建羊草料生產加工及配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養殖、屠宰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不斷提升羊肉精深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創建羊肉制品加工、質量安全控制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體系,推動傳統產業向標準、可控、高效、綠色加工轉變。利用地域優勢推進藏系綿羊相關產品的“凈土·阿壩”品牌建設。
4.2.2 健全產品加工及冷鏈物流配送體系 建議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激勵藏系綿羊就地就近屠宰加工,完善運輸綠色通道,減少活羊運輸成本。激勵企業在主產區建冷卻庫、分割車間和冷鏈運輸設備,完善冷鏈配送體系建設。拓展電商網絡等銷售方式,改變以前活羊銷售為主的方式,提高羊肉及副產品銷售的比重。
4.3 推動藏系綿羊綠色發展和智慧型牧場建設
4.3.1 持續推進羊產業綠色發展 阿壩州牧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持續推進牧區羊產業的綠色發展,推行無抗養殖、節糧、碳中和等綠色技術及工藝,實施舍飼和半舍飼科學養羊技術。堅持羊細菌耐藥性監測和獸藥規范使用,完善羊無害化處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減排降碳,是高效實現阿壩州牧區草地增肥、草原增綠、養羊增效和群眾增收的重要舉措。
4.3.2 逐步創建高原牧區智慧型牧場 加快現有信息資源整合,研發羊個體自動識別、體征、生產、環境數據實時采集和分析技術,構建放牧及圈舍環境調控、精準飼喂、繁殖觀測、疫病監測、產品追溯等智能化系統。逐步創建高原牧區規模化養羊場養殖檔案電子化、管理軟件系統化、平臺決策智能化,持續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裝備在藏系綿羊產業各環節的應用,提升高原牧區藏系綿羊規模化羊場智能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