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俊 上海天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副總建筑師,高級建筑師
該項目位于南京市紫金山東麓徐莊軟件園內,與2010 年建成的蘇寧電器總部隔街相望,周圍地勢平坦,環境宜人。項目方案由美國NBBJ 建筑設計公司完成。該項目的建成,與原蘇寧電器總部共同為上萬名員工營造出一個集辦公、會議、展覽、餐飲、培訓、娛樂、活動及住宿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現代化企業集團總部園區。辦公大樓全景如圖1 所示。
圖1 辦公大樓的全景
蘇寧易購總部用地面積為25 030 m2,總建筑面積為240 000 m2,為了盡量保留園區原有的環境景觀特色,將建筑的自然曲線與景觀流線作了有機結合。建筑共9 層,2 ~9 層為開放式辦公空間,一層為VIP 入口大堂、員工門廳、企業業績展示廳、多功能廳及會議中心等;地下共兩層,地下一層為員工餐廳、高管餐廳、廚房、活動中心、車庫及主要設備機房;地下二層為機動車庫。建筑最大高度為50 m。
創造一個高效、開放的辦公環境,需要有效地處理好辦公、交通、輔助空間的關系,盡可能地保證辦公空間完整、舒適[1]。因此,在辦公標準層平面的設計中,將垂直交通、設備用房、輔助服務空間進行了高效整合,分為兩類核心筒:主核心筒為解決垂直交通的電梯廳、樓梯間以及男女更衣室、衛生間;次核心筒則以設備用房及次要樓梯間為主。根據建筑防火規范對于疏散距離的設計要求,將主核心筒、次核心筒均勻布置在一個總長度近500 m的弧形平面中,既解決了交通、疏散等問題,又能最大限度地預留辦公空間。為了便于部門間的相互交流,每層設計了一處小型共享中庭,為員工交流、休憩提供了場所。
建筑的公共入口大廳設計為兩種類型,分別為VIP 訪客大廳及員工出入口門廳。VIP訪客大廳體現了一個國際化企業的氣魄,大尺度挑檐、大跨度室內空間的設計能夠使來訪的貴賓通過建筑空間感受到企業的實力和活力。VIP 大廳兩側的企業業績展廳以及會議報告廳采用了流線型的平面設計,與整個建筑的外觀形成呼應[2]。
入口處的懸挑結構仿佛一個巨大的懷抱,熱情擁抱每一個進入參觀的貴賓。立面起伏的弧度則再一次呼應了建筑形體,讓約100 m的挑檐變得更加輕盈。整個VIP 大廳采用了18 m 大跨度鋼結構形式,屋頂根據形體要求采用了壓型鋼板加混凝土面層的方式創造出了一個巨大的拱形屋面,進一步優化了室內的空間效果。大廳空調外機巧妙采用屋頂局部降板方式解決其隱蔽問題,能夠減少室外機組對辦公室內環境及視線的遮擋和干擾。
員工門廳分為東門廳和西門廳。東門廳為員工上班的主要出入區域,員工大巴、公交車站設于基地的東南角,此處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方。同時,由于一期總部通往過街連廊到達的入口也設于東門廳,因此東門廳設計了尺度最大的共享中庭,橢圓形的中庭上下貫穿,打破了辦公建筑原本略顯呆板的規則空間,能夠有效緩解員工的工作壓力。西門廳作為次要出入口,同樣設計了一個大約為東門廳2/3 尺度的弧形共享中庭,兩處共享空間首尾呼應,標識性明確[3]。
項目預計將有5 000 名員工在此辦公,因此必須配建足夠面積的員工餐廳以及高管經理餐廳。為了在有限的用地內不與辦公場所爭奪地上空間,將20 000 m2的餐廳以及廚房設在了地下一層,并且結合地勢條件,利用景觀坡地與基地內場地的高差,巧妙地設計出能夠利用側向采光并與地下餐廳共享的獨特空間,使得幾千人能夠在一個寬敞、明亮且舒適、安全的環境中用餐。
與一期總部連接的連廊,長106 m,加強了新老兩個總部的聯系,同時也是一條具有象征性意義的紐帶,標志著一個企業轉型的成功之路。該連廊在一端設置4 根鋼柱,并與鋼梁組成鋼框架,另一端設置雙柱,并設置柱間支撐,在兩端均形成抗側體系;在平面空腹桁架中間支座處的兩側第1 個節間設置斜腹桿,提高了桁架的豎向剛度并能滿足舒適度要求。整個連廊的兩側僅使用極細的鋼拉桿作為穩定結構,形式新穎且充滿創造性。
建筑立面設計力求表達一個積極進取而務實的現代化云商企業的特征,利用簡潔的弧形建筑體量,擁抱中央庭院,結合園區地形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堅實有力的底座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將高層主樓優雅地與地面銜接起來,通透的玻璃表面輕盈地擱置在此基座上,形成一種徐徐上升的動感,宛如一層薄霧漂浮于山丘之上[4]。西門廳的大懸挑采用鋼拉桿斜拉結構,突破了技術極限,營造出一個充滿智慧和想象力的入口空間形象。
地下室有將近1/3 的面積是餐廳、廚房、活動中心等功能空間,按照現行規范要求最大的防火分區面積不得大于1 000 m2,需要設計20 多個防火分區。經計算,需要設置很多疏散樓梯才能滿足疏散要求,但如此多的樓梯,既會影響辦公空間的使用,又會給地面的景觀設計帶來困難,采用常規的設計方法很難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設計中引入了避難走道的設計概念,在使用人員數量最多、防火分區最密集區域的南、北兩側設計了兩條避難走道,每條避難走道兩端均直接通向室外。北側的避難走道凈寬5 m,南側的凈寬6 m,均遠遠大于最大防火分區疏散人數所需要的寬度,考慮到發生火災時存在多個防火分區同時疏散人員的情況進行了疊加計算,在避難走道每隔60 m 布置了一部直通地面的疏散樓梯。每個防火分區與避難走道均通過前室及甲級防火門相連,走道內的裝修材料全部采用燃燒性能為A 級的材料,并且增加了多處自然排煙口,盡可能減少煙氣對疏散人員的威脅。通過以上方式,大大減少了地面的樓梯數量,使得項目在獲得更大景觀設計空間的同時能夠保證必要的消防疏散安全性。地下一層的平面如圖2 所示。
圖2 地下一層的平面圖
一層平面的VIP 大廳、多功能廳、展廳等大空間設計,造成了此處建筑進深大(最遠的兩個室外出口之間的距離達120 m),無法滿足防火規范對于疏散距離的要求。為了盡可能不破壞原方案的設計理念,設計中借鑒了一些大型展覽、商業建筑的解決方案,利用大廳的公共區域以及走道設計成“臨時安全區域”,以確保周圍廳室的人員能夠安全疏散。此臨時安全區域有5 個方向直通室外,走道凈寬在4 m 以上,利用其相鄰的多功能廳、展廳等空間的實體隔墻作為防火墻,確保人員在此區域內疏散時的安全。同時,所有廳室與臨時安全區域連通處均設前室及甲級防火門,局部寬度較大的參觀會議出入口使用特級防火卷簾進行分隔[5]。
針對以上難點,在設計過程中也多次與消防部門以及專家進行溝通,并且進行了性能化分析和場景模擬,從現場的完成效果來看,不失為一次成功的設計嘗試。
本項目統籌考慮了建筑全壽命周期內建筑的功能與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環保之間的辯證關系,充分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本項目采用了多項綠色建筑技術,如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水蓄冷空調技術、雨水回收技術等,并已獲得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
本文從企業總部辦公建筑設計角度出發,結合一個傳統型企業向互聯網企業轉型中對于總部辦公需求的變化,提出了新的應對策略。該項目目前已投入使用,與一期總部建筑群相互呼應,成為園區內世界級企業集團總部辦公的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