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媛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在讀
湖北省武漢市曇華林歷史街區位于武漢市武昌老城區東北部,面積約為123.98 hm2,擁有約2 600 棟建筑,包括數十處近代歷史建筑,構成了集自然、歷史、人文以及藝術等特征于一體的“山·城·街巷·建筑”的街區結構[1]。曇華林近代歷史街區的建筑設計、室內功能配置、室外景觀都保留了東西文化碰撞的歷史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和街區風貌。大量的近現代歷史街區打著歷史文化傳承的旗號,過度營造商業環境。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中提到“提升入境旅游環境”和“發展假日和夜間經濟”,文旅夜游在近代歷史街區文旅消費經濟中成為著力點。以燈光節為設計理念可以活化形象,豐富其旅游形式以及游覽體驗。通過燈光節使人們參與到體驗過程中,并通過互動與交流得到信息的傳播,從而增加城市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內涵。
燈光活動由來已久,自古先人就熱衷于燈光夜游活動。通過中國古代傳統藝術作品中所表達的夜晚場景不難看出,雖然那時并沒有現代燈光的先進技術,但是人們也會通過燈籠、燭火等手段舉行夜游活動。在注重時令節慶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夜間經常舉辦形式多樣的儀式慶典和民俗活動。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琦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展示了元宵佳節夜游燈光活動的熱鬧唱歌畫面。中秋節由中國古代的“拜月”祭祀儀式發展而來,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民間有“走月亮”“燒寶塔”“摸秋瓜”等活動[1]。
燈光節最早可追溯至17 世紀中葉的里昂燈光節。坊間流傳著一種說法,1852 年法國鼠疫橫行,當年12 月8 日,人們重建大教堂的鐘樓,在窗前點起蠟燭,并重塑圣母瑪利亞的鍍金銅像,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滿城的燭光直到次日天明才漸漸熄滅。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燭光變成了燈光,燭光點點變成了河流沿岸絢爛的燈光秀表演。自此,12 月8 日就正式被定為“燈光節”的開始日,并最終演變成一個世界著名的節日,里昂的燈光節由此而來。里昂燈光節也演變成了世界三大燈光節之一。
燈光節在近代歷史街區中展現時,首先應結合街區歷史的文化底蘊和藝術語言。街區文化是人民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建立的,具有生活文化,也是建筑風格、生活習慣、出行方式、特色方言以及娛樂方式的集中體現。從物理環境的角度來說,歷史街區的空間環境包括建筑、景觀、廊道以及廣場等都是文化的載體。從人文環境的角度來說,在近代歷史街區中,歷史故事、民風民俗、神話傳說以及坊間典故等,可以更好地弘揚具有特色的地域歷史文化。燈光節賦予街區新的藝術形式,以燈光為筆、空間為紙,繪畫著民風民俗等民間故事,同時使歷史街區流光溢彩,煥發活力。
從燈光節內容實踐的角度出發,在數字時代的今天,燈光節的給觀眾帶來的是沉浸式的體驗。從近代歷史街區建筑空間的角度出發,建筑一般較集中且各具特色。但街區文化特色單一集中,自身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進行燈光節設計時,應在尊重原有文化的基礎上轉化燈光在街區中的作用。通過裝飾燈光提升文化氛圍,同時利用聲光電技術手段增加可玩性,拉近游客與街區環境空間的距離,從而豐富游客的游玩體驗,并滿足精神需求。
燈光節在近代歷史街區中展現時,也應將燈光與建筑空間相結合的互動性特點發揮出來。在數字化社會發展的今天,公眾參與和交互互動體驗成為了建筑投影藝術的設計重點。燈光節作為藝術活動的載體,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建筑、科技、藝術與人之間的互動,為城市提供文化體驗和高質量的公共空間。
由于歷史街區建筑聚集性的特征,因此在燈光節的方案設計過程中,為了保證游客的觀看體驗,必須確保建筑的周邊環境以及將建筑表皮本身作為載體的可行性。室外的環境通常較為復雜,需要考慮周圍環境物體是否會造成物體遮擋燈光內容,如草叢、樹木等其他環境中的物體。此外,為了確保游客在觀看時具有良好的體驗,建筑環境應空曠,沒有雜物出現,避免視線被遮擋。
同時,燈光也受建筑表面材質影響,所以要優先考慮建筑墻面。許多古建筑造型感和裝飾性都很強,建筑表面通常凹凸不平或者墻體帶有花紋、格窗眾多,這種表皮就不適合建筑投影。在選擇墻面時,采用涂料外墻的樓體或者是顏色比較淺的墻體表面,可以將投影效果和成像效益最大化[2]。
曇華林光影節作為武漢重要的近代歷史街區與創意街區之一,集深厚的歷史底蘊、多元的建筑形式和豐富的商業業態于一體,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2020 年國慶中秋雙節之際,每晚7:00~9:00,為致敬抗疫工作者、增強游客體驗和重塑街區形象,武漢萬科攜手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舉辦了“英雄武漢·城市之光”曇華林燈光節。該燈光節結合具有辨識度的設計元素,綜合利用建筑投影藝術、燈光裝置、激光等數字光影藝術語言,設計了“城市之光”“魅影森林”“英雄之城”等主題燈光秀,突破了傳統近代歷史街區的營造方式,為更新曇華林近代歷史文化街區文旅模式帶來了新的契機[3]。
曇華林燈光節將國慶中秋的節日氛圍、曇華林武漢的特色城市文化底蘊與曇華林歷史街區的藝術文化特點結合起來,以特色文化建筑、寬闊廣場、街區樹木為載體,采用建筑投影、聲光電藝術裝置、激光投影技術等表現手法,將中國傳統花燈建筑投影秀,月亮與玉兔新媒體藝術裝置注入曇華林街區的建筑表皮和景觀空間。此次燈光節不僅烘托了曇華林歷史街區文化主題,而且打造了沉浸式商業文化體驗,更增強了空間環境的活力生機。
燈光節的舉辦時間正值國慶和中秋雙節之際,結合近代歷史街區本身的文化特點以及武漢本地的民俗民化,設計者將中國傳統逛花燈的中秋習俗,結合曇華林近代歷史文化建筑,以“建筑花燈”的形式在近代歷史文化建筑上表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建筑燈光秀(見圖1)。建筑花燈的投影秀并不是單方面地讓觀眾以觀看的方式去接收內容,而是使游客可以與墻面下的墻面立繪互動,敲擊福祿壽3 個不同的圖案,圖案上方的雷達可以接收信號,再通過攝影機來傳達孔明燈的祝福,以此來和游客交互,從而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
圖1 建筑燈光秀
在曇華林燈光節中,建筑立面的表皮整潔干凈、形狀規則、無特殊曲面結構;建筑立面的正下方環境開闊、無樹木遮擋、觀看視野良好;建筑的樓層較高、墻面開闊、燈光秀投影內容效果好;街區街巷生活空間是燈光節的氛圍營造重點,空間開闊,但周遭環境擺放著宣傳欄、燈牌、自然綠植等,視覺元素雜亂無規律。設計中加入燈光裝置,使其在夜間環境中熠熠生輝。通過強調燈光裝置的存在感來突出設計重點,同時吸引人們駐足,引發互動行為,進一步增強游覽體驗。
本次燈光節為中國歷史文化商業空間氛圍營造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路,其主要影響體現在歷史街區文化營造和社會影響兩方面。
3.3.1 文化營造
從文化營造的角度來說,首先,該藝術作品建立起了一種基于近代歷史街區的夜游活動的營造路徑,為其他近代歷史街區夜景建設提供了參考范例。其次,它助力曇華林旅游業復蘇,為曇華林及其周邊商業發展提供了客流量。最后它促進了曇華林的形象再造,在歷史文化的底蘊上,通過為期4 天的夜游燈光節,激活了曇華林的街區形象,使其在的同質化的近代歷史文化夜景塑造中脫穎而出。
3.3.2 社會影響
從社會影響層面來說,一方面該活動具有極強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度,在各方媒體的介入下湖北省電視臺及各自媒體平臺對活動和作品進行實況轉播,表演視頻及現場照片也被新聞聯播、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網易、新浪、長江日報以及楚天都市報等國內多家頂級媒體爭相報道(見圖2)。另一方面它激發了市民游客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豐富了傳統節日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藝術表達語言,加深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傳承意識。本建筑投影藝術作品通過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創新藝術手段等方式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創造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圖2 曇華林光影節媒體報道圖
燈光節在歷史文化空間的應用實踐中,在內容上將當地文化和歷史文化注入其中,在形式上將科技感沉浸感互動感注入其中,同時在空間上要注意原始空間的動態流線和節奏、視線以及觀看體驗的結合。曇華林光影節不僅增強街區活力、發展當地旅游和商業、為武漢城市形象打造了一張新的城市名片,同時也在文旅夜游的蓬勃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設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