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道平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這一概念。生命教育是一套旨在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實現生命價值的教育系統。有別于傳統教育系統,它認為教育的目標是重視和敬畏生命,張揚生命品質,優化生命質量,滋潤學生心靈,使學生快樂而藝術化地生活。
語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本質內涵是相通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強化基本技能訓練,還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發展,讓學生散發自我精神生命的光輝,使教育回歸本質。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展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表達了作者的愛恨情仇,充溢著作者對真理與正義的渴求,活躍著作者的生命意識。教師要深究教材,發掘教材中隱藏的生命教育素材,從中汲取積極向上的生命觀;要進一步教會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生命觀,去應對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坎坷,讓學生明白面對各種境遇都要豁達、樂觀、超脫,才能快樂幸福地走完人生之路。
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抒寫了斗志昂揚的青春激情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體現出青年人身上應有的家國情懷和生命價值。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抒發了面對苦難生活的坦然的情懷,在景物環境描寫和過往回憶中對人的生與死和活著意義都作了深邃的思考,表達了堅強不息的生命關懷。葉雨婷的《“探界者”鐘揚》通過對科學家鐘揚探尋種子生命邊界的描述,展現出不畏懼生命結束的態度和對生命深度的思考。《論語·先進》中的“未知生,焉知死”,強調了要熱愛生命,把握生命,珍惜生命的道理。《離騷》中詩人通過托物言志方式,以香草美人來喻心志,表達自己要不畏強權與邪惡勢力抗爭到底,誓死報效祖國的深情。這些篇章都具有引導學生深植愛國情懷,感悟生命意義,樹立正確生命觀的重要價值。
生命智慧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指人審視生命的本真,感知生命的自然,體會生命內在規律和生命本源,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持續和諧發展的心智狀態和心智能力。它能啟發人們從更為高遠和廣闊的視域來看待生命。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涵了豐富的生命智慧。《勸學》一文,能使學生從中獲得學習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了解學習的重要性及意義。《論語》十二章由淺入深,言簡意賅地論證了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使學生從中學到修身養性的方法。《老人與海》中的桑地亞哥在面對浩瀚大海里兇殘的鯊魚,毫不懼怕,與之抗戰到底,讓學生感受到精神上不服輸的生命真諦。《定風波》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寫的,蘇東坡借買田遇雨的生活小事,感嘆人生歷程的多舛,頓悟世事的無常,表達出曠達、灑脫的生命認知,讓學生領略到蘇軾的生命智慧,即失意時,要心神淡定;得志時,要心境平和。《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在秦軍面前低姿態地替秦國分析戰爭的利弊,不提及鄭國利益。最后燭之武靠動之以利,曉之以理不戰而擊退秦國軍隊。面對強者,燭之武向讀者展現了一個能言善辯又深明大義,充滿生命智慧的智者形象。《游褒禪山記》王安石描述自己的游玩經歷,借此不僅抒發對秀麗山水的贊美之情,而且還告誡后人做任何事情要有“深思慎取”嚴謹態度,對事情都要勤思考和探索……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展示生命智慧的作品非常豐富。教育是一個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提升生命智慧是重中之重。語文教師要吃透教材,挖掘并讓學生感受到教材中滲透著生命智慧,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教育最終目的是誘導人的創造力量,喚醒人的生命感與價值感。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戰場。生命教育要立足于課堂教學,構建生命教育平臺,才能促成學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的覺醒,實現師生生命的共同成長。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多是流傳久遠的經典之作。它們承載著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感悟和生命智慧,充分蘊含著生命教育元素,積極地影響著閱讀者的“三觀”。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創設特定課堂教學情境,引領學生感受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調動學生的多維思維去發現選文中所流露出來的生命情感,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生命觀。
如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導課時先讓學生閉目傾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通過每一個強大有力的音符感受貝多芬同命運作斗爭的偉大。接著介紹史鐵生的人生際遇,告訴學生他是如何擁有誓死不向命運低頭的強大內心。當正式進入教學研讀環節,學生就會很快感受到《我與地壇》的情感走向。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史鐵生逆襲的人生,告訴學生要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我與地壇》的生命教育目標就水到渠成地達成了。當然,語文課堂還可以通過講述故事、播放圖片或影視片、組織討論等方式進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積極地多渠道地來獲取生命體驗,滋養自身的精神生命。
“當下的語文教學行為中,大量的語文課,關注點在知識與技能兩方面。”[1]11語文課堂教學往往對生命缺乏應有的重視和敬畏。要扭轉當下教學現狀,就要求語文教師構建民主、平等的“對話式”課堂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盡可能開闊的學習平臺,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把學生看作一個個發展的生命體,彼此交流著情感,分享著生命體驗,以達成師生生命的共同成長。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將教材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對生命的不同理解和體驗,在教學中喚醒所有學生的生命意識,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找尋自己的情感體驗,去挖掘靈魂深處的那個自己,去體悟生命的滋味,教會學生承受生活的艱辛和苦難、脆弱與永恒,師生共同構建生命的輝煌和精彩。
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在教材中發掘和理解的生命元素、生命資源和生命體驗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去。為了拓展學生生命的寬度,鍛造學生生命的厚度,發掘學生生命的深度,教師不僅僅要在閱讀教學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還應該在寫作訓練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提升生命體驗。通過寫作訓練活動,可以使學生將在閱讀中感知到的他人的生命體驗,轉化成自己的生命感受,從而讓語文進入每個學生的生命,喚醒他們的生命意識,豐富他們的生命內涵,延伸他們的生命價值。這樣,學生才會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才能理解并追求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生活中生命素材俯拾即是,是豐富多彩的,千姿百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借助寫作訓練,采取開放性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五官去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存在的生命形態,獲取豐富的生命素材,讓學生形成獨特的生命感受,善待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命。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協助學生觀察生活中事物的細微變化,在比較中辨別其差異,探討細微變化的本質之所在。
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先了解自然界動植物存在的方式和生命規律,理解動植物生命在不同時刻的表現形態。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動植物的完整的生命歷程,明白美好生命都會面臨死亡,但死亡不代表它們的終結,而是另一種新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捕捉到的生命素材記錄下來,再通過日記或隨筆的方式將生命感悟與體驗寫下來。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依照一定的章法整理日記或隨筆中的生命資源,寫成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這樣的寫作訓練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收集寫作素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悲天憫人的生命情懷。學生一旦擁有生命情懷,在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的時候,會遠離粗鄙無禮、悲觀厭世、唯利是圖,會更加熱愛生命。
高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趨向成熟的階段。跟學生探討與生命有關的社會倫理、家庭倫理、科學倫理、人生信仰、生死價值等問題,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命題。寫作訓練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主題作文的方式去討論這些與生命相關的問題,挖掘生命主題。主題是因生活的不斷積累、知識的不斷增加而逐漸被提煉出來的。所以,教師要求學生從生活中那些觸動自己心靈的人或事中挖掘生命主題,如善待生命、愛的回報、寬容待人等等,提升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提高學生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理解。
比如,為了有效地防控疫情,阻斷疫情在校園蔓延,各類學校都在組織類似“敬畏生命,陽光成長”的生命教育活動。生命教育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切實保障師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自我防護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借此開展生命主題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提升自我生命保護意識,進行有效的生命主題作文訓練。在生命主題作文訓練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將自己人生中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成功與失敗、快樂與痛苦等情感體驗通過文字訴諸于筆端,形成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生命主題作文訓練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生命表達能力,更讓學生獲得與眾不同的生命體驗,得到深刻的生命教育。學生寫作結束后,教師要認真批改學生文章,一旦發現學生文章中表現出消極的生命觀,要及時引導教育。
借助寫作訓練,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升華學生的生命體驗,讓學生的心靈變得豐富而深刻。這是高中語文教學實施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高中語文教學應該搭建龐大的語文生活舞臺,開展多彩多姿的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感受生命的意義。
生命是短暫的,人的身體會老化衰亡,但人的精神卻可以綿延不絕。這些精神就蘊含在一部部經典作品中,讓人領悟其豐富的生命內涵,體悟生命的活力,滋養浩然正氣;讓人體味到生活的美好和丑陋,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經典課外讀物,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論語》《孟子》《老子》等古圣先賢的著作里充滿生命智慧,讀它們會讓學生思想日漸豐厚,會讓學生理解生命的真諦;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告訴讀者要珍視生命、熱愛生命;高爾基《丹珂》宣揚著奉獻者的偉大與崇高;芥川龍之介的《橘子》表達出人類的悲憫惻隱情懷;馬爾克斯的《禮拜二的午睡時刻》詮釋著對每一個人(包括死者)生命的珍視與關懷。哪怕一首小詩,像清代袁枚的《苔》,也會讓學生體會到弱小的生命個體也可以擁有強大的力量。《史記》《紅樓夢》《吶喊》《四世同堂》《死亡日記》《名人傳》《平凡的世界》《牡丹亭》《靜靜的頓河》等等都是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課外讀物。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課外讀物,引導學生閱讀,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觀,積淀其生命底蘊。實施生命教育,讓學生心靈純潔無暇,精神崇高深遠,能夠意識到實現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價值。
人的認識往往來源于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悟生命真諦,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去實施生命教育。如上完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可以從“青春的價值”角度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開個主題班會;學生在學習了莫泊桑的《項鏈》之后,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圍繞馬蒂爾德悲劇的生命價值組織一場辯論賽,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體會到虛榮心使馬蒂爾德付出的代價,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語文教師也可以把經典影視引進課堂,為學生與經典文學作品之間的對話構建起一座溝通協調的平臺。例如在教學沈從文的《邊城》時,播放電影《邊城》。電影將湘西世界中的人物、事件、環境等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湘西秀麗的山山水水、純樸的民風民俗、深摯的祖孫之情以及美好純真的愛情。提升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體悟,讓學生感受到湘西世界里所體現出來的生命真諦,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生命體驗,對學生實施了具體可感的生命教育。
由于高中學生學習任務重,平時讀書的時間較少。語文教師可以每周開展一次“讀書分享會”。為了不占用學生在校時間,教師首先要向學生推薦有關生命教育的篇目,再利用寒暑假讓學生分組共讀一本書,或共看一部經典電影,開學后每周與其他小組分享讀書心得或觀后感。還可以在語文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行設計作文題,比如“2022年,我……”“我的成人禮”等等,讓學生在寫作中對自我生命價值的反思;可以利用課堂五分鐘師生共同講述生命故事,讓學生在中外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故事、歷史名人故事中獲得生命的啟迪與感動,引導學生對生命多些思考。
生命教育就是根據學生生命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認識生命,思考生命,確立以提高生命境界為目標,讓學生擁有真實多彩的人生的教育。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高中學生生命成長的現實需求。實施生命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社會的使命與擔當的生命品質,有利于提升學生對生命的溫情與關懷的社會品質。“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一切社會活動都是從生命開始。”[2]8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和意義,了解高中學生心理對生命的訴求和希冀,引導學生認真品味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中所散發的人文精神,用心領會作者的生命情懷,感受蕓蕓眾生的生命狀態,發掘生命的意義,促進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形成,使語文教育回歸到教育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