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下運動過程分享到社交平臺,參與運動相關話題互動,參加線下活動……運動的社交屬性正逐漸被年輕人看重。其實,運動的這一特性對青少年來說也是一樣的。
我曾采訪過足球運動員孫可。他7歲開始接受足球訓練,11歲從徐州來到南京踢球,18歲進入江蘇舜天足球一隊,24歲時入選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足球伴隨了他整個青少年時光,痛而快樂著。孫可告訴我,他初中就讀于南京市第二中學的體育特長班。他所在的班上,同學們都是踢足球的。每到假期,孫可就特別希望家人能夠陪在身邊。因為他從小一個人來到南京,一年能在家的時間也就十幾天。對他來說,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幸福,也非常奢侈。不過,好在他身邊還有老師、隊友、教練的陪伴。
“那時候年紀小,又都是男孩子,調皮是一定的。我記得我剛來南京就和吉翔住一個屋,我們分到了一個宿舍,從梯隊一直到舜天一隊,就像親兄弟一樣,他還是我婚禮的伴郎?!?/p>
孫可所說的經歷,我并不陌生。因為在采訪他之前,我在澳大利亞堪培拉一家青少年足球機構實習過,當時恰逢足球機構舉辦青少年足球比賽。比賽借用了堪培拉大學的足球場,按照參賽隊員的年齡分為10歲以下組、10-12歲組、13-14歲組和15-16歲組。
我負責報道10歲以下組的所有比賽,這個組的球隊男女隊員混在一起。第一場比賽在清晨,冬日的濃霧還沒散開,一群八九歲的男孩女孩脫下身上厚厚的外套,露出黃色或藍色的隊服,歡快地奔向球場。
兩隊被裁判叫到球場中央,以隊長猜硬幣的方式決定選邊、開球。當孩子們站到各自負責的位置后,個個臉上露出嚴陣以待的神色。
傳球、帶球、過人、射門……我看到孩子們因為進球而歡呼慶祝,因為暫時落后而相互鼓勵。他們會向撞人的對手表達不滿,也會在比賽結束后和對手握手致意。我也被現場又颯又激動的情緒感染得近似于狂喜。
賽后,比賽失利的黃隊并沒有離開球場。我了解到,黃隊所屬的足球俱樂部有個傳統,如果比賽日遇到有隊員過生日,大家就在賽場為他慶祝。過生日的隊員站在球門處,背對著其他隊員彎下腰,翹起屁股,迎接大家的依次射門。這樣的儀式伴隨著喊聲、笑聲、起哄聲,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教練說,這項傳統是孩子們自己定下的,能讓他們更加團結,如果比賽失利,也能給球隊提振士氣。
比賽持續一周,決賽設在周日。當天,孩子們的家長也到場了,還有人帶來了自家的狗。決賽日就像個大型的家庭聚會,球場邊有賣燒烤、飲料的攤位,觀眾們早早地在球場圍了一圈,一邊喝著飲料,一邊等待著比賽開始。志愿者不得不提醒家長們牽好自家的狗,以免它們太過興奮跑進賽場擾亂比賽。青少年足球俱樂部的模式具有很強的家庭、社交屬性。同俱樂部的孩子大多來自同一個社區,在正式入選球隊前盡情享受著足球帶給他們的快樂。
妮娜:媒體從業者,就讀于體育傳媒專業,曾在體育機構為2012倫敦奧運會提供賽事服務。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