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繆東霖在《沈陽百詠》中寫道:“燈月懸懸照八關,龍蟠獅舞斗回環。”舞龍的歷史很悠久,流行于我國的很多地區,各地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幾十年過去了,我記憶中的鄉土火龍燈還是很清晰。那份鄉情和淳樸,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淡薄,而是歷久彌新。
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每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我家鄉的火龍燈都非常熱鬧。
舞龍隊共三組,由五十人組成,全部穿清一色的紅衣服或者黃衣服,同色綢布扎頭、扎腰。一人舉著龍珠在前面行走,周圍的幾個人敲著鑼、鼓、鈸等樂器,隊長舞著龍頭,其他人舞動著龍身,表演著猛虎跳墻、哪吒鬧海、仙女散花、老鷹展翅、大團圓等節目,栩栩如生。圍觀的人們將煙花噴向天空,營造出喜慶的景象。那時候使用的手持煙花采用的是秘制的土配方,特點是火焰高,顏色金碧輝煌,只要向上噴射,不會傷到人。記得有一次,火焰噴射的火星子掉落在我過年穿的新衣上,留下了幾個黑色的燙痕,我號啕大哭。可看到龍燈隊伍走遠了,又把眼淚擦干,繼續跟著跑,跟著看。
舞龍隊陸續表演著各式各樣的節目,一條火龍呈現出威猛的氣象,隨著鑼鼓、嗩吶、鞭炮一起響起,年味就非常濃烈,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
龍燈舞讓人目不暇,龍的造型也值得說說。龍的身體組成部分取自各種動物:蛇的身、梅花鹿的角、老虎的眼睛、水牛的耳朵、獅子的鼻子、老鷹的爪子、棕馬的腳、鯉魚的鱗片和野獸的腿。龍是采用竹、木、紙、布等物編扎,再進行彩繪、置燈,才制作完成。龍燈都是由民間的手工藝人制作完成,他們的技藝是祖上或者村子里的老人傳下來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打開記憶的電影匣,一束光投到屏幕上,出現了如漆的黑夜。忽然,不知道是誰在黑夜里提了一盞燈,燈光將黑夜撕開了一個口子,打破了鄉野的冷寂。不久,從遠到近,燈盞的星星點點越來越多,越來越亮。鄉村小道上,一群結結實實的農村漢子,隨著鑼鼓聲、鞭炮聲響起,舞動起一條龍,龍如同波浪般起伏,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四面八方的村子里,男女老少都圍了過來,借助焰火的微光欣賞在暗夜里奔跑的龍圖騰,這是一年中最快樂的日子,也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正月十五的夜里,村子里要舉行祭龍送龍的儀式。所有參加舞龍的隊員,一起聚集在村里的土地廟前焚化龍燈。隊員們抬著龍燈,以龍頭為中心,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然后點燃稻草火把,把龍珠、龍頭、龍節上面的的紙撕下丟入稻草堆焚燒。留下長長的竹籠,必須放在河里泡三天,到正月十七,舞龍隊再次集合,用抓鬮的方法,決定“龍”竹籠由誰家保存。然后大家一起撈上“龍”竹籠,抬到那戶人家。這個隊員在“龍”竹籠跟前燒香、焚紙錢、放鞭炮,儀式完了,才宣告結束。
老家的龍燈舞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豐富了老百姓的春節生活,反映了質樸的民俗風情與鄉土文化,是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民俗,我們還需要。
安頻:中國散文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