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3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反腐機構采取行動打擊行賄人員反腐機構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留置行賄人員5006人,移送檢察機關2822人。這些數字來自中國最高紀檢部門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報告回顧中國去年開展的反腐行動,并列出今年的任務和目標,包括加大打擊行賄力度,探索實施行賄人“黑名單”制度等。
在中共十八大以來大力開展的反腐行動中,無論是(2018年通過的)《監察法》還是(2015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元),都加大了對行賄行為的懲處力度。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廳廳長史衛忠表示,檢察機關辦理的行賄案件數量明顯上升,2021年1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行賄5對單位行賄、單位行賄、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案件共計2717人,同比上升18.3%。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表示,中國向來對受賄官員判以重刑,但對行賄人員的判罰相對較輕,“(這是)出于案件調查的需要。(檢察人員)將把(調查)案件考慮進去,并建議對行賄人員作出較輕的判罰。這并非是故意縱容行賄行為,而是更側重于使調查人員獲得查處貪腐行為的更好機會”。
一位資深刑法律師說,行賄人員受到的懲罰相對較輕,原因在于貪腐案件調查依賴有關證詞,因此調查人員往往與行賄人員達成有關協議,以換取能使他們將受賄人員繩之以法的供詞。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的一位教授表示,有的紀檢官員強調打擊受賄行為的重要性,卻并不同等重視懲處行賄人員, 因此隨著時間推移,一些人就會認為受賄是一種犯罪行為,而行賄者卻能夠逍遙法外。
為此,除了刑法規定對行賄人員判處包括有期徒刑在內的有關懲處,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還已對那些被發現的行賄者設立“黑名單”制度。莊德水表示,對行賄人員的打擊發出一種震懾信號,這將有助于中國形成更公平和更有序的市場環境。這種轉變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反腐戰略和發展方向相一致。如今該行動已從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和社會領域,從而打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國。▲(作者Guo Bui丁壬丁譯)
環球時報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