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立場的精準把握,高度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本立場,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溯源與進展、現實步驟和遠景目標及其政治經濟學意義,不僅能有力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還將進一步開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富裕;人民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現代化
本文索引:劉征匯.<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04):-164.
中圖分類號:F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2(b)--03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國家領導人莊嚴宣告中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這是世界減貧史上的大事。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必將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
1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溯源與進展
小康一詞是我國文化的原生態,首次出現在《詩·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寄托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溫飽和殷實生活的向往。與小康相對應的是大同,首次出現在《禮記·禮運》,寄托了中國古代對理想社會的一種愿望。
1.1 新中國成立后對小康及小康社會理解的發展歷程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提出新中國現代化的問題。毛澤東在1949年6月指出,“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根據毛澤東1960年《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談及的“四個現代化”,在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首次闡述中國未來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即“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2002年召開黨的十六大,標志著我國從總體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設小康水平的轉變,小康在量的積累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
1.2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展
李春根(2018)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監測角度,選取正指標、逆指標、區間指標等監測方法,選取數據質量評估,綜合與單項監測,東、中、西部地區橫向監測,全國、省級、地市級及縣級層面縱向監測,滾動動態監測等監測成果,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五位一體”的關鍵短板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展的評價較好的借鑒。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數據顯示,從民生指標國際比較、社會發展、居民收支等數據觀察,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接近完成。2020年,中國GDP總量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人均GDP在2019年1.06萬美元的基礎上達到1.1萬美元,連續兩年突破1萬美元大關,處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關口,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正式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類發展指數逐年提高,邁向“高人類發展水平”行列;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基礎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中上水平;貧困發生率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從2002年的31.7%下降到2019年的0.6%。
2 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步驟和遠景目標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0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沖鋒號已經吹響”。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已經從短期目標、中長期遠景和組織路線保障三方面擘畫好藍圖,從而保證“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如期實現。
2.1 短期目標:三大攻堅戰基本完成
按照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脫貧攻堅和污染防治是影響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影響因素,目前已基本完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同頻共振。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應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其中首要的是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我國在推進金融開放進程中,要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局勢走向,審慎維護國家金融主權安全。同時,保持國內宏觀杠桿率的基本穩定,吸取近年來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帶來的深刻教訓,讓廣大投資者認識杠桿、畏懼杠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覆蓋到弱勢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明顯提高貧困治理能力。污染防治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打好藍天凈水保衛戰,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因時制宜,切忌一刀切,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落實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2 中長期遠景:新的“兩步走”戰略
十九大報告中對于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實現現代化目標制定了新的“兩步走”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中國新的百年目標的戰略安排,目標直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要的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統領,主要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與安全,凸顯更加安全的發展理念。營造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氛圍,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使技術進步成為經濟內生增長的核心變量。積極推動城鄉協調和區域協調,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的空間布局,在更高水平上推動對外開放,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和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圍繞實體經濟這個中心和關鍵,處理好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三者之間的平衡,動態調整制造業的比重,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之間的關系,構建“親”“清”營商環境,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和外延。
2.3 組織路線保障:黨性和人民性的辯證統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高度評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舉世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彰顯黨性和人民性的辯證統一。
人民性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遠景、規劃、藍圖的出發點和歸宿。第一層次,從共同富裕的角度來看,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保護生產力,促使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環節踴躍起來,極大地全方位豐富全體人民的消費對象,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然要把富裕惠及全體人民。第二層次,從新時代的主要矛盾來講,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 “五位一體”美好生活需求,要求依靠全體人民,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人民成為發展的主體和歸宿。第三層次,實現新的“兩步走”戰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堅持中華兒女的集體意志和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人民性與黨性高度統一,相得益彰。
3 以人民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立場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孜孜追求,凝結著中國共產黨深厚的人民情懷。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華兒女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立場的集中體現。
3.1 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兩極分化為背景,站在數量日益增加的無產階級立場上,開展政治經濟學研究,逐漸創立和發展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工人階級立場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初心在他們青年時期的著作中已經清晰地呈現。馬克思在1844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旗幟鮮明地指出,“無產階級宣告現存世界制度的解體,只不過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為它就是這個世界制度的實際解體”。隨著對工人運動實踐的參與和深入,青年馬克思在1848年《關于自由貿易的演說》指出,“只要雇傭勞動和資本的關系繼續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只要更有效地運用資本,就可以消除工業資本家和雇傭勞動之間的對抗,……恰恰相反,這只能使這兩個階級的對立更顯著”。恩格斯在1845年《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指出,“資產階級,不管他們口頭上怎么說,實際上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當你們的勞動產品能賣出去的時候就靠你們的勞動發財,而一旦這種間接的買賣無利可圖的時候,就讓你們餓死”。正是由于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時期就樹立了解放無產階級的初心,為后來的各國共產黨人指明方向、堅定立場。隨著機器大生產的推進,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另一極是貧困的積累,貧困的積累使得無產階級成為人民中的絕大多數。
3.2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端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社會主義探索時期,這個時期仿照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但并不是照抄照搬,大量考慮了中國國情。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造性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為人民服務的經濟”“農業、重工業、輕工業協調發展”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思路。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廢墟上起家,中共八大作出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一方面必須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經濟戰略,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適時對經濟政策進行預調微調,在人均壽命、人口增長、文盲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好轉,凸顯了新中國在“站起來”過程中鮮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3.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 黨情、世情、國情均有很大變化,世界范圍內保護主義、霸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嚴重干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紛繁復雜的局勢中進入新時代。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交織出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轉變,因此需要新的經濟思想來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從全面小康到相對富裕再到共同富裕,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特征。隨著中國日益走進舞臺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應運而生。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集中表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后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從三期疊加、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發展理念到高質量發展,再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新的理論范疇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價值體系和話語體系,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經驗、彰顯中國道路。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有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內有改革開放深化倒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新冠疫情阻擊戰。對比全球疫情阻擊戰效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洋溢著中國深厚的制度自信。制度自信的背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革命性的理論創新,在經濟學框架里加入了影響經濟增長的兩個內生變量,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將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鞏固全面小康成果,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李春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分析、進度監測與政策優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4):1-9.
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0-01-01(1).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姜濤.從“四個統一”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N].學習時報,2018-11-30(A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74.
魏后凱.從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的戰略選擇[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0(6):18-25.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意見》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ng-term Goal and Development Thought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LIU Zhenghui
Abstract: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a down-to-earth manner are th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people’s posi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ly generalize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of the economic though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From the fundamental standpoint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it exams the origin and progress, realistic progress, long-term goals and political economy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which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guide the practi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will also further open up a new realm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Keywords: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common prosperity; people’s position;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