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
膽結石為肝膽外科常見疾病,主要發生于45 歲以上的人群,主要原因是膽囊功能可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膽汁發生滯留,進而造成疾病。膽結石為世界范圍內常見的疾病,該疾病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10 倍,疾病的發生主要和高膽固醇、高糖、高脂肪飲食有關[1]。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通過手術治療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病情,恢復機體健康。開腹手術的瘢痕較大,且創傷大、并發癥多,并不利于術后恢復[2]。腹腔鏡技術的應用為膽結石的治療提供了新選擇。本文實施對照分析,選擇醫院治療的96 例膽結石患者為探究主體,平均分組后分別采取不同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探討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的價值,具體內容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96 例膽結石患者,以方便抽樣法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各48 例。參照組年齡29~75 歲,平均年齡(52.07±7.69)歲;男25 例、女23 例。實驗組年齡30~74 歲,平均年齡(52.02±7.34)歲;男26 例、女2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取開腹手術治療,協助患者取平臥位,給予患者全身麻醉,沿右肋緣下方取斜形切口,長度為6 cm,對于組織進行逐層分離后進入腹腔,觀察膽總管與膽囊三角部位情況,自膽囊底部分離至膽總管,確認部位后切斷并結扎,取出膽囊,常規進行止血縫合。實驗組接受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治療,術前完善相關檢查與準備,給予全身麻醉,指導患者采取頭高腳低側臥位,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為11.5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對于腹腔情況實施探查,將5 mm Trocar 分別插入右側肋緣和劍突下,探查膽總管解剖、膽囊外形、周圍組織粘連、膽囊三角情況、以無損傷抓鉗提起膽囊底部,充分暴露膽囊,以鈦夾夾閉膽囊動脈與膽囊,同時離斷游離,對于膽囊床進行分離,完整剝離膽囊對于創面進行止血,取出膽囊并吸盡腹腔內的積液、二氧化碳氣體后進行沖洗,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關閉腹腔。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以及術中出血量。②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止痛時間、胃腸蠕動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③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詳細計錄患者術后是否發生感染、出血、黃疸、膽管受損等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實驗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止痛時間、胃腸蠕動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膽囊是機體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器官,極易發生病變,臨床數據統計顯示,膽囊結石發生率達到了10%,主要以膽固醇相關膽結石為主[3]。膽囊主要承擔著排泄膽汁、儲存膽汁的作用,近年來研究發現膽囊不僅具有消化功能,同時還是較為重要的免疫器官。臨床數據顯示,膽結石的臨床發病率為8.2%,主要發生人群為成年人[4]。受生活習慣、飲食結構改變等影響,該疾病發生率不斷升高。膽結石主要癥狀為持續發熱、腹痛、腸道出血、黃疸等,遺傳、肥胖、疾病、生活習慣等均可引發該疾病[5]。手術是治療膽結石的主要手段,分析實際手術治療發現,手術治療可造成創傷與并發癥,開腹手術治療時的創傷更大,極易發生膽道損傷、感染、大出血、脂肪液化等情況。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腹腔鏡被應用于膽囊結石治療中,具有恢復快、創傷小、美觀度高等優點,有效減輕了手術治療對于患者的痛苦,改善預后[6]。
傳統開腹治療膽結石具有顯著效果,但是該種治療方式的操作時間較長,腹腔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較長,無疑增加了手術后并發癥風險,且手術出血量大,并不利于術后恢復。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治療膽結石的金標準,屬于微創治療技術,有效減輕了傳統手術造成的痛苦。療效較為確切[7]。腹腔鏡技術具有微創、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出血少等優勢,將該項技術應用于膽結石的治療中,能夠在可視狀態下手術,有效避免了對于其他正常組織的損傷,因此并發癥較少,對術后恢復具有積極的促進效果[8]。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止痛時間、胃腸蠕動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價值,可促進結石治療效果提升,同時還可為術后恢復創造理想的條件[9]。但是,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發現,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時的手術費用較高,醫療負擔較重,并不適用于嚴重組織粘連、膽囊三角區水腫的患者,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嚴格掌握患者實際情況,提升操作技術,充分保證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與開腹手術治療相比較,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具有更為理想的效果,可促進治療效果提升,顯著改善手術指標,對術后恢復具有明顯的促進效果,且該種手術方案的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