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
骨質疏松是臨床常見多發的老年代謝性疾病,主要由骨組織量減少或結構退化所致,不僅導致患者出現腰、背、腿、關節處疼痛,還會增加患者的骨折風險[1]。若未予以骨質疏松患者及時的治療,隨著病情的惡化發展,會導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使得患者的脊柱形狀發生異常改變,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2]。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經皮椎體成形術與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被運用到了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治療當中,具備創傷小,療效確切,并發癥少的優勢[3]。但有關研究認為,與經皮體椎體成形術相比,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在矯正患者Cobb 角方面療效更為確切?;诖?本文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7 例采用不同治療方式治療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進行研究,以期分析最佳的治療方式,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7 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根據治療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24 例)及實驗組(23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4∶10;年齡62~85 歲,平均年齡(70.11±4.97)歲。實驗組男女比例12∶11;年齡61~86 歲,平均年齡(70.42±5.2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4]:①均符合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診斷標準;②均知情同意;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5]:①精神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手術禁忌證者;④其他部位骨折者;⑤不配合治療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建立靜脈通路后予以患者全身麻醉,仰臥體位,常規消毒,C 臂機確認病變椎體,經皮穿刺到達椎體1/3 處,拔出枕芯,X 線引導下注入骨水泥,并密切觀察是否有滲漏情況發生,水泥硬化后拔出穿刺針,壓迫2~3 min。實驗組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建立靜脈通路后予以患者全身麻醉,仰臥體位,常規消毒,C 臂機確認病變椎體,經皮穿刺到達椎體1/3 處,注入工作套管建立椎體通道,置入擴張球,抬高椎體終板至正常高度后取出球囊,骨水泥填充靶椎體。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根據Macnab 標準進行判定:治療后,患者椎體功能接近正常水平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椎體功能有明顯改善為有效;治療后患者椎體功能改善不明顯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骨折愈合情況,包括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等。③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骨水泥滲漏、切口感染及神經損傷。④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骨水泥灌注量及Cobb 角。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實驗組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的70.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221,P=0.0236<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2.2 兩組骨折愈合情況對比 實驗組愈合時間(35.14±5.21)d、住院時間(4.14±0.36)d 短于對照組的(46.14±6.01)、(5.10±0.02)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922、13.0492,P=0.0000、0.0000<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情況對比(,d)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情況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發生骨水泥滲漏1 例(4.35%)、切口感染1 例(4.35%);對照組發生骨水泥滲漏4 例(16.67%),神經損傷2 例(8.33%),切口感染2 例(8.33%)。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8.70%(2/23)低于對照組的33.33%(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563,P=0.0391<0.05)。
2.4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實驗組手術時間(39.14±4.21)min 長于對照組的(28.14±3.01)min,骨水泥灌注量(4.14±1.36)ml 少于對照組的(5.10±1.02)ml,Cobb 角(7.52±2.25)°小于對照組的(9.85±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3385、2.7454、2.8681,P=0.0000、0.0087、0.0063<0.05)。
骨質疏松有著發病因素復雜的特征,主要由骨組織量減少或結構退化所致,若患者未及時治療,會引發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嚴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當患者并發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后,不僅會影響脊柱穩定性及生物力學結構特性,還會導致椎體高度丟失及椎體曲度異常,從而引起強烈的疼痛感,引發患者不適,降低患者生活質量[6-8]。雖然保守治療的方式能夠幫助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抑制病情的發展,但保守治療缺乏對患者疼痛緩解的作用,且并發癥較多,因此手術仍舊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的首選方式之一[9,10]。人工椎體置換術、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是傳統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大,患者耐受度低,療效欠缺的缺陷,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1,12]。隨著微創技術的研究與發展,經皮椎體成形術及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已取代了傳統術式治療,被應用到了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治療當中,其中經皮椎體成形術是在影像學引導下,將穿刺針經皮刺入患者的病變椎體內,并以骨水泥灌注,從而達到改善患者椎體穩定度及力學強度的目的,能夠幫助患者抑制病情的發展,緩解疼痛癥狀。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則是經皮椎體成形術的改良微創術式,該種手術方式通過擴張囊球置入病變椎體,能夠使椎體獲得理想復位,從而提高Cobb矯正程度,將椎體抬升至正常高度,降低術后鄰近椎體繼發骨折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改善后凸畸形。此外,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還具備減少骨水泥灌注滲漏的優勢,能夠增加椎體穩定性,減少手術過程對患者神經根的刺激,抑制患者的炎癥發展,不僅能夠提高鎮痛效果,還能夠減少骨水泥灌注量,促進患者的快速愈合,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本文論述可知,實驗組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的70.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原旭海等[13]研究結論相近,證實了采用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具有療效確切的優勢。本文實驗組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彭松林等[14]研究結論相近,證實采用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可幫助患者有效縮短骨折的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降低患者治療的經濟負擔,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應用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效果優于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