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軒 孫琳 張曉勇 韓景田
頸椎間盤突出是椎間盤退變的一個病理過程,在退變出現時就表示著這一節段的穩定程度被破壞,減弱了該段的穩定[1]。臨床醫學認為椎間盤突出是因為突出的髓核與有關的纖維環突向椎管內,可能會導致這一節段的椎體軟骨下骨增生,造成骨贅出現。在一些特定條件刺激下,能夠出現椎間盤變性以及相鄰節段骨贅形成。除此以外,如果椎間盤纖維環發生了破裂現象,就容易引發變性的髓核脫出造成脊髓或者脊髓神經根受到擠壓,從而導致疾病出現。而且作為致壓物只能是椎間盤組織這一種,才能夠被稱為頸椎間盤突出癥。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了手部疼痛麻木、步態失衡、肩頸疲勞疼痛、手腳無力易摔倒等,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2]。為了更好舒緩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本次實驗按照以往的臨床實踐對頸椎間盤突出患者實施頸椎橫突后結節間溝神經阻滯麻醉治療,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頸椎間盤突出患者作為本次調查對象,觀察頸椎橫突后結節間溝神經阻滯麻醉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根據隨機分配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30 例。實驗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1~62 歲,平均年齡(48.23±9.08)歲;其中慢性勞損6 例,頸椎退行性病變5 例,長時間埋頭工作10 例,慢性頸椎痛5 例,無其他不良癥狀4 例。參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0~61 歲,平均年齡(47.92±9.31)歲;其中慢性勞損5 例,頸椎退行性病變7 例,長時間埋頭工作9 例,慢性頸椎痛6 例,無其他不良癥狀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都符合頸椎間盤突出的有關診斷標準;②沒有明顯的藥物過敏史;③患者沒有精神障礙以及精神病史;④患者以及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嚴重并發癥者;②病歷資料不全者;③孕婦或哺乳期患者;④有麻醉藥物過敏癥狀者;⑤多項器官出現了衰竭癥狀者;⑥不同意參與本次實驗者。
1.2 方法 基礎檢查:全部患者需要實施X 光線檢查、CT 檢查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找出患者的椎間盤突出的位置,準確掌握椎間盤突出的大小以及形狀,判斷硬囊膜,神經根受到擠壓的狀態以及椎管有效矢狀徑,給手術治療提供極大的便利。并且在手術前的12 h 和4 h 需要分別禁止飲食和飲水。
1.2.1 參照組 患者在基礎檢查后實施頸椎后根神經阻滯麻醉治療。
1.2.2 實驗組 患者在基礎檢查以后實施頸椎橫突后結節間溝神經阻滯麻醉治療,使用無菌手套,進行皮膚消毒,讓患者的頸部肌肉放松,在后斜角肌后緣平環狀軟骨水平處能夠觸摸到一處骨性突起,即為橫突后結節,將該處的結節水平線和肌間溝的交點即作為穿刺點,作局部麻醉皮丘,使用穿刺針在橫突后結節處進行施針,進針需與皮膚保持90°,直到針尖能夠與橫突后結節相觸及,在回抽無血液以及腦脊液后,將1.28%利多卡因注入,劑量為25 ml,施以麻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JOA評分、復發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效果。JOA 評分包含了臨床癥狀、臨床檢查以及日常生活,評分越高代表效果越好,最高29 分[3]。治療效果按照治療改善率對患者進行療效評估,治療改善率=[(末診后JOA 評分-初診前JOA 評分)/(29-初診前JOA 評分)]×100%,按照結果劃分優良差三類,優:改善率85%~100%;良:改善率40%~84%;差:改善率0~39%。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JOA 評分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臨床癥狀、臨床檢查以及日常生活評分分別為(24.38±5.19)、(25.01±4.39)、(26.34±2.94)分,均高于參照組的(13.29±5.37)、(15.34±5.49)、(15.97±4.13)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JOA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JOA 評分比較(,分)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復發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在接受治療后,實驗組中有1 例(3.33%)復發,2 例(6.67%)發生惡心頭暈;參照組中有6 例(20.00%)復發,8(26.67%)例出現惡心頭暈。實驗組復發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4.320,P=0.044、0.038<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在接受治療以后,實驗組優、良、差人數分別為11 例(36.67%)、17 例(56.67%)、2 例(6.67%);參照組優、良、差人數分別為8 例(26.67%)、14 例(46.67%)、8 例(26.67%)。實驗組優良率93.33%高于參照組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
頸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由于患者的頸部椎間盤不斷受到損傷造成纖維環被破壞、頸神經以及脊髓遭受髓核壓迫等問題發生。有關調查表明,一些患者頸部有過外傷史,而且大多是因為急性起病為主,表現出上半身劇烈疼痛,并且常伴隨著肢體放射性神經痛感,在頸部活動和睡眠時間疼痛感會放大[4-6]。
針對這種病癥實施頸椎橫突后結節間溝神經阻滯麻醉治療在臨床研究中取得了理想效果,這是一種創新型的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方式,和傳統的頸椎后根神經阻滯麻醉治療方式相比,這樣的治療手段能夠快速止痛,預防炎癥發生,可以有效降低因為炎癥介質導致的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加強的現象發生,能夠讓患者的炎癥得到緩解,而且還可以使得患者的鞘神經纖維保持完整,促進神經髓鞘的再生速度。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局部麻醉,不但可以幫助患者阻隔疼痛的傳導路徑,使得肌肉松弛,幫助血液循環,而且這樣的治療方式還能讓患者的身體損傷減小[7,8]。并且在以往的實踐中發現,患者通常會因為害怕反復穿刺,改變方向,調整穿刺點等治療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會給患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會導致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只有在準確的穿刺點進行麻醉,才能夠有效提高麻醉的成功率。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臨床癥狀、臨床檢查以及日常生活評分分別為(24.38±5.19)、(25.01±4.39)、(26.34±2.94)分,均高于參照組的(13.29±5.37)、(15.34±5.49)、(15.97±4.13)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復發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4.320,P=0.044、0.038<0.05)。表明,在接受治療以后,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改善,而且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參照組患者,手術后的復發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減少。實驗組優良率93.33%高于參照組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這表示選擇頸椎橫突后結節間溝神經阻滯麻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并且在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及復發情況明顯減少,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9,10]。
綜上所述,對于頸椎間盤突出患者實施頸椎橫突后結節間溝神經阻滯麻醉治療不但能夠使得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還能夠降低復發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發生,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及預后,促進了患者的身體康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