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新
甲狀腺良性結節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非常高,根據現代研究顯示,該疾病在女性患者中的發病率相比男性更高,這可能與女性患者家庭壓力大,情緒波動明顯及雌激素分泌過多有關。甲狀腺良性結節包括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結節等,一般在體檢時發現喉部出現橢圓形或者圓形腫塊存在。甲狀腺良性結節采用手術治療,預后較好。但傳統手術治療方式,需要在患者頸部取6~8 cm 的切口,較大的切口會引發極高的出血量,還會造成明顯的術后瘢痕,患者擔心影響頸部美觀度,因而依從性不高。基于傳統甲狀腺手術的弊端,在20 世紀末,醫學界嘗試借助微創技術進行手術改良,低位小切口手術逐漸應用在臨床實踐中,并被認為相比傳統甲狀腺手術更具微創優勢,還可滿足患者對頸部美觀度的需求[1]。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傳統甲狀腺手術與低位小切口手術的對比,為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治療提供高效、安全的手術方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6 例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 例。觀察組,男13 例,女30 例;年齡25~57 歲,平均年齡(37.6±6.8)歲;病程15 d~7 年,平均病程(4.7±2.0)年。對照組,男10 例,女33 例;年齡24~56 歲,平均年齡(38.4±6.2)歲;病程20 d~6 年,平均病程(4.3±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經癥狀、體征及超聲等綜合檢查確診甲狀腺良性結節,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有相關甲狀腺、頸部手術史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存在嚴重溝通障礙或精神病患者;合并免疫性疾病或嚴重傳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甲狀腺手術治療,實施全身麻醉,協助患者保持頭高腳低位,將軟墊放置在患者肩部,保證甲狀腺手術區域充分暴露。在患者胸骨切跡上方6 cm 處取合適切口,并縱切頸白線,逐層分離皮下組織,根據腫塊體積、大小將甲狀腺良性結節切除,保證腫瘤徹底清除后,及時止血并縫合切口。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
1.2.2 觀察組 采用低位小切口手術治療,同樣實施全身麻醉,協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在胸骨切跡上3 cm位置沿皮膚褶皺取2~4 cm 橫行切口,逐層分離皮膚切口,充分分離皮下組織、頸闊肌等,并將皮瓣游離,充分暴露視野。沿頸部頸白線切開,自甲狀軟骨至胸骨上窩縱行分離,游離甲狀腺被膜,充分暴露甲狀腺結節病灶。對于手術空間狹窄的,可在甲狀腺軟骨水平位置將胸骨甲狀肌離斷,并以手指探查病灶部位。根據甲狀腺結節部位,切開甲狀腺峽部,將甲狀腺峽部血管分離后結扎,并離斷甲狀腺靜脈及囊內分支,其中注意保留好甲狀腺后背膜。術中,根據每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向上或者向下牽引甲狀腺的上下極。切斷甲狀腺上動靜脈時,需將血管鉗緊貼甲狀腺上級,遠離甲狀軟骨側板。對于甲狀腺上極寬大者,可采用上極腺體實質結扎的方式逐層結扎。手術完成后,逐層縫合切口,放置引流管。術后48 h 拔除。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疼痛、切口感染、甲狀旁腺損傷、咽部不適、一過性神經損傷、永久性神經損傷。③對比兩組手術效果,判定標準:以手術順利實施,術后未見嚴重并發癥,患者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以手術順利實施,患者甲狀腺功能基本恢復為有效;以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患者甲狀腺功能未見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顯效22 例,有效20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為97.67%(42/43);對照組治療顯效20 例,有效20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為93.02%(40/43)。兩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9,P=0.306>0.05)。
臨床研究認為[2],甲狀腺良性結節在臨床上發病率高,有發展成為惡性病變的幾率,但病灶對患者的頸部美觀度影響大,還會對患者頸部周圍組織、神經、氣管及喉返神經造成壓迫,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治療是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有效手段,且可獲得較好的預后。傳統的甲狀腺手術雖然可獲得較好的清除甲狀腺結節的效果,但切口長,手術后留下的瘢痕對患者的頸部美觀度影響大,對美觀度有要求的女性患者的依從性差。且手術還會對患者的喉返神經造成影響,導致一過性或者永久性的神經功能損傷。低位小切口手術的實施,在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治療中有顯著效果[3]。低位小切口手術治療,在患者頸前正中部位取2~4 cm 切口,既可保證手術效果,還可避免對甲狀腺周圍組織的損傷,術后恢復快,甲狀腺功能也可顯著恢復[4]。而從手術的安全性上看,低位小切口手術可避免頸部肌肉及筋膜分離引發的創傷,也可避免對皮瓣的過度牽扯,也無需患者頭部過度后仰引發肩部綜合征,因而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發生風險[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低位小切口手術在患者頸前正中部鎖骨位置取2~4 cm切口,相比傳統甲狀腺手術的切口長度小,對神經、血管的損傷小,因而避免甲狀腺結構的損傷,可減少出血量,患者手術恢復快,因此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安全性更高。從治療效果看,兩組手術都能夠保證甲狀腺良性結節徹底清除,相對來說,傳統甲狀腺手術由于切口大,患者需保持特殊體位,加上術中對患者頸部血管、神經的損傷風險高,術后恢復慢,且很容易遺留較大的瘢痕,因而在臨床上的應用受限[6]。低位小切口手術治療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傳統甲狀腺手術的不足及風險,因而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的效果、安全性及患者接受度更高。
綜上所述,甲狀腺良性結節采用傳統甲狀腺手術及低位小切口手術治療,兩者在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恢復時間方面有較大的差異。且后者能夠保證患者手術后頸部美觀度,還可降低手術并發癥風險,因而可保證手術安全及接受度。從以上研究結果看,低位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的安全性及美觀度更高,相比傳統甲狀腺手術治療的效果更加顯著,對于無手術禁忌的患者來說,可首選低位小切口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