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伶俐 張潤
肩周炎具有自限性等特點,但是部分患者肩功能無法完全恢復,隨著病情進展可表現出關節僵硬、疼痛等癥狀,導致其生活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及早治療。臨床常用治療方法包括開放手術、關節鏡下關節囊松解、類固醇激素注射、運動療法等,其中注射療法為臨床常用治療手段,注射部位包括壓痛點、結節間溝肩峰下等,均可取得一定的療效。超聲具有實時引導、無輻射等特點,能夠準確定位病變區域,并可清晰顯示軟組織層次,在疼痛等病癥的診療中獲得了日益廣泛的應用[1]。本次研究以2019 年5 月~2020 年4月進行治療的76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肌骨超聲引導注射治療的臨床療效及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超聲診斷并結合患者臨床癥狀等確診;臨床癥狀表現為肩周疼痛、關節活動障礙、肩部肌肉萎縮等;患者意識清晰且能夠判斷自身疼痛程度;均為單側肩周炎。排除標準:合并重大免疫缺陷者;對類固醇激素或者局部麻醉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合并出血性疾病者;伴有肝炎、結核等傳染性疾病者[2]。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8 例。參照組中男16 例、女22 例;年齡27~86 歲,平均年齡(54.36±10.55)歲;病程2~13 個月,平均病程(7.03±2.35)個月;結節間溝積液患者30 例。觀察組中男15 例、女23 例;年齡29~87 歲,平均年齡(53.56±11.15)歲;病程2~14 個月,平均病程(7.12±2.29)個月;結節間溝積液患者3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予以小針刀治療,采用壓痛定位法及神經定位法進行定位,依照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神經,指壓大圓肌、小圓肌、岡下肌、岡上肌起止點以及肱二頭肌肌間溝等部位,以壓痛點作為治療點。于治療點進針,確保肌纖維走形平行于刀口線,刀體與皮面保持垂直并迅速刺入皮膚直達病灶,松解過程中應避免肌腱受損,松解幅度≤5 mm,作十字點切并于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治療完成后行壓迫止血操作,治療頻率為1 次/周,連續治療12 周。觀察組患者予以針刀松解治療聯合肌骨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針刀松解治療方式同參照組,同時為患者實施肌骨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Philips IU22 型),應用線陣探頭,頻率7~12 MHz,通過超聲檢查進行定性以及定位診斷并與健側進行對比,掃查部位包括肩胛下肌腱、肱骨大結節肌腱附著部位、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岡上肌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結節間溝部位、喙肱韌帶、肱二頭肌短頭喙突抵止端等。消炎鎮痛液配方包括20 mg 曲安奈德、15 ml 生理鹽水、5 ml 2%利多卡因,結節間溝、肩峰下滑囊及關節腔注射劑量分別為3 ml、4 ml 及10 ml。結節間溝注射方式如下:叮囑患者保持上肢放松,肩關節輕度外旋,在肱二頭肌長頭腱上方放置線性高頻超聲探頭并沿結節間溝進行掃查,若可見“標靶征”圖像則應用平面外技術引導穿刺針自制肌腱上方,然后注射消炎鎮痛液,若注射過程中阻力明顯則需要對針尖位置進行調整,然后再次注射。肩峰下滑囊注射方式如下:取患者坐位,確保患側肩部充分暴露,背伸患肢并于同側腰骶部放置手背,采用線性高頻超聲進行掃查,明確岡上肌腱自肩峰下穿出至肱骨大結節,岡上肌腱和三角肌之間部位即為肩峰下滑囊,通過平面內技術引導穿刺針至目標靶位,注入1~2 ml 生理鹽水,穿刺成功則注射過程中超聲可見高回聲影且呈旋渦狀,將穿刺針固定并注入消炎鎮痛液。關節腔注射方式如下:應用后路穿刺途徑,在岡下肌腱部位放置高頻線性超聲探頭,自后外側斜向穿刺關節腔,待穿刺針進入關節囊約5 mm 后即可進行消炎鎮痛液注射。治療頻率均為1 次/周,連續治療12 周。治療后次日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主要包括肩部旋轉法、劃圈鍛煉法、摸耳法及爬墻法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評分。治療前后應用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估肩關節功能改善情況,評估內容包括肌力(25 分)、關節活動度(40 分)、日常生活能力(20 分)及疼痛(15 分)等,評分與肩關節功能呈正相關,即評分越高則肩關節功能越好。②治療前及治療后1、12 周分別指導患者采用VAS 進行疼痛程度評估,總分為10 分,評分與疼痛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即評分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評分對比 參照組治療前肌力評分為(15.56±2.49)分、關節活動度評分為(15.21±3.08)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8.51±3.42)分、疼痛評分為(5.67±2.95)分,治療后分別為(18.22±2.51)、(32.14±2.67)、(15.84±2.58)、(10.45±3.52)分;觀察組治療前肌力評分為(15.48±2.75)分、關節活動度評分為(15.43±3.12)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8.47±3.38)分、疼痛評分為(5.56±2.87)分,治療后分別為(20.57±2.81)、(36.78±2.49)、(17.37±2.62)、(13.47±3.39)分。治療前,兩組肌力、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肌力、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12 周,觀察組VAS 評分分別為(2.59±0.59)、(2.21±0.52)分,均低于參照組的(3.45±0.63)、(2.99±0.5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同期對比,aP<0.05
肩周炎以肩關節活動度下降、關節周圍疼痛及僵硬等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病情進展,肩周炎后期活動明顯減少并造成關節滑液減少,關節囊、韌帶及肌腱等關節周圍組織粘連、攣縮等表現進一步加重,繼而引發關節功能障礙,臨床必須在明確病變部位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患者臨床癥狀、關節功能情況等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疼痛緩解,加快關節功能恢復[3,4]。
針刀能夠對凍結肩關節攣縮增厚及關節外粘連等病變部位直接進行操作,可取得粘連松解效果,還可促進瘢痕及攣縮消除,減輕對神經及血管造成的壓迫和刺激,促進損傷組織區域細胞微環境改善,加快炎癥介質代謝,使肩部疼痛感得到減輕并改善肩關節活動度。治療過程中必須謹慎操作,以免周圍軟組織受損,引發血腫等不良反應[5,6]。
關節腔內外聯合注射既能夠抑制囊壁內炎癥介質引發的疼痛反應,還能夠使囊外韌帶、滑囊、腱鞘等炎癥介質介導的炎性疼痛得到緩解,有助于廣大患者從中獲益。作為臨床常用長效類固醇激素,曲安奈德鎮痛、抗炎效果理想,能夠使局部炎性滲出及浸潤、纖維細胞增生等得到有效抑制,可促進肩關節囊與周圍滑囊組織纖維化改變以及炎癥反應緩解[7,8]。
此次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肌力、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12 周,觀察組VAS 評分分別為(2.59±0.59)、(2.21±0.52)分,均低于參照組的(3.45±0.63)、(2.99±0.5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肌骨超聲下引導注射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確切,有助于準確定位病變部位,操作人員在可視狀態下進行引導注射治療可減輕對軟組織造成的損傷,保證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肩周炎患者應用肌骨超聲進行病情診斷及引導注射治療可促進疼痛緩解,并可顯著改善其肩關節功能以及機體素質,有效提升其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