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冶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技術也在飛速進步著,現階段臨床診斷腦梗死血管病變的方法有很多,常見的除了頭顱CT 檢查、MRI 檢查外,還有頸動脈彩超檢查與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1]。本文旨在探究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對腦梗死的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就診于本院的90 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腦梗死組,另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體檢的90 例受檢者作為對照組。腦梗死組男49 例,女41 例;年齡最小39 歲,最大78 歲,平均年齡(58.51±6.51)歲;腦梗死面積:36 例小面積腦梗死(梗死面積為1.5~3.0 cm2),28 腔隙性腦梗死(梗死面積<1.5 cm2),26 例大面積腦梗死(梗死面積>3.0 cm2)。對照組男48 例,女42 例;年齡最小39 歲,最大77 歲,平均年齡(58.23±6.4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腦梗死組患者均符合腦梗死相關的診斷標準,對照組患者未發現存在腦血管疾病;所有參與研究者均了解研究內容,認真閱讀過知情同意書后確認簽字;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標準操作規程并獲得批準。
1.2.2 排除標準 精神疾病、認知障礙、意識障礙以及語言障礙者;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其他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者;隨訪失聯、中途轉院或者死亡者;哺乳期婦女以及缺失臨床資料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
1.3.1 頸動脈彩超檢查 使用德國西門子S1000 與德國百勝MY Lab90 超聲診斷儀,采用線陣式探頭,將探頭頻率設置為6~12 MHz。檢查時協助患者擺放檢查體位,讓其頭部向后仰,將下頜抬高,在檢查時將患者的頭部輕度偏轉,沿著檢查一側的頸動脈血管進行檢查,需要測量患者頸總動脈(測量的部位是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分叉部位約1 cm 處)、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分叉上部約1 cm 處)、內-中膜厚度(IMT)(管腔中膜與管腔外膜、管腔的內膜交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測量時在此處與其前后約10 mm 處進行測量,獲得的3 個數值取其平均值。管腔內膜增厚的判斷標準:IMT 在1.0~1.3 mm 或隆起、增厚或向內突出;斑塊的判定標準:IMT≥1.3 mm 或者管腔的內壁可見非均質回聲;頸部血管粥樣硬化的判定標準:患者IMT 增厚或者存在斑塊。
1.3.2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超聲檢查儀采用SONARA TELC 診斷儀,將探頭頻率設置為2~4 MHz,經患者雙側顳部分對其雙側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以及頸內動脈終末段,枕部檢查基底動脈頻譜與椎動脈。若阻力指數增高、頻譜形態變鈍則判斷患者為腦血管動脈硬化。同時觀察患者的血流速度,若平均血流速度為90~119 cm/s 則為輕度狹窄,平均血流速度120~150 cm/s 則為中度狹窄,平均血流速度>150 cm/s 則為重度狹窄;若收縮期的血流速度為140~179 cm/s 則為輕度狹窄,血流速度為180~220 cm/s則為中度狹窄,血流速度>220 cm/s 則為重度狹窄。此外,若存在湍流、樂性雜音以及渦流也可以判斷其為腦血管狹窄。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檢查血流異常情況,包括信號消失、流速加快、流速減慢;以CT 聯合MRI 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分析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對腦梗死定位的診斷結果,包括前循環梗死、后循環梗死、分水嶺區梗死。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查血流異常情況比較 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腦梗死組血流異常率57.78%高于對照組的11.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4008,P=0.0000<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查血流異常情況比較[n(%)]
2.2 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對腦梗死定位的診斷結果分析 以CT 檢查聯合MRI 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診斷為前循環梗死者43 例、后循環梗死30 例、分水嶺區梗死17 例;經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為前循環梗死41 例、后循環梗死33 例、分水嶺區梗死16 例;經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前循環梗死、后循環梗死、分水嶺區梗死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6.05%、86.67%、76.47%,診斷總符合率為84.44%(76/90)。見表2。

表2 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對腦梗死定位的診斷結果分析[n,n(%)]
由于大多數腦梗死患者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所以患者最典型的癥狀為頭暈,有些患者發病后會伴有精神障礙、語言障礙等,部分患者會產生一過性黑檬,眼前突然發黑,過幾秒鐘后又恢復正常[2]。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短暫性的視力障礙,患者會出現短暫性的視力模糊和視物不完整的現象,但是很快就會自行恢復,這也是腦梗死的先兆之一[3]。此外,腦梗死患者還會發生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甚至不明原因的突然跌倒或者暈倒,嚴重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質量[4]。因此,早期診斷腦梗死對其后期用藥治療以及預后恢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現階段,臨床經常采用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腦梗死,這兩種檢查方式都具有操作簡便、可重復性操作、無創、安全等特點[5]。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是一種新型的且非損傷性的檢查手段,該方式運用超聲波多普勒效應,以患者血流頻譜的形態來評估其腦血管的動態狀況,這種脈沖多普勒效應能夠直接穿透患者顱骨較為薄弱的部位,通過對患者顱內動脈血流多普勒信號的掃描判斷出其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參數和血管的動態變化,并通過檢測其脈沖指數、血流速度和頻譜圖來判斷患者顱內的血管是否發生狹窄、動脈硬化等病變。患者通過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清晰的觀察到腦部血管流速,可以準確的反映出腦動脈缺血、狹窄及痙攣等病理性狀態。但是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會受到動脈移位以及顱骨厚度等因素的影響,對檢測者的技術要求較高[6]。而頸動脈彩超是運用超聲波的特點可直接觀察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能夠測量IMT 并對斑塊進行定量以及定性檢測。與頭顱CT 檢查與MRI 檢查相比,頸動脈彩超檢查雖然不能直接將梗死區域血管的結構狀態直接顯示出來,也不能像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一樣通過血流動力學即可確定腦血管閉塞或者狹窄的情況,而是通過觀察腦血管內斑塊的形態、反映內中膜到外膜的間距等來判斷腦梗死或狹窄。此外,頸動脈彩超不需要靜脈輸注造影劑,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因造影劑而發生的不良反應。將頸動脈彩超與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聯合使用能夠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為早期腦梗死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7]。
本研究結果發現,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腦梗死組血流異常率57.78%高于對照組的11.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4008,P=0.0000<0.05)。以CT 檢查聯合MRI 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診斷為前循環梗死者43 例、后循環梗死30 例、分水嶺區梗死17 例;經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為前循環梗死41 例、后循環梗死33 例、分水嶺區梗死16 例;經頸動脈彩超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前循環梗死、后循環梗死、分水嶺區梗死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86.05%、86.67%、76.47%,診斷總符合率為84.44%(76/90)。
綜上所述,頸動脈彩超檢查聯合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不僅操作快捷方便,且檢查準確率較高,檢查過程中無創,安全性較好,患者接受度普遍較高,建議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