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宇峰
急性心肌梗死有較高的臨床發病率,患者的缺氧量高、動脈痙攣劇烈,短期內病情進展快,并發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的風險性大,患者死亡率高。對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發病后的短時間內予以有效搶救和治療是逆轉瀕死心肌組織、提升生存質量的關鍵。目前臨床上對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采用常規對癥療法進行治療,雖然對癥用藥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小板的高度聚集,但總體治療效果并不穩定,且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時間相對較短,難以將堵塞的血管徹底溶解[1,2]。靜脈溶栓是目前臨床上認為可以降低局部動脈缺血癥狀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心肌的血氧水平恢復平衡。本次研究共選取在本院就診的96 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旨在進一步研究和分析靜脈溶栓的臨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6 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3]:①研究中納入的所有研究對象均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且送診時間在3 h 內;②患者的基礎性資料完整,且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良好;③在研究開展前,所有患者均明確表示對研究的目的和過程知情、同意,并且均明確表示是自愿參與的。排除標準[4]:①對研究中使用的治療藥物有禁忌證或過敏史;②合并溶栓禁忌;③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④合并嚴重高血壓。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8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20 例;年齡38~76 歲,平均年齡(52.26±7.97)歲;發病至就診時間0.5~2.8 h,平均發病至就診時間(1.34±0.49)h。對照組:男26 例,女22 例;年齡40~78 歲,平均年齡(52.87±8.38)歲;發病至就診時間0.7~2.7 h,平均發病至就診時間(1.31±0.47)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對癥治療:予以吸氧、止痛治療,同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13,規格:100 mg)口服,1 次/d,300 mg/次;同時予以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10,規格:75 mg]口服,1 次/d,75 mg/次。用藥2 d 后,將阿司匹林的用藥劑量改為1次/d,100 mg/次,連續用藥20 d。
觀察組予以靜脈溶栓治療:溶栓治療前給予患者300 mg 阿司匹林嚼服,將150 萬U 尿激酶(廣東星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406,規格:150 萬U)溶于1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行靜脈滴注,于40 min 內完成滴注,治療過程中調整滴注速度;2 h 后,將60 萬U 尿激酶加入到6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行靜脈滴注,在20 min 內完成滴注,1 次/d,連續治療2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5]:顯效: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檢查結果提示為正常,血清酶檢測結果恢復至正常;有效: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檢查結果提示基本正常,血清酶較治療前有所改善;有效: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檢查結果提示無明顯變化,血清酶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兩個時間點測評兩組患者的心功能,主要評估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并將心功能檢測結果予以組間和組內比較。③在治療前和治療后檢測兩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主要檢測白細胞介素-18 和超敏C 反應蛋白,并將兩組的檢測結果進行組間和組內比較。④統計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本組治療前、左室射血分數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對照組、左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白細胞介素-18 和超敏C 反應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白細胞介素-18 和超敏C 反應蛋白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白細胞介素-18 和超敏C 反應蛋白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有較高的臨床發病率,對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受阻血管的血液供應、改善心功能是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阿司匹林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是治療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有一定的消炎效果,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復。但這兩種藥物對于改善炎性反應的效果并不穩定,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6-8]。本研究比較常規對癥療法與靜脈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效果,結果提示靜脈溶栓的治療優勢更突出,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更高,治療后患者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明顯減小,左室射血分數明顯升高,并且治療后患者的白細胞介素-18 和超敏C 反應蛋白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說明靜脈溶栓治療是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靜脈溶栓是臨床上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對醫療技術水平的要求相對較低,且對機體造成的損害相對較小,臨床適應性更高[9,10]。通過靜脈溶栓治療,可以縮小心肌梗死的面積,同時能夠提高冠狀動脈的血液供應,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癥狀。此種治療方法能夠對血小板的異常聚集起到抑制性作用,早期予以治療可獲得更為顯著的治療。并且,用尿激酶進行靜脈溶栓治療的毒性相對較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大大提高了臨床治療的安全性[11,12]。
綜上所述,采用靜脈溶栓治療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故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