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開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種具有病變迅速、死亡率高等特點的心內科常見急癥,該病患者以缺血性胸痛持續>20 min,心電圖有ST 段抬高為主要特征,需要盡快通過溶栓治療促進預后的提升[1]。尿激酶是溶栓治療的第一代溶栓藥物,其給藥后可在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直接發揮作用,使纖溶酶原催化裂解為纖溶酶,達到溶栓治療的目標,但該藥物半衰期<20 min,且大量用藥易增添全身性出血的發生風險。rhTNK-tPA 是一種半衰期長、用藥方便的新型溶栓藥物,不僅纖溶活性更高,而且能夠通過彈丸式靜脈注射的方式給藥,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情[2]。基于此,本院在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期間收治的16 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應用rhTNK-tPA 治療,分析效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32 例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參照組及研究組,每組16 例。參照組:男9 例,女7 例;年齡50~80 歲,平均年齡(58.51±7.26)歲;心肌梗死部位:前壁8 例,下壁8 例;Killip 心功能分級:1 級5 例,2 級5 例,3 級3 例,4 級3 例。研究組:男10 例,女6 例;年齡50~80 歲,平均年齡(58.60±7.15)歲;心肌梗死部位:前壁10 例,下壁6 例;Killip 心功能分級:1 級4 例,2級6例,3級2例,4級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持續胸痛時間>30 min;②患者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3];③患者臨床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 ①既往使用過尿激酶或rhTNK-tPA治療者;②對此次研究治療藥物過敏者;③合并高出血傾向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應用尿激酶(武漢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1792,規格:10 萬U)治療,先通過靜脈予以肝素2500~10000 U,后使用生理鹽水配制尿激酶,以6000 U/min 的速度在冠狀動脈內連續靜脈滴注,時間為2 h。
1.3.2 研究組 應用rhTNK-tPA(廣州銘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5001,規格:1.0×107IU/16 mg/支)治療,使用3 ml 無菌注射用水溶解后,通過彈丸式靜脈注射的方式給藥,注射時間控制在5~10 s。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對比兩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兩組均于溶栓治療后90 min開始冠狀動脈造影,以造影結果,即IRA TIMI 2~3 級、TIMI 3 級評估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的療效。
1.4.2 對比兩組溶栓治療后終點事件發生率 記錄兩組溶栓治療后終點事件發生率,包括死亡(30 d 內)、靶血管重建術、心肌缺血復發、心源性休克、再梗死與其他并發癥(腦卒中、休克等)。
1.4.3 對比兩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未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血管再通率 判定標準:①溶栓開始后2 h 內,心電圖ST 段抬高最顯著導聯回降≥50%;②肌酸激酶(CK)酶峰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提前至發病后14 h 內;③自溶栓治療開始2 h 內,胸痛減輕>70%或完全緩解;④溶栓治療2 h 內,患者發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若患者達到①+②或②+③+④,說明血管再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對比 研究組、參照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分別為12、13 例。研究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IRA TIMI 3 級、IRA TIMI 2~3 級血流再通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對比[n(%)]
2.2 兩組溶栓治療后終點事件發生率對比 兩組溶栓治療后死亡(30 d 內)、靶血管重建術、心肌缺血復發、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其他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溶栓治療后終點事件發生率對比[n(%)]
2.3 兩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未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對比 兩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未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溶栓治療后90 min 未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對比 [n(%)]
溶栓治療是促進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改善的關鍵,而溶栓藥物具有促使患者已經閉塞的冠狀動脈再通,并改善心肌缺血狀態,恢復心肌灌注后減輕心肌細胞壞死程度的作用[4-6]。rhTNK-tPA 作為第3 代溶栓藥物,因具備纖溶活性高與半衰期長等特點,近些年已廣泛應用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療中。與尿激酶區別在于,rhTNK-tPA的半衰期可達到(224±60)min,且纖維蛋白特異性高于尿激酶,故應用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更有利于促進臨床療效的提升[7,8]。
結合此次研究結果:研究組溶栓治療后90 min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IRA TIMI 3 級、IRA TIMI 2~3 級血流再通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溶栓治療后死亡(30 d 內)、靶血管重建術、心肌缺血復發、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其他并發癥發生率,90 min 未行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行rhTNK-tPA 治療后冠狀動脈造影再通率顯著較高,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尿激酶給藥后對患者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發揮作用,誘導纖維酶原轉化而達到溶栓的效果,然而尿激酶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即對于纖維蛋白不具備選擇性,易引發并發癥[9,10]。rhTNK-tPA 靜脈給藥后對患者血栓中纖溶酶原進行選擇性激活,以促進局部抗栓作用的發揮,并且該藥物不會對全身纖溶系統造成較大影響,一方面能夠促進血管再通率的提升,達到溶栓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夠降低出血風險,提高治療安全性[11,12]。此外,對于富含血小板的血栓而言,rhTNK-tPA 的溶栓作用更強,有助于溶解血栓,保證血管再通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由于此次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研究結果可能有一定偏差存在,故需要醫療領域學者今后加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應用rhTNK-tPA 治療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僅能夠促進冠狀動脈造影再通率的提升,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