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悅
目前,臨床對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曲美他嗪屬于治療該疾病的常用藥物,但長期單一用藥會產生一定的耐藥性,且停藥后復發率較高[1]。經臨床研究發現[2],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誘發該疾病發生的常見因素,會造成白細胞遷移至內膜,進而損傷內皮細胞。而替格瑞洛即為臨床應用率較高的調脂藥物,目前,臨床多采用替格瑞洛與曲美他嗪聯合應用治療該疾病,但對于替格瑞洛的用量尚存在一定爭議[3]。本文旨在分析何種用量在該疾病中能夠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特選取2020 年1 月1 日~2021 年1 月1 日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 年1 月1 日~2021 年1 月1 日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中女19 例,男21 例;平均年齡(71.88±3.90)歲;平均病程(4.01±0.33)年;基礎疾病:吸煙史18 例,高血壓26 例,糖尿病12 例,血脂異常22 例。觀察組中女18 例,男22 例;平均年齡(72.01±3.88)歲;平均病程(3.98±0.31)年;基礎疾病:吸煙史17 例,高血壓28 例,糖尿病13 例,血脂異常2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治療同意書已被患者及其家屬簽署,且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4]:①符合該疾病的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齊全;③未接受血運重建。排除標準[5]:①未能積極配合治療者;②近期接受過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用藥治療者;③對本研究涉及用藥過敏者;④合并嚴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心肌病等;⑤近期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⑥合并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腎功能不全、慢性結締組織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調控血脂、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以及抗心肌缺血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635)100 mg,1 次/d;再給予曲美他嗪(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534)治療,口服20 mg/次,3 次/d。在此基礎上,兩組患者均加用替格瑞洛治療。對照組替格瑞洛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77)每日早、晚各口服1 次,首次給藥量為180 mg,后將給藥量調整為90 mg/次。觀察組替格瑞洛片每日早、晚各口服1 次,首次給藥量為120 mg,后將給藥量調整為60 mg/次。兩組患者均接受6 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根據心電圖檢查結果以及心絞痛癥狀改善情況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定[6],顯效:心電圖完全恢復正常,心絞痛癥狀消失;有效:心電圖基本恢復,心絞痛明顯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標包括CRP、TNF-α 及IL-6,其中TNF-α 以及IL-6 通過雙抗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CRP 通過免疫比濁法檢測。
1.3.3 對比兩組患者的ADP 抑制率及AA 抑制率檢測ADP 抑制率以及AA 抑制率,如ADP 抑制率<30%,則提示有替格瑞洛抵抗存在;如AA 抑制率<50%,則提示有阿司匹林抵抗存在。
1.3.4 對比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呼吸困難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對照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6例(40.00%)、20例(50.00%)、4例(10.00%),總有效率為90.00%;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5 例(37.50%)、19 例(47.50%)、6 例(15.00%),總有效率為85.00%。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對比 治療前后,兩組CRP、IL-6 以及TNF-α 水平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對比()
注:兩組對比,P>0.05
2.3 兩組ADP 抑制率以及AA 抑制率對比 兩組ADP 抑制率以及AA 抑制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ADP 抑制率以及AA 抑制率對比(,%)

表2 兩組ADP 抑制率以及AA 抑制率對比(,%)
注:兩組對比,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對照組有2 例患者出現呼吸困難,3 例患者出現頭暈頭痛,1 例患者出現胃腸道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觀察組有1 例患者出現頭暈頭痛,1 例患者出現胃腸道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的主要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血管阻塞、狹窄,冠狀動脈內無充足的血流供應[7]。該疾病多是由于遺傳、情緒、運動等諸多因素造成,早期患者無典型癥狀,隨著病情的加重,逐漸出現胸腔壓榨性、陣發性疼痛,在情緒激動或勞動時癥狀加重,有較高的風險會誘發心肌梗死,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屬于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以老年群體尤為高發[8]。替格瑞洛聯合曲美他嗪治療是目前臨床在該疾病治療中的高應用率方案,但在替格瑞洛的給藥劑量上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表明,減少替格瑞洛給藥量不會降低臨床治療效果。究其原因,替格瑞洛屬于近年來臨床新興的抗血小板藥物,能夠對ADP 介導的血小板聚集起到強效、快速的抑制作用,能夠使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發生風險顯著降低[9]。但該藥物對患者的胃腸道、肝臟有較強的刺激。且其在發揮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時,需通過生物轉化,將其轉化為活性代謝產物才能起效。故有相關學者認為[10],大劑量給藥極易誘發藥物抵抗現象發生,且對肝臟損傷、消化道疾病患者不適用。而結合本研究結果發現,減少給藥劑量能夠使患者的心功能顯著提高,治療安全性增加,這使該方案治療的受限度減小。
綜上所述,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實施低劑量替格瑞洛聯合曲美他嗪治療效果與常規劑量替格瑞洛聯合曲美他嗪治療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