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迪
新生兒肺炎為兒科呼吸系統發生率較高的疾病,其為新生兒出生后24 h 內或數日發生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癥狀為發熱、憋悶、低氧血癥及氣促等,甚至發生心肺衰竭并發癥,對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產生嚴重影響。本病主要誘因為產前、產時及產后吸入異物或感染而引起的肺部炎癥。因患兒缺乏典型癥狀,且年齡較小,易被忽視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加重病情甚至導致死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5 歲兒童主要死因中包含肺炎[1],因此一定要積極治療。當前臨床治療新生兒肺炎的主要措施為抗感染、清理呼吸道、保護肺功能及抗炎等,上述措施能有效控制病情,但總體療效欠佳。布地奈德為臨床常用的激素類藥物,由人工合成,抗炎效果顯著,可有效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等,但在新生兒肺炎中應用較少。乙酰半胱氨酸作為痰液溶解劑,其作用強,可有效溶解痰液,減輕憋悶與氣促感,提高患兒舒適度。本文選取78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聯用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治療該疾病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沈陽市兒童醫院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新生兒肺炎患兒78 例,納入標準:①均與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制定的新生兒肺炎診斷標準相符;②日齡≤28 d;③經肺部X 線或CT 檢查發現肺部感染;④入組前7 d 內無其他藥物治療史。排除標準:①合并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肝腎功能異常、遺傳代謝性疾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等;②危重癥、有心肝腎臟器系統病變者;③呼吸道存在畸形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⑤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本研究與倫理學原則相符。將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7 例;日齡3~23 d,平均日齡(12.4±3.8)d;病程12~56 h,平均病程(35.1±8.2)h。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8 例;日齡4~25 d,平均日齡(13.5±3.9)d;病程10~58 h,平均病程(36.7±9.3)h。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常規治療,給予心電監護的同時常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補液、抗感染、提供營養支持及吸痰等。對照組給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0.25~0.50 mg/次,2 次/d 霧化吸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Zambon S.p.A.),3 ml/次,2 次/d 霧化吸入。兩組療程均為7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患兒臨床癥狀消失,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處于正常水平,胸片結果提示炎癥全部吸收,痰菌培養結果為陰性判定為痊愈;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明顯,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基本正常,胸片結果提示炎癥有所吸收,痰菌培養結果為陰性判定為顯效;患兒臨床癥狀減輕,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有所改善,胸片結果提示炎癥有所吸收,痰菌培養結果為陽性或部分轉陰判定為有效;患兒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仍處于異常范圍,胸片結果提示肺部陰影擴大或未吸收,痰菌培養結果為陽性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患兒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 ml,添加肝素行抗凝處理后再行離心處理,高速離心,3000 r/min,持續15 min,取上層血清存放于-70℃冰箱中,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雙抗體夾心法檢測hs-CRP、PCT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治療16例痊愈,10例顯效,6 例有效,7 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2.1%;觀察組治療20 例痊愈,13 例顯效,5 例有效,1 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7.4%;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PCT 及hs-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CT 及hs-CRP 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新生兒肺炎發病率較高,且預后差,對患兒生命健康安全存在嚴重影響。研究表明,新生兒肺炎與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引起的炎癥反應密切關聯[2]。病原體感染如支原體、細菌及衣原體等為直接誘因,自身免疫與環境因素為主要誘發因素。新生兒肺炎發作時氣道與肺泡壁處于水腫與充血狀態,滲出發生后引起氣道阻塞,增加呼吸膜厚度,甚至會引起肺泡填塞或萎陷,引起低氧血癥與高碳酸血癥,導致代謝性酸中毒、消化道出血或心力衰竭等[3]。當前臨床的治療重點為祛痰、解除氣道阻塞等,但隨著醫源性感染的增加與環境污染態勢加劇,特別是抗菌藥物的濫用現象,導致呼吸系統感染病原體變異,病原體耐藥性增強且有多重耐藥菌株產生,導致治療難度增加。
布地奈德已經被大量研究證實抗炎效果顯著,可對炎性細胞積聚進行抑制后控制炎性介質分泌,同時減輕氣道高反應性,改善呼吸困難等癥狀[4-6]。通過霧化吸入可對肺組織與氣道產生作用,對膜磷脂水解進行抑制后減少脂類炎癥介質的生成與釋放,還可對多個細胞因子表達起作用,有效抑制血管收縮的同時減輕活性物質誘導的炎癥,發揮免疫抑制作用。但布地奈德單獨使用療效欠佳,無法改善呼吸道黏液分泌。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包含巰基可斷裂痰液中糖蛋白多肽鏈的二硫鍵,裂解脫氧核糖核酸纖維后降低痰液黏稠度,促進痰液排出。另有研究顯示,該藥物還可增強氣道抗氧化能力,清除多余的自由基后阻斷轉錄因子通道,抑制炎癥介質釋放[7]。故而二者聯用療效顯著,有效降低炎癥介質水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CT 及hs-CRP 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PCT 及hs-CRP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研究顯示,新生兒肺炎炎癥因子水平明顯改善[8],PCT 屬于活性糖蛋白,機體生態狀態無異常時水平極低,一旦存在炎性反應則水平提升,為臨床反映機體炎癥狀態的主要指標之一。hs-CRP 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同樣為主要炎性標志物,可增強吞噬細胞作用后發揮免疫調節功能。由此可見,兩種吸入性藥物聯用可進一步抑制炎性反應,增強免疫調節作用,其還有利于排出氣道黏液后改善氣道功能。此外,霧化吸入顆粒均勻且小,可沉積于下呼吸道有效治療末端支氣管,且用藥方便,患兒接受度與舒適度更高。
綜上所述,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聯用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治療新生兒肺炎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減輕機體炎癥狀態,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