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晨 楊方 王偉
目前,原發性肝癌是世界上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其易侵犯門靜脈,引起肝內轉移,導致患者出現門靜脈高壓,食管靜脈破裂,出現肝性腦病,及肝功能衰竭,這些也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1]。目前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切除、肝動脈化療栓塞、放療、激光消融、口服靶向藥等,且肝切除術是治療最有效的方法[2]。目前綜合治療雖然取得很大進展,但臨床總體療效仍不盡如人意,其復發和轉移已成為臨床治療的主要障礙。研究表明,肝切除術后應用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應用門靜脈化療可降低復發率,但其忽略患者術后免疫功能的變化[3]。因此研究有效預防復發方法,已成為臨床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干擾素治療作為生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廣泛應用于肝炎的臨床治療。為此本文選取60 例肝癌患者為試驗對象,對患者實施干擾素聯合肝動脈化療栓塞和門靜脈化療,分析預防術后復發的臨床意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2 月在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肝病三科治療的60 例肝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3 例,女17 例;年齡55.13~61.09 歲,平均年齡(58.91±2.91)歲。試驗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齡55.71~61.54 歲,平均年齡(58.62±2.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療規范中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的患者;均為乙型肝炎病毒(HBV)標記物陽性,患者有肝炎病史,接受姑息性切除;患者術前甲胎蛋白>20 μg/L,腫瘤平均直徑>7.0 cm 行肝動脈置管;患者術中檢查,無遠處轉移,腫瘤完全切除,切緣與腫瘤距離>0.5 cm;術后2 個月,經B 超、碘油CT 檢查,未發現肝癌殘留;患者甲胎蛋白在術后2 個月內降至<20 μg/L。
1.2.2 排除標準 存在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存在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存在肝性腦病,難治性腹水,其他良性肝腫瘤,癥狀與肝癌相似病變患者;不宜進行肝動脈化療栓塞,如肝功能嚴重失代償、門脈高壓、凝血功能障礙的肝癌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肝動脈化療栓塞和門靜脈化療方法,在肝癌切除術中行肝動脈插管,同時經胃網膜右靜脈行門靜脈插管,在術后先行門靜脈化療,采取5-氟脲嘧啶500 mg,阿霉素30 mg;在術后第4 周末再行肝動脈化療栓塞,采用超化碘油10 ml,5-氟脲嘧啶500 mg,阿霉素(ADM)30 mg,絲裂霉素10 mg,慶大霉素8 萬U 混懸液。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干擾素治療,采用α 干擾素2 a,3×106U/m2皮下注射,1 次/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CD3+、CD4+、CD8+、CD4+/CD8+。比較兩組治療后6 個月內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患者接受治療后,檢查甲胎蛋白、血常規、肝腎功能,并且每2 個月定期復查1 次甲胎蛋白、血常規、肝腎功能、肝臟B 超、胸部X 線,1 年后每3 個月復查1 次。每次灌注超液化碘油后,作肝臟CT 平掃。如果CT 無陽性發現,但甲胎蛋白指標存在變化,B 超有可疑腫塊,應立即進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如果胸片有可疑腫塊,需要排除肝內復發,立即行肺部CT 檢查,如果患者存在骨轉移征象,甲胎蛋白再次升高,但是患者無肝肺轉移,應行核素骨掃描,如有必要,則進行MRI 檢查。根據臨床影像學結果,確定患者是否存在復發或轉移。T 淋巴細胞亞群測定方法為,取患者空腹血,低溫保存供檢查,使用單克隆抗體標記直接免疫花環試驗方法,單克隆抗體由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將已調整為5×106/ml濃度的淋巴細胞,放入培養板小孔內后加入單克隆抗體,按淋巴細胞周圍結合多個紅細胞為花環陽性細胞,計算其百分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CD3+、CD4+、CD8+、CD4+/CD8+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后6 個月內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比較治療后6 個月內,試驗組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6 個月內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比較[n(%)]
肝癌在我國多發于東南沿海地區,是一種常見惡性腫瘤,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黃曲霉毒素污染引起。近年來研究發現,乙型肝炎病毒X 蛋白與患者p53 抑癌基因結合,抑制p53 轉錄,導致HBV 誘發肝癌[4,5]。早期肝癌患者沒有典型癥狀,當患者出現癥狀時,肝癌已經處于晚期,后期治療只能是姑息治療,無法治愈,患者預后極差。肝動脈化療栓塞是1980 年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手術治療腫瘤方法,其已成為臨床不能切除型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治療中使用的碘化油、化療藥物可導致患者免疫細胞凋亡,患者在體內存在的肝炎病毒等特定條件下,會導致其肝功能損害,同時治療引起的缺血缺氧,可增加患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導致腫瘤復發轉移,降低生存率,如何彌補這些缺陷,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熱點。目前研究發現,免疫治療及門靜脈化療可以輔助肝動脈化療栓塞,從而阻止腫瘤新生血管生長,保護正常肝組織。其抗腫瘤機制為,干擾素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分化,調節宿主免疫功能,同時可通過抑制肝炎病毒的復制,預防肝癌的發生,可以減少細胞生長因子的表達,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減少腫瘤血管再生。近年來,α 干擾素阻斷肝癌發生的作用,備受臨床關注,乙肝肝硬化患者每周使用2 次干擾素,尤其是HBV-DNA 高滴度患者,可以明顯降低其肝癌的發病率,大量研究表明使用干擾素有助于減少術后肝內復發[6]。本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CD3+、CD4+、CD8+、CD4+/CD8+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 個月內,試驗組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干擾素聯合肝動脈化療栓塞和門靜脈化療預防肝癌患者術后復發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