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嬌
甲亢全稱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一般是由于甲狀腺合成及釋放過多的甲狀腺激素引起的,造成患者的神經、循環、消化等系統興奮性增高和機體代謝亢進,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主要有硫脲嘧啶類藥物、β 受體阻斷藥,不同的藥物對于患者有不同的療效[1,2]。本次探究實驗主要研究甲亢患者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和甲巰咪唑進行聯合治療的臨床療效,將單一使用甲巰咪唑治療與還原型谷胱甘肽和甲巰咪唑聯合治療進行對比分析,為更好地進行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2020 年收治的50 例甲亢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按照國際衛生組織對甲亢的診斷標準予以診斷,且均符合診斷要求。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25 例。研究組男11 例,女14 例;年齡22~79 歲,平均年齡(55.36±11.13)歲;合并癥類型:高血壓12 例、糖尿病13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20~74 歲,平均年齡(54.73±11.58)歲;合并癥類型:高血壓13 例、糖尿病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的倫理委員會批準,實驗中的所有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經臨床表現、實驗室指標、生化指標等綜合檢查,符合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制定的《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甲狀腺功能亢進癥》;②患者的精神正常,可以流暢的與人交流、溝通;③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患者患有心臟類的疾病;②患者在患有甲亢的基礎上患有腫瘤以及其他的免疫系統疾病;③患者有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的用藥史;④患者對于本次實驗中使用的還原型谷胱甘肽和甲巰咪唑過敏。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口服甲巰咪唑治療,初始劑量為3 次/d,10 mg/次,疾病得到控制之后,酌情調整劑量,可調整至5 mg/d。治療1 個月。
1.2.2 研究組 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和甲巰咪唑聯合治療,甲巰咪唑的服用方式與對照組一致,給予患者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1.2 g+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1 次/d。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甲狀腺指標水平以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1 血清炎癥因子水平 包括IL-2、IL-6,在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均空腹抽取靜脈血,將抽取血液使用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之后,分離出血清,低溫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IL-2 及IL-6 水平。
1.3.2 甲狀腺指標 包括血清TT3、TT4、FT3、FT4水平,在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均空腹抽取靜脈血,將抽取血液使用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之后,分離出血清,低溫保存,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相關甲狀腺指標水平。
1.3.3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血清TT3、TT4、FT3、FT4含量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血清TT3、TT4、FT3、FT4含量較前下降≥3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改善或無改善,血清TT3、TT4、FT3、FT4含量下降<30%或反增高。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4 不良反應 包括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2、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2、IL-6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患者IL-2、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表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甲狀腺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T3、TT4、FT3、FT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T3、TT4、FT3、FT4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患者TT3、TT4、FT3、FT4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甲狀腺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甲狀腺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24/25),高于對照組的72.00%(18/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n(%)]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僅出現1 例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對照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各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00%。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疾病種類的增多,人類致力于各種藥物的研究,藥物的種類在不斷地增加,但是不一定每一種都適用。甲亢的治療原則為控制高代謝綜合征,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在使用藥物治療時主要是使用抗甲狀腺的藥物[3-5]。甲巰咪唑為抗甲狀腺藥物之一,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從而阻礙吸聚到甲狀腺內碘化物的氧化及酪氨酸的偶聯,阻礙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合成,該藥用于各種類型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包括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Graves 病)、甲狀腺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及甲狀腺癌。部分患者在使用甲巰咪唑之后可能會引起皮疹、皮膚瘙癢、嘔吐,嚴重副作用可能會導致血液系統異常以及肝炎。還原型谷胱甘肽是由甘氨酸殘基、谷氨酸、半胱氨酸組成的藥物,可以由人體細胞質內自然合成三肽成分,使得人體內細胞生物功能的作用得到維持,該物質參與體內三羧酸循環過程,廣泛存在全身器官,且對機體糖代謝的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并影響了機體細胞代謝過程,此外還原型谷胱甘肽可加強膽酸的代謝功能,保護肝臟的合成、解毒等作用,促進消化道吸收脂肪,預防肝損害[6,7]。將還原型谷胱甘肽與甲巰咪唑聯合應用于甲亢的治療過程中,甲巰咪唑可以抑制甲狀腺激素的釋放,還原型谷胱甘肽促進機體部分抗體的產生,提高其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將還原型谷胱甘肽與甲巰咪唑聯合應用于甲亢的治療中,患者的恢復情況更好,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