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婉娟 黃莉青
高血壓是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值持續高于正常范圍的疾病,具有嚴重危害[1],所以應當通過降壓來控制病情。纈沙坦是一種可拮抗縮血管,使平滑肌松弛和減少分泌皮質激素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是臨床上常用的降壓藥,但降壓效果不太理想[2]。氫氯噻嗪是一種利尿藥,通過排鈉利尿調節體內Na+和水的負平衡,減少細胞外液和血容量而降壓。本研究旨在觀察兩種機制藥物聯合使用的降壓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患者知情同意及委員會批準下,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85 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 例)和觀察組(43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齡50~60 歲,平均年齡(55.40±3.31)歲;病程1~20 年,平均病程(10.8±3.5)年。觀察組中男22 例,女21 例;年齡52~61 歲,平均年齡(56.20±3.29)歲;病程1~21 年,平均病程(11.2±3.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Ⅱ級、Ⅲ級高血壓;②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制定的高血壓相關診斷標準;③無急性、惡性高血壓。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者;②對纈沙坦或氫氯噻嗪過敏者或孕婦(包括哺乳期);③有較重的實質性器官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纈沙坦(桂林華信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820,規格:80 mg×8 片)治療,早上口服,80 mg/次。
1.2.2 觀察組 患者給予纈沙坦聯合氫氯噻嗪(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0796,規格:25 mg×100 片)治療。纈沙坦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氫氯噻嗪口服,早、晚各1 次,25 mg/次。
兩組均連續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24 h DBP、24 h SBP、內皮素、一氧化氮水平。
1.3.1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DBP 達正常范圍,或降低>20 mm Hg;有效:DBP 下降10~20 mm Hg;無效:以上標準均未達到。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24 h DBP、24 h SBP 用動態血壓監測儀(上海,Aicanfi,ACF-D1)監測24 h 的血壓情況并記錄,綁縛測血壓袖帶于右上臂肱動脈處,設定白天 (6:00~22:00) 每30 分鐘、夜間 (22:01~6:00)每小時自動充氣測壓1 次。
1.3.3 內皮素、一氧化氮水平 在治療前后采集5 ml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
1.3.4 不良反應 記錄頭痛、干咳、頭暈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 SBP 和24 h DBP 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24 h SBP、24 h DBP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24 h SBP、24 h DBP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 SBP 和24 h DBP 對比(,mm Hg)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 SBP 和24 h DBP 對比(,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內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內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內皮素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一氧化氮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內皮素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一氧化氮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內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內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高血壓是一種外周血管內壓力持續高于正常值的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控制血壓,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功能的損害。纈沙坦是一種可以有效的阻斷血管緊張素(Ang)Ⅱ的水鈉潴留、血管收縮的藥物,可使患者血壓下降,但降壓效果不太理想。氫氯噻嗪屬于一線降壓藥,其效果已經得到醫護工作者的肯定[3]。因此,本研究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于高血壓疾病中,并探討其對血壓水平等的影響。
纈沙坦是一種ARB,通過阻斷AngⅡ與血管緊張素受體1(AT1)的結合,松弛緊張的血管和抑制分泌醛固酮,從而降低血壓。氫氯噻嗪的降壓機制在于:①通過排鈉利尿穩定體內水和Na+的負平衡,使細胞外的液體量和血液總容量減少;②排Na 使細胞內Na+的量減少,通過細胞內兩種離子(Na+、Ca2+)的交換機制,使細胞內Ca2+減少,減輕血管平滑肌的收縮,降低平滑肌對縮血管物質的反應性,促使擴張血管物質的產生。兩種藥物聯用能夠更好的促進血管的擴張和減少血容量,以達到更好的降壓目的。
在趙彩霞等[4]的研究中,其結果顯示兩藥聯合治療后的效果優于單一使用纈沙坦的效果,說明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在降低血壓方面是有一定價值的。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用藥可提高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可能原因:相對于單一使用纈沙坦,只有擴張血管以降低血壓的機制,聯合用藥可從擴張血管和減少血容量兩個方面降低血壓,以提高治療效果。在本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纈沙坦與氫氯噻嗪聯合用藥的不良反應少,在陳健紅[5]的研究中也指出纈沙坦與氫氯噻嗪聯合用藥不僅協同降壓,還可相互減少或抵消長期單一用藥中的某些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24 h DBP 和24 h SBP 是評價藥物治療降壓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24 h SBP、24 h DBP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用藥可有效調節患者體內24 h DBP、24 h SBP 的水平。可能原因:纈沙坦是一種ARB,使用后可對AngⅡ的某些反應產生影響從而抑制血管平滑肌與血管的收縮,使血壓降低[6];氫氯噻嗪通過排鈉利尿,使全身的液體總量減少,又因Na+、Ca2+的交換機制,使細胞內Ca2+減少讓血管平滑肌松弛且對縮血管物質反應性降低,細胞內Ca2+減少會促使擴血管物質的分泌,以降低血壓。
內皮素和一氧化氮均是由內皮細胞產生的物質,內皮素和一氧化氮分別具有收縮血管和抑制血管收縮的作用,兩者共同協作對血管的舒張和收縮進行調節,對于控制血壓有重要意義[7,8]。在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內皮素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一氧化氮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用藥可有效調節這兩種物質的水平以達到平衡,從而更好的控制血壓。可能原因:纈沙坦是一種ARB,通過與其受體特異性結合而阻止內皮細胞產生內皮素;且可通過阻止血管平滑肌細胞與內皮細胞的修復和重組,激起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促使產生一氧化氮。氫氯噻嗪能通過互補機制增強纈沙坦的降壓效果,使聯合用藥表現出對內皮的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纈沙坦聯合氫氯噻嗪治療高血壓患者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24 h DBP、24 h SBP 及調節內皮素、一氧化氮水平,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