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慢性腎臟病是由于各種因素引發的慢性腎臟功能障礙。近些年,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當中多存在脂代謝紊亂以及炎癥反應,其相互影響可導致病情加重。臨床醫學認為脂代謝紊亂參與了腎臟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若治療不及時可誘發心血管疾病以及營養不良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在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時應加強對血脂水平的控制[1,2]。現階段,他汀類藥物廣泛應用于慢性腎臟病的治療當中,該藥物具有抑制增殖、抗纖維化以及抗炎等功效,在治療的過程中對腎功能可起到保護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探究該藥物的臨床治療有效性,本次研究主要討論炎癥狀態下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采取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效果,現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2 例慢性腎臟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42 例)與對照組(4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18~61 歲,平均年齡(44.56±8.86) 歲;病 程2~12 年,平均病程(7.12±1.71)年。研究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18~60 歲,平均年齡(44.34±8.78)歲;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7.06±1.6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慢性腎臟病;②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配合。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或語言溝通障礙者;②合并心肺功能障礙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服用過其他調節血脂的藥物;⑤繼發性腎臟疾病;⑥治療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給予患者活血化瘀的藥物增加其腎尿流量,對患者實施降壓、補鈣,以低蛋白飲食為主,糾正患者低蛋白血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強的松、中藥、免疫抑制劑等具有針對性的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給予患者辛伐他汀藥物治療,10 mg/次,每晚頓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與炎性因子水平,包括TC、TG、CRP 及尿酸水平。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包括BUN、Cr以及24 h 尿蛋白定量。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與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TC、TG、CRP、尿酸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TC、TG、CRP、尿酸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與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與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BUN、Cr、24 h 尿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BUN、Cr、24 h 尿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發生腹脹3 例,轉氨酶升高2 例;研究組發生腹脹2 例,轉氨酶升高1 例。兩組在對癥處理后癥狀均自行消除,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n(%)]
慢性腎臟病是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多數慢性腎臟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到目前為止,該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若患者治療不及時,病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可引發腎臟衰竭的嚴重病癥,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在治療慢性腎臟病的時候不僅要改善其臨床癥狀,還應在控制血脂水平的基礎上改善其腎功能,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3]。以往臨床在治療慢性腎臟病時會選擇降血脂、補鈣、糾正低蛋白血癥并提高免疫力為主,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隨著腎功能的衰退,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在未進行血液透析、無心血管事件、無感染的情況下,機體仍會出現慢性炎癥反應,臨床醫學稱其為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微炎癥狀態”,典型表現是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RP 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其中,CRP 是典型的機體炎癥標志物,多數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機體CRP 水平都在47.6~76.2 mg/L。可以說慢性腎臟病患者預后的觀察指標就是其炎癥狀態,炎性因子通過不同的途徑參與慢性腎臟病的發展,長期慢性的炎癥狀態會加快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過程,可增加慢性腎臟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與此同時,炎性因子水平的增加會造成脂代謝紊亂,慢性腎臟病患者多伴有脂代謝異常,典型表現是血脂水平異常升高,而TC、TG 是慢性腎臟病進展的危險因素,反過來,血脂水平升高,在一定的濃度下還會促進細胞分泌炎性因子,二者相互作用會加重腎臟功能的損害情況[4,5]。
他汀類藥物是一種還原酶抑制劑,能夠將細胞內羥甲戊酸代謝途徑阻斷進而減少膽固醇的合成,可降低血漿與組織細胞內膽固醇的濃度,可提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的活性,促進其分解代謝,有助于減少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他汀類藥物可抑制膽固醇的形成進而降低其血脂水平。若慢性腎臟病患者血脂異常會加速其病情的發展,在治療慢性腎臟病時不僅要注重調節其血脂水平,還應保護其腎功能,而他汀類藥物不僅能夠降低血脂水平,還能夠減少機體蛋白尿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好的保護腎功能作用進而延緩其病情的發展。此外,他汀類藥物還具有良好的抗炎功效,通過調節細胞的增殖或者滅亡的平衡能夠抑制系膜外基質的沉積,其抗炎、抗氧化和免疫抑制劑有助于減弱平滑肌細胞等多種細胞的增殖進而削弱對腎臟的損傷,對殘存的腎功能可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對腎功能可產生長期有益的影響[6,7]。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時在改善其臨床癥狀的同時也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8-11]。
本次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TC、TG、CRP、尿酸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BUN、Cr、24 h 尿蛋白定量分別為(8.91±1.52)mmol/L、(107.56±21.36)μmol/L、(1.21±0.82)g/24 h,均低于對照組的(11.43±2.11)mmol/L、(145.81±20.77)μmol/L、(1.73±0.65)g/24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炎癥狀態下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時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效果顯著,可降低其血脂水平,消除炎癥,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建議廣泛推廣和應用。